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祁志浩 《文化学刊》2012,(6):177-180
"唐宋变革"论是中国古代史研究领域长期备受瞩目的重大课题之一。其成说既久,流变有加,影响不可谓不深。但回顾和总结一个世纪以来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正如李华瑞教授在《"唐宋变革"论的由来与发展》一文中所说:"中国学界认识唐宋之际社会变动甚早.更不乏真知灼见。但始终没有从范式的角度特别关注唐宋的社会变革,即便有也是从五个社会形态理论出发把宋代作为封建社会的一个阶段加以认识”。《唐宋社会变革论纲》(人民出版社2011年7月出版,以下简称《论纲》)则恰是针对学术界的此种不足,试图从理论范式的角度给唐宋变革以全新的解释,可谓是一部极富张力的佳作。  相似文献   

2.
容闳作为近代联通中西的代表性人物之一,他用英文写成的自传被译成中文,以《西学东渐记》最为著名。容闳个人对于中国近代以来的发展不仅是经历者,还是参与者,因此该文从史料角度再读《西学东渐记》,不仅通过容闳的视角探究了其与曾国藩、李鸿章等人的交往,也了解到“留美幼童”计划的成型和夭折,还通过容闳经商之路再现了近代的中国社会图景,使读者强烈感受到中国早期知识分子的爱国心以及不断为祖国前途命运而寻找出路的努力和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的历程。  相似文献   

3.
《文化学刊》2012,(5):127-127
牛红菊在《山西师大学报》2012年S1期撰文指出,近代中国是中国历史发展和文化发展的一个转折时期,在这个时期中国的命运开始更加紧密地和世界联系起来,中国的历史长河中走进了更多的外国元素。伴随西方的"坚船利炮",外国的传教  相似文献   

4.
言论集纳     
<正>《人民日报》国际部国纪平在2015年5月18日《人民日报》发表的《为世界许诺一个更好的未来——论迈向人类命运共同体》一文中认为:两年多来,基于对世界大势的准确把握,对人类命运的深刻思考,习近平主席62次谈到"命运共同体"。那些深蕴哲理的论述告诉世界,中国人民期盼着同各国人民一起,共同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地球家园。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判断,到"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的感言;从"牢固树立命运共同体意识"的号召,到"让命运共同体意识在周边  相似文献   

5.
言论集纳     
正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政治学研究所副教授陶林在《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1期发表的《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人类命运共同体论略》一文中认为:我们需要重视中国国际话语权的表达方式,学会换位思考,从失语到主动发声,从主动发声再到被人听懂,最后达到获得认同。在话语表达上,应更多柔性化、艺术化处理。从"一带一路"倡议、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话语表达到国际上逐渐被认同,是一个长期的过  相似文献   

6.
精品展柜     
《对外大传播》2010,(10):64-64
"世界的中国形象丛书"周宁主编人民出版社,2010年7月"世界的中国形象丛书"共9种,已经出版8种,分别为《西欧的中国形象》、《美国的中国形象》、《俄罗斯的中国形象》、《印度的中国形象》、《日本的中国形象》、《东南亚的中国形象》、《阿拉伯的中国形象》、《非洲的中国形象》,《拉丁美洲的中国形象》待出。丛书研究世界不同国家不同文化区域的中国形象,  相似文献   

7.
近代洋务运动,目的在于"自强"和"求富",前后30年,事关近代中国命运,成为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开始.改革开放30年,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8.
朱志先  张霞 《文化学刊》2011,(2):180-184
内藤湖南(公元1866年—1934年)是日本"中国学"创始人之一,著有《中国上古史》、《中国上古的文化》、《中国近世史》、《中国史学史》、《燕山楚水》等著作。内藤氏《中国史学史》一书,由马彪翻译,  相似文献   

9.
李长茂 《文化学刊》2012,(3):169-172
本文分析了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历史轨迹,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所蕴涵的文化因子,不仅具有强烈的"历史遗传性",更具有鲜活的"现实变异性"。中国传统文化的内部也存在着丰富的与西方近代文化相沟通衔接的活力因素,这些活力因素促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并转型成为中国近代新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使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0.
顾鸣 《文化交流》2014,(11):36-38
帕特里克·莫迪亚诺"以回忆的艺术唤醒了最难以捉摸的人类命运,揭露了占领时期的生活世界。"—摘自诺贝尔奖评委会的颁奖词201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法国作家帕特里克·莫迪亚诺是当今仍活跃于法国文坛并深受读者喜爱的著名作家,他是法国评论界一致公认的当今法国最有才华的作家之一。成名甚早,作品被誉为"捕捉人类命运的记忆"帕特里克·莫迪亚诺成名甚早,于1972年获法兰西学院小说大奖。1978年又由于小说《暗店街》获龚古尔文学奖。  相似文献   

