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孔子和孔子思想的“境界观”方延明孔子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孔子思想在形成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以及对东南亚文化的发展,都产生过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即使是在今天。为什么孔子思想历经二千五百年仍然具有中经久不衰的生命力?魅力何在?我以为原因有二,一是...  相似文献   

2.
叶建华 《职业圈》2010,(10):58-59
孔子、老子、周公、墨子……这些古代先贤与现代企业文化有何联系?孔子的仁爱、老子的无为、墨子的兼爱、曾子的三省……他们的智慧和修为对现代企业管理有何启示?周公吐哺、范蠡散财、勾践卧薪、公仪休拒鱼、曹操焚信……这些典故将为现代企业家提供怎样的借鉴?本刊将从4月刊开始开辟“中国历史人物之管理智慧”专栏,邀请叶建华先生以全新的笔触和视角撰写系列文章。欢迎读者来信来电与作者或本刊编辑沟通交流。  相似文献   

3.
孔子作为中国主流文化--儒学创始人,在中国思想、文化和教育中的地位是值得后人景仰的.中国学者有评:"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国外诺贝尔奖获得者有言:"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到2500年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相似文献   

4.
论孔子的主体观李坚中华民族很早就对人,对主体有了明确的自我认识。但从哲学的高度对人自身、对主体做出系统深刻的反思,还是从孔子开始的。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主体观的哲学家,他奠定了中国传统的主体观念的基本格局,因此,研究孔子的主体观对于我们认识中国...  相似文献   

5.
对现代孔子神话的反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二十年来的孔子研究 ,使研究对象本身神化了。孔子现代神话的形成 ,不仅有内因 ,而且有外因 ,至少有三次所谓的海外新说对孔子神话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这三次新说是 :孔子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诺贝尔获奖者们以孔子为未来人类的新救世主、2 1世纪是孔子儒学的世纪。然而 ,所谓的海外新说有的不是虚妄 ,就是空穴来风  相似文献   

6.
孔子人性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人性论大约从西周初年开始萌芽,西周春秋时期人士已经开始注意到人的"性"和"情"。真正意义上的人性研究是从春秋末年的孔子开始的。孔子对人性论的最大贡献,就在于他开启了由礼入情的学术通道,为儒家后学深研人性打开了一个窗口。孔子还就以礼饰情、以礼节情以及人性的先天禀赋与后天习染等问题发表了一系列的精辟见解。孔子对人性的探讨具有重大的启示意义,在他的身后形成一股绵亘两百多年的人性论思潮。  相似文献   

7.
上博简《诗论》第28简所评析的是《诗经》中的论"言"三诗。今缕析简文的上下文意,可以将缺失文字略为拟补。《巧言》、《墙有茨》和《青蝇》所写之言皆非良善之言,而是谗言恶语或者是不当之言。简文表明孔子就如何对待这类言语所持的态度。从《论语》等文献里我们可以看到孔子语言观的主要方面,那就是慎言与言而有信。然而,如何对待谗言恶语却没有专门论及。孔子拈出论"言"三诗加以评析,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孔子在这个方面的态度。这对于全面认识孔子的语言观当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8.
在已发现的孔子见老子图中,孔子弟子手持之物一直以来争议颇多,究其缘由,无非是画像本身的模糊性给判断带来了困难。本文通过对长清大街汉墓出土孔子见老子图和安丘董家庄汉墓出土孔子见老子图进行观察分析,发现孔子弟子或手捧简册或怀抱简册。进一步将之与目前所见的孔子见老子图像进行对比,不难得出结论:现存的孔子见老子图中,孔子弟子多手持简册。  相似文献   

9.
在生命价值问题中,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程度的迷茫,但有一个问题是共同的,那就是生涯发展问题。从现象学来说,孔子还原了生命现象的"实事":以身体的成器作为一个充分发展的人的开始,以超越身体的器作为生涯发展的结束。孔子的生涯发展教育中只有"一个世界",即此岸生活世界,生命为终极目的、终极价值。在社会迅速发展的当今,积极弘扬孔子的生命信仰是解决现代人人生价值问题的理论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0.
《论语》作为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专著,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书中共有四次提到"巧言",三次提到"令色",其中三次为"巧言""令色"一起出现,一次为"巧言"单独出现。本文主要使用文献法,考查"巧言令色"的内涵,结合孔子所处的时代背景,探究"巧言令色"对孔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徐丽 《文化学刊》2012,(5):59-61
《大哲学家》是雅斯贝尔斯的一部哲学巨著,向人们展示了一个多姿多彩的大哲学家的王国,孔子在雅斯贝尔斯的哲学体系中,被列为思想范式创造者的四大圣哲之列。雅斯贝尔斯描述孔子的一个最大的特征就是力求真实。本文试从家庭观念、生存自由、思想价值方面展现雅斯贝尔斯对孔子的解读。  相似文献   

