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朱海峰 《考试周刊》2011,(11):68-69
一、教材分析 1.本节内容在章节及全书的地位 《垂线》选自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第一节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就已经对垂直有了一定的认识,同时这节课也是在学习了角、相交线后的一节课,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垂线的性质是后面学习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确定点的坐标的基础,同时它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其他平面图形的核心和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2.
教材分析本课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认识图形”中的内容。教材编写改变了传统数学教材以知识本身的逻辑关系为序的编排体例,按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顺序来组织教材。在此之前,该教材已经安排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等三维立体图形的认识,本节课安排长方形、正方形和圆等二维平面图形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上册第十四章第一节内容“轴对称”.通过本节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通过丰富的实例认识轴对称图形,体会轴对称图形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和它的文化价值,能够识别简  相似文献   

4.
[本课选自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二章平行线与相交线.] 教学内容: "台球桌面上的角"这一节是在学生学习了"丰富的图形世界"和"平面图形及其位置关系"之后,将要探索数学的"空间与图形"又一章新知的开端.因此,学好本节内容对学生今后探索平面图形的线、角关系,以及发展学生的空间图形想像能力与数学思维能力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1 教材分析1.1 教材地位和作用“平面直角坐标系”是浙江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初级中学课本(试用)数学第四册第十六章第一节的内容.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数轴与有关几何知识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它是学习函数及其图像、曲线和方程的基础,是沟通数与形的桥梁.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对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发展合情推理能力有重要作用,也是让学生感受“对应”和“数形结合”思想的好素材.1.2 教学重点与难点本节课的重点是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概念和两个基本问题——已知点求坐标,已知坐标描点.难点是平面直角坐标系概念的形成…  相似文献   

6.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青岛版)六年制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信息窗1。【教材简析】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为学生进一步认识其它立体图形打好基础。教材通过学生熟知的情境,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引领学生深入研究和学习立体图形的相关知识,帮助学生建立并发展立体图形的空间观念,积累认识立体图形特征的活动经验。  相似文献   

7.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3年级下册第4单元什么是面积。教材简析:面积是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内容。本节课的内容是帮助学生初步建立面积的概念。  相似文献   

8.
教学内容苏教版四年数学下册第22~23页的例题,第24页的"想想做做"1~3题。教材简析这节课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学习可以加深和拓展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同时也可以让学生积累一些认识图形的经验和方法。例1首先提供现实背景让学生从中  相似文献   

9.
“确定位置——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这节课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方向与位置”的第一课时。在学习本单元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前后、上下、左右,东、南、西、北等方向及第一排、第一列等表示物体具体方位的知识。本课时的内容是在学生已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抽象出用数对表示方格纸上某一点的位置的方法。这一内容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载体,也是学生第三学段学习直角坐标系及函数等知识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本课选自华师大版教材《数学》八年级第12章第3节第1部分.)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与处理 梯形是学生已经认识的平面图形,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进一步认识到梯形与前面学习的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之间的相互转化,通过测量、归纳、猜想、说理、探索,认识等腰梯形轴对称特征及其他性质,为进一步解决实际问题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空间与图形是人们认识自己赖以生存空间的重要工具,也是描述生活空间并进行交流的主要途径。”小学数学新教材中将传统教材中的“几何初步知识”改编成了“空间与图形”,对几何部分的内容进行了很大的改革,改革的内容主要包括“图形的认识”、“图形的测量”、“图形与变换”、“图形与位置”等四部分内容。几何内容改革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让小学生能够掌握几何图形大小、位置、形状变换及其相互关系,能够应用掌握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小学生的空间形象思维,为学生日后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2.
教学内容本节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九年级下册第26章第1节第一课时.内容分析函数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它不仅是一个重要的数学概念,更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学习本节前学生已经学习过"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初步了  相似文献   

13.
这节课所要学的是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和它们与几何图形的关系,是以后进一步学习几何性质的基础。学习本节课有助于学生在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转换中发展空间观念。之前学生已经完成了从实物到抽象出几何图形、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学习过程。  相似文献   

14.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湘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第四节内容——平面直角坐标系,它是后面在平面内研究图形的变换以及函数等内容的基础,是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思想"的很好教材.《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目的之一就是使学生通过数学的学习,认识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5.
教学分析: 本课内容作为实验教材中出现的新内容,在三年级下册教材的第12——15页,是“对称、平移和旋转”这一单元的第一节。本单元把生活中常见的平移、旋转和对称现象作为学习和研究的对象,从运动变化的角度认识空间与图形,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内容。而“对称图形”这一课时,主要是结合观察、欣赏民间剪纸作品,展开操作活动,初步感知什么是“轴对称图形”(左右对称)。认识并能找到其对称轴,体验左右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初步形成对称图形的概念。  相似文献   

16.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上册第十四章第一节内容"轴对称".  相似文献   

17.
空间与图形部分的教学内容是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从两个角度来认识空间与图形的教学目标,从学生的数学知识学习、数学能力培养的角度,这部分内容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的基础知识,建立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觉、培养思维能力。教材编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内容结构体系、把握好教学要求、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等。  相似文献   

18.
空间与图形教学目标和教材编制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空间与图形部分的教学内容是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设计初中空间与图形的教材内容,许多问题需要研究.本文对其中的两个主要问题作初步的探讨.1 空间与图形的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是编写新一轮义务教育数学实验教材的依据,认真学习研究《课程标准》是明确“空间与图形”的教学目标的前提.我认  相似文献   

19.
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空间与图形部分的教学内容是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提出可从两个角度来认识空间与图形的教学目标 ,并着重从学生的数学知识学习、数学能力培养的角度 ,提出这部分内容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的基础知识、建立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觉、培养思维能力 ,并就教材编制过程中有关内容结构体系、如何把握好教学要求、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等问题作了初步论述  相似文献   

20.
1教材分析“走进图形世界”的内容在苏科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中被安排在七年级(上)第五章.本章内容是“空间与图形”最基础的部分.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想象、交流、反思”等活动,认识常见的几何体的基本特征,并通过实例进一步认识点、线、面及某些平面图形的一些基本性质,通过具体情境了解几何体的侧面展开图和三视图,感受二维空间与三维空间相互转换关系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教材注重让学生经历图形的变化、展开与折叠等数学活动过程,构建知识结构,发展空间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