11.
言论集纳     
同济大学中国战略研究院教授王存刚在2017年12月29日《中国社会科学报》发表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与行动》一文中认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立意高远。它强调人类共命运、凸显全球同分享,使“地球村”“相互依存”“命运与共”“同舟共济”等国际社会广泛认可的理念在境界上进一步提升。  相似文献   

12.
胡秀春 《文化学刊》2010,(5):111-114
蔡琰的《悲愤诗》是真正的由女性发出第一人称叙述的诗歌,刻画出集女儿、母亲、文人、难民于一身的女诗人真实立体的生活形象。这位女性的命运是与家国兴亡息息相关的,它既是"宏大"的,又是"私人"的。《悲愤诗》张扬的是一种女性主体精神,作者兼叙述者的女性性别特征和不以色相为关注点的叙述方式使它有别于同时代的其他作品,为我们了解汉魏时期的政治、文化、社会风貌提供了生动有力的个案依据。  相似文献   

13.
陈序经认为,"个人主义"是尊重与发展个性的学说;它是近代西方文化发展的主力,也可成为近代中国文化发展的主力。"个人主义"是陈序经西化思想的实现途径。他意识到了个性对文化发展的积极作用,是以一种新的思维视角解读近代以来中国文化困境。其个人主义所提倡的充分发展个性及对文化主体性的自觉塑造,体现出个体的创造意识、自由精神及改造固有文化、探求中国文化出路的责任心。  相似文献   

14.
《文化学刊》2008,(3):9-9
赵凤玲在《中州学刊》2007年第6期撰文指出,从近代以来西方节日文化东渐的过程来看,中国近代节日呈现出多样性和融合性、近代性和古代传承性、世界性和民族  相似文献   

15.
言论集纳     
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许利平在2020年3月19日《人民日报》发表的《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抗击疫情》一文中认为:公共卫生安全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需要各国携手应对。习近平主席指出:"人类命运共同体,顾名思义,就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应该风雨同舟,荣辱与共.  相似文献   

16.
1995年中国女性文学研究与批评论文选目谢玉娥编一、中国古代文学寄宿在“一间自己的房间”里——论传统女性文学中的女性意识周乐诗《文艺争鸣》2期关于中国古代的妇女文学胡明《文学评论》3期五光十色的古代才女之作陈敏《文史知识》3期论中国爱情文学中的“女追...  相似文献   

17.
读罢赵启正先生《公共外交与跨文化交流》书稿,感悟颇多。 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和国际交往频繁的今天,此书的出版可谓恰逢其时。在世界各国高度重视公共外交的大背景下,在"中国威胁论"和"中国站在十字路口"等言论一度甚嚣尘上之时,在读到《华尔街日报》为华裔"虎妈"发表《为何中国母亲更胜一筹》的评论,和看到今年东方影片与奥斯卡再度无缘的时候,我们都会想起公共外交和跨文化交流的极端重要性。  相似文献   

18.
王明珂先生在其著作《华夏边缘》《羌在汉藏之间》中,从边缘视角建构了别具一格的民族史边缘研究理论,以勾勒华夏边缘形成的方式来研究华夏概念和华夏民族认同形成的历史,同时以"结构性失忆""集体记忆"为理论基础来研究民族认同,这种批判、解构历史实体论,却又超越近代建构论的理论体系,是区别于传统民族史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视角和方法。  相似文献   

19.
赵凤玲 《文化学刊》2012,(3):164-168
什么是"文化失语症"?"中国文化失语症"为什么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中国思想文化界泛滥?文化和国家实力到底有什么关系?对于这些问题,学术界展开了广泛而热烈的讨论。本文论述了近代以来中西文化交流中"中国文化失语"的过程,认为文化失语与国家强大与否、国力强盛与否有着极大的关系。"中国文化失语症"的提出,正是中国经济强大、大国崛起过程中的文化反思,是探寻中国文化话语权的历史必然。  相似文献   

20.
中国的自由主义思潮是西方自由主义思想与近代中国自由主义传统相结合的产物。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尤其是新世纪以来的自由主义思潮研究进行述要,是研究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主要涉及到四方面的内容,即:自由主义的涵义以及中国自由主义的理论来源、近代中国自由主义的发端与发展历程、近代中国自由主义的类型及其特征、自由主义没有成为近代中国选择的原因及其评价等。我们必须在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前提下,加强自身的理论建设,更好地揭示自由主义在中国的当代命运以及未来走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