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学界对于"中国古代有无行政法"一直存在较大争议,关于该问题存在肯定论、中立论、否定论三种观点。肯定论者认为我国古代存在行政法体系;中立论者认为我国古代存在行政法律规范,但并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行政法;否定论者认为行政法在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后引入中国才得以生根发芽。三种观点存在争议的主要原因在于不同学派对"行政法"的理解有所不同。本文从历史与法律文化视角出发,对中国有无行政法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如何寻找一种魔术般的双赢解决方案,让你在谈判中获胜,同时也让对方觉得赢了?我国古代便有世外高人崇尚"倒走"的记载。使用现代体育科学观点来验证,"倒走法"亦对身体益处多多,例如通畅气血、改善腰部血液循环、加速组织新陈代谢等等。倘若运用此法于企业的经营管理之中,也会有不拘一格、非同凡响的效果呢!  相似文献   

3.
刘鹏凯 《职业圈》2011,(13):48-50
如何寻找一种魔术般的双赢解决方案,让你在谈判中获胜,同时也让对方觉得赢了?我国古代便有世外高人崇尚"倒走"的记载。使用现代体育科学观点来验证,"倒走法"亦对身体益处多多,例如通畅气血、改善腰部血液循环、加速组织新陈代谢等等。倘若运用此法于企业的经营管理之中,也会有不拘一格、非同凡响的效果呢!  相似文献   

4.
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大部分文化典籍都对现代教育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颜氏家训》也不例外。其在学习目的、过程、方法,以及教育思想等方面都与现代许多教育观念不谋而合,对现代教育事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以现代语文教学为例,论述《颜氏家训》中包含的学习观,并剖析其与现代教育之间的联系,指出其对现代语文教育的指导意义,旨在为我国教育事业的进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数“九”     
九,无疑是一个计数单位,居个位数之末,为最大个位数。算学多用其归类或命名,如“九九”(乘法口诀)、“九归”(除法口诀)等。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数学典籍即名为《九章算术》,共九卷列九种算法类别。因而作为实数,“九”在世界各民族文字、文化中的意义和功能是差...  相似文献   

6.
“宣传”一词在我国古代典籍中为“传达宣布”之意,如《三国志》中有“宣传军事”“宣传明教”,《北齐书》中有“宣传文武号令”等语。日本用古汉语中这个词来意译英语中propaganda 一词(日文中写作“宣伝”,音为senden),所以“宣传”一词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外来词”,收入《汉语外来词词典》(刘正、高名凯等编,上海辞书出版社,1984年)。同不少外来词一样,它一旦被吸收入民族语言之后,含义逐渐有所演变。在现代汉语中,“宣传”一词的释义是:“对群众说明讲解,使群众相信并跟着行动。”(《现代汉语词典》,商务,1978年。)  相似文献   

7.
"道"和"器"是中国古代的一对哲学范畴。"道"是无形象的,含有规律和准则的意义;"器"是有形象的,指具体事物或名物制度。道器关系实即抽象道理与具体事物的关系,或相当于精神与物质的关系。最早见于《易·系辞上》:"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相似文献   

8.
王林凤 《文化学刊》2015,(4):172-173
中华民族数千年历史发展过程中,古代文献典籍是社会发展重要的文明成果,保护好这些古籍,对巩固民族情感、促进文化传承、弘扬民族精神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主要论述古代文献的意义以及必要性,并对新时代下我们应该如何保护古代文献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9.
古代典籍是中国数千年文化精髓的记载与传承,众多中国古代道德思想通过其发扬传播,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继承先贤意志的重要途径。《论语》作为圣人之言流传至今,对社会发展和人本身的发展而言,其精华都有着积极正面的影响,尤其是在当代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方面意义非凡。本文将着重归纳几点《论语》对当代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意蕴与启示,旨在将中国古代典籍精华应用于当代大学生教育中,更好地挖掘其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0.
王琨 《文化学刊》2013,(3):37-41
"狼外婆"型民间故事在我国各民族以及世界其他地区都广泛流传。这一类故事一般被认为具有较强的教育意义,从而经常作为启蒙童话使用。然而以文本中作为"弱势群体"的儿童的视角进行深度的挖掘,这一看似"天真"的故事类型背后却似乎隐藏着更为"残酷"的寓意。本文通过分析故事中的禁忌与死亡,试图揭示某些文本中具有符号性的意象,挖掘其叙事中隐含的社会性别意识与家庭伦理。  相似文献   

