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李娟 《教师》2013,(11):31-33
加强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出发点是"平安取胜、群体参与和系统构建"。然而,当前中小学校园安全文化建设中还存在着诸如"重制度轻落实、重个别轻整体、重形式轻教育"等问题。树立安全观念、建立安全机制、加强安全教育是推进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当前高校内部治理面临"四重"和"四轻"的现实挑战,即重教书、轻育人,重科研、轻教学,重行政权力、轻学术权力,重管理制度建设、轻大学文化建设。上述现象的存在制约着双一流建设的深入推进。因此,要以转变作风为重点,促进教书与育人有机结合;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导向,促进科研与教学有机结合;以创新体制机制为抓手,促进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有机结合;以建设和谐校园为载体,促进管理制度建设与大学文化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3.
当前大学文化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是:重智育技能,轻德育,轻人文的倾向没有得到根本扭转;重表面形式,轻精神内涵;重环境文化建设,轻精神文化建设;大学文化正在受到不良文化的严重冲击。对此,我们应予以高度重视,不能掉以轻心。  相似文献   

4.
大学校园规划建设承载文化教育使命,对传承发扬大学文化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现实中大学校园从规划到建设往往重功能而轻文化,不同校园环境个性差异不明显,缺乏校园特色,无以承载大学的人文精神,导致大学文化的缺失与断裂。规划建设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则进一步加重文化困境,导致规划理念定位偏差、人文精神和制度保障缺失。大学校园规划建设应传承创新大学文化,构建校园生态文化区域模式,在实践中推广校园文化示范区域,使大学校园规划建设与文化传承创新在认知、教育及培训层面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5.
校园文化体现着一所大学的办学理念、思想精神和价值取向,是培育学生道德文化修养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医学院校学生的重专轻文特性更决定了校园文化的重要性。实利主义思维模式、校园人文环境薄弱、学生专业课程繁重等是医学院校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的不利条件。为此,融医学文化于校园文化建设之中、营造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将社会对医学生道德文化修养的强烈诉求转化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将是医学院校建设校园文化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6.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建设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同时也是一个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目前,在学校建设中要克服那种重物质财富、轻思想修养,重硬件设备、轻软件开发的倾向,采取必要的措施加强校园制度文化建设,突出学校办学特色,加强师生的人文精神教育,从根本上改变学校的育人环境.  相似文献   

7.
林涛 《职教论坛》2012,(20):6-8
针对一些高职院校新校区在规划和建设中,过分注重校园规模档次,追求仪器设备现代化,把院校建设成为重规模轻内涵、重硬件轻软件、重活动形式轻文化品质的“功能院校”问题,从人文教育角度,提出高职院校走向“文化院校”的发展路径:彰显人文精神秉承红色文化;营造人文氛围打造环境文化;体现人文理念繁荣学术文化;提高人文素养丰富社团文化.  相似文献   

8.
建设和谐的高校校园文化对于和谐校园建设、和谐社会文化的发展繁荣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重硬件轻软件、重科学轻人文、重继承轻创新、重自由轻规范等不和谐倾向,应从指导思想、工作原则和建设重点等方面,加强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9.
大学文化是高校和谐校园建设的核心所在,是和谐校园建设应有的内在品质,是大学生存与发展以及高等教育和谐发展的现实需求,更是协调和谐校园建设中人与人、人与制度、人与环境等诸多关系的“耦合剂”.高校进行和谐校园建设必须重构彰显高等教育本质的大学文化,即:树立求真务实的大学理念,为和谐校园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建立科学的现代大学内部制度,为和谐校园建设提供制度文化保障:营造和谐融洽的校园氛围,为和谐校园建设提供环境文化支撑.  相似文献   

10.
数字校园构建是高校信息化建设 的主要内容,我国高校数字校园建设 多始于校园网络的构建以及教育管理 信息系统的引入,在多年的实践中取 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然而,在发展 中普遍还存在着重实践轻理论,重实 施轻规划,重硬件轻软件,重建设轻 应用,重技术系统轻组纵管理,重资 金投入轻效果评估等问题。同时很多 技术以外的影响因素,例如:管理模式、 管理规范,运行体制、文化特征、领导 因素、人员相关意识和技能等受到越来 越多的关注,本刊记者就与数字校园相 关的概念理解、理论探讨、实践发展、组 织体制等问题采访了清华大学教育技术 研究所韩锡斌博士。  相似文献   