12.
黄在德  冯海英 《职业圈》2007,(20):52-53
孔子的循循然善诱人,体现了教学的艺术之境.循循是有步骤、有顺序、由浅入深的状貌,它体现的是教育的智慧.循循善诱不仅需要教师知识渊博和具有教育机智,同时也体现了一种深层的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以及师生之间心理沟通和心理相容等等.  相似文献   

13.
黄侃 《文化学刊》2008,(6):189-191
如果按康德所谓的"启蒙"是说让人们脱离不成熟的状态,那么,我们必须承认我们仍然处于这种"不成熟状态"中。因为我们对我们自身的理智没有信心,我们对理智的运用"无能为力"。我们虽然乐于去接受"启蒙"的引导,可是我们还是对理智的运用缺乏勇气。而所谓的"不成熟状态"只不过是我们"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从这一点上,理解我们现在仍然需要在传统文化上加以"启蒙",实质上就是要求我们运用自身的智慧和勇气去开拓新时期对"传统"的理解,而不能继续再采取置之不理的态度。没有勇气或不善于运用理智就是"不成熟状态"——不愿意接受传统的引导。  相似文献   

14.
天命观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对后世儒学有着深刻影响。孔子天命观的产生不仅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吸取了殷商时期的天命神学思想,还与孔子所处的时代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孔子的天命观可以分为"天""命"两个部分。"天"既指"自然之天",也指"意志之天";"命"既指生命、寿命的命,也指命运的命。孔子讲"知天命""畏天命",他相信天命但更注重人事即"天命在我",强调如何在"天"的指导下实现人自身的使命。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词义以及智慧的词语场等视角对智慧作了辨析,同时就古今中外有关智慧的论述,梳理出七种智慧观,即先验论的智慧观、道德论的智慧观、知识论的智慧观、工具论的智慧观、进化论的智慧观、认知论的智慧观、综合论的智慧观等,并分别加以评述。  相似文献   

16.
论孔子儒学之精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个民族思想文化的精华,都是历史地、有规律地逐渐积累、形成的。我们中华民族号称“礼仪之邦”,是世界上最大的文明古国,这是和孔子以及由他创始的儒学分不开的。孔子在我国历史上的影响远远超过秦皇汉武,可以说是封建时代精神文明的主要奠基者。孔子所开创的儒学,不仅是先秦时期的显学,而且自汉武帝定为国学之后,直至“五四”运动打倒“孔家店”为止,统治中国思想界两千年之久,成为中华文化的传统精神。 对于传统精神,毛泽东有两点重要思想:一是“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二是“中国在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但是决不能无批判地兼收并蓄”。对于孔子儒学的研究,应当坚持这种正确的指导原则。  相似文献   

17.
黄在德  冯海英 《职业圈》2007,(10X):52-53
孔子的循循然善诱人,体现了教学的艺术之境。循循是有步骤、有顺序、由浅入深的状貌,它体现的是教育的智慧。循循善诱不仅需要教师知识渊博和具有教育机智,同时也体现了一种深层的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以及师生之间心理沟通和心理相容等等。  相似文献   

18.
孔子在国外     
孔子不仅在中国影响很大,而且早已越过国界,在东南亚乃至世界都有着广泛的影响。孔子儒学思想是在公元前3世纪传入朝鲜半岛的,1398年汉城建立孔庙(成均馆),占地100亩,有大成殿、明伦堂等宏伟建筑。韩国目前仍保存着232座孔庙,每年都举行春祭或秋祭。全国4000多万人口中,有1000万信仰儒教,有孔子后代8万人,是中国元朝时迁徙去的。他们成立了孔氏大宗会,会长由韩国前海军陆战队司令孔正植担任。孔会长曾多次率领韩国孔子后代代表团到山东曲阜寻根问祖。儒学传入日本是公元3世纪。日本政府在8世纪颁布的《大宝律令》中,规定《论语》、《孝经》等儒学经典为全国必读书籍。江户时代,各地陆续建立  相似文献   

19.
孔子"仁"学说的功利特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首先从"大功利观"的角度肯定了道德论与功利论的同一性,指出迄今为止研究中国传统道德学说的论著,仍然有过分地强调两者的对立,而忽视甚至完全抹杀它们之间的同一性的倾向.同时以孔子"仁"论为例阐释了其道德学说的人本特色和功利特色,发掘其中功利论内涵与道德观传统之间的内在关联性,并尝试着为中国古代道德思想的研究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孔子思想和儒家学说早已超出国界,国际上也给予其很高的评价。孔子关于仁学的理论对我国及世界各国有着巨大的影响,如孔子的"爱人""仁者爱人""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思想,受到中西方有识之士的赞许。研究孔子的"亲""仁"学理论,对正确认识孔子及其观点,弘扬并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吸收其中对人类社会发展的积极因素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