11.
在网络文化背景下,高职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存在重校内轻校外、重实体轻网络等方面的问题。高职院校网络文化建设面对来自学生的文化与学校的主流文化、社会各种文化形态之间的矛盾冲突,如何构建适应新形势的高等院校网络文化成为高职院校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问题。本文从高职院校网络文化建设中怎样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以网络化方式构建高职院校网络文化、以校园网络文化创新来提高学生的软实力、深化网络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探索等方面,对高职院校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管理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2.
试论大学文化建设与和谐校园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文化建设包括大学理念、大学的软硬件建设、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和素质教育等等。大学文化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主要手段,和谐校园也是大学文化建设的主要目的。  相似文献   

13.
大学文化建设与构建和谐校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文化建设包括大学理念、大学精神,以及大学的软硬件建设等诸多内容,同时还包括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以及大学生的素质教育等等,大学文化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主要手段,和谐校园也是大学文化建设的主要目的。  相似文献   

14.
我国大学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存在着"重讲授、轻研讨"的特征,探寻其背后的文化成因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从文化的视角分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对形成原因进行分析。宏观上重群体、轻个体的价值取向文化,重内敛、轻个性的民族性格文化;中观上重应试、轻素质的教育目标文化,重规范、轻自由的教育管理文化,重传统、轻技术的教育工作文化;微观上重科研、轻教学的大学评价文化,重知识、轻创新的学生评价文化。这些因素共同构筑了"重讲授、轻研讨"这一教学行为特征的文化图景。  相似文献   

15.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文化是民族生存的魅力、国家发展的动力、社会繁荣的实力,推动文化建设对于民族生存、国家发展、社会繁荣都有着极为重大的意义.各级领导干部须具有文化建设的责任感,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与修养,不断加大文化建设的各种投资.应改变重经济建设轻文化建设的观念、重城市文化轻乡村文化的偏差、重西方文化轻民族文化的偏颇、重大众文化轻精英文化的偏至.应认真调查研究中国社会文化发展的现状,及时采取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对策举措,不断总结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经验教训,强调文化继承与文化借鉴中的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16.
内涵式文化校园是学校在长期办学中形成的文化氛围,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是高水平大学凝聚人心、展示学校品味、提高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管理者在建设内涵式文化校园时需要关注它的创新性和服务性.文章从创新扩散和服务管理角度研究在微时代下高水平大学内涵式校园建设的内涵、所面临的瓶颈以及解决问题的对策,希望能对高校文化校园建设提供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农村校园文化建设虽然在各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也存在一定的问题:重视物质,轻精神;重制度,缺力度;重形式,轻内涵等问题。学校要创新物质文化建设,完善制度文化建设,重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突出校园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18.
近些年来,对于大学精神、校园文化的研究一直是学界讨论的热点,而作为大学文化建设一个重要方面的文化校园很少被详细论述,偶有提及的也仅仅不加区别地将两者放在同一层面上.文章认为,文化校园的创建是一个需要长期创新、不断发展的"系统工程",文化校园的理论研究也需要在明晰相关概念的前提下进行.文章在对校园文化、文化校园、大学精神及其相互关系探讨的基础上,提出以大学精神为指引构建回归文化本质的全方位育人的文化校园,进而达到大学教育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19.
近些年来,大学精神、校园文化一直是学界讨论的热点,而作为大学文化建设一个重要方面的文化校园很少被详细论述,偶有提及的也仅仅不加区别地将两者放在同一层面上.文章认为,文化校园的创建是一个需要长期创新、不断发展的"系统工程",文化校园的理论研究也需要在明晰相关概念的前提下进行.文章在对校园文化、文化校园、大学精神及其相互关系探讨的基础上,提出以大学精神为指引构建回归文化本质的全方位育人的文化校园,进而达到大学教育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20.
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重物质轻内涵、重知识轻思想、重制度轻落实、重校内轻社会等问题。可以围绕校风、教风、学风、机关作风等方面,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做到物质与内涵的双管齐下;通过提升思想政治理论教研水平和打造精品项目“两手抓”,将高校打造成思政建设高地,实现知识与思想的相辅相成;挖掘传统资源对接新型平台,在创新中实现传承;推进校内与校外开放合作,加强社会实践促进知行合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