11.
李钧 《文化学刊》2011,(1):134-139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重写文学史"工程给郭沫若研究带来新契机,至今已取得了许多具有突破意义的研究成果。但"重写"郭沫若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矫枉过正的、非历史主义的"酷评"——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就是典型代表——这需要学界加以关注和警惕。就目前研究状况来看,郭沫若研究还有许多重大学案和学术增殖点值得深入探讨。本文从现代学统建设的角度对郭沫若研究进行概览,力图反思"唯新唯西"思想的负效应,并重申文学史研究中的一些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2.
王灿 《文化学刊》2011,(1):140-145
"天子"最初在《尚书》中的意义是"天的元子",而非后来所指的"天的(唯一的)儿子"之意。对此,我们应该有正确的理解。到后来,其后起意义逐渐取代了原始意义。在这个转变过程中,西汉的董仲舒起了关键作用。这种历史演变折射了中国专制制度逐渐强化的过程,具有深刻的历史意蕴。  相似文献   

13.
李宇 《对外大传播》2010,(10):29-30
随着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中国电视对外传播取得了飞跃式的进步,单就"硬实力"而言,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准。国家对于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给予了极大的支持,也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可以说,我国对外电视正处在一个绝佳的发展阶段,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也处在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期。但是,我国电视对外传播依然存在着"外忧"与"内患"。  相似文献   

14.
总部决策,本地化执行,这是现代跨国企业的基本管控方式。它保证了公司统一意志的垂直传达,以形成一体化的企业文化和管理规则,是一种在全球化背景下提升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的基本模式。在整个的全球化进程中,有关"整体性"和"个性化",即"Globalization"和"Localization"的矛盾对立统一的探讨从来就没有停止过。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以"被自杀"、"被自愿"、"被就业"等为代表的一大批"被"族新语,频繁地出现在网络、报刊及人们日常的社会生活中,并迅速地发展成为"被"字被网民选为"2009年汉语第一字"的状况。其实,这种新式用法的"被"族新语,起码萌生于1993年,其"被"的意义已较以往有了新的发展。"被"族新语的涌生与流行有其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心理密切相关。文章在对不同形式的"被"族新语的跟踪观察基础上着重探讨了"被"族新语的衍生路向、"被"义、"被"族新语的结构特点,以及与一定社会文化心理之间的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16.
如今大学校园里普遍出现"星座热"现象,本文通过对该现象的调查,从大学生自身的心理原因和星座文化发展的外部条件分析大学生热衷星座文化的原因。大学生接受星座文化的动机和表现出来的矛盾,折射出当代大学生传统与现代、个体与整体、主流与非主流的文化价值观的冲突。为此,我们应该完善心理健康的教育体系,优化文化的软环境,宣扬科学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17.
张皓凡 《职业圈》2011,(13):56-57
总部决策,本地化执行,这是现代跨国企业的基本管控方式。它保证了公司统一意志的垂直传达,以形成一体化的企业文化和管理规则,是一种在全球化背景下提升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的基本模式。在整个的全球化进程中,有关"整体性"和"个性化",即"Globalization"和"Localization"的矛盾对立统一的探讨从来就没有停止过。  相似文献   

18.
本文就目前中国文化典籍翻译事业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典籍翻译涉及的任务,学科性质,顺译与逆译,闭门造车与借船出海,典籍翻译与非典籍翻译的区分和对策,以及当下从事民族典籍翻译与传播研究的独特意义等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希望对于当下的典籍翻译实践与研究具有一点建设性意义,并望有志于从事典籍翻译实践与研究的青年学人励志进学,继续民族典籍翻译的伟大事业。  相似文献   

19.
王翠云  何志清 《职业圈》2007,(4S):240-241
跟西方国家相比,现代意义上的公共关系学在我国的发展时间并不是很长,但这并不能表明古代中国就是公共关系的沙漠。孔子当时虽然不懂得公共关系学之名,但是就《论语》所记我的教育内容来看,他在运用传播、舆论控制、塑造自身形象等方面已达到了相当的水平。文章主要以“和为贵”为切入点,用公共关系学的角度分析其发展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丁海燕 《文化学刊》2010,(5):157-164
"忧患意识"是中国古代极为重要的精神内容之一。宋代内忧外患交困,因而其知识阶层中显现出极为深沉的"忧患意识"。从史料笔记中记载的关于"忧患"的论述及所忧之内容来看,在宋代,对国家命运的忧患已成为上自皇帝下至普通文人的普遍自觉意识,这种意识产生于对内忧外患的关怀,而其重点也集中在这两个方面,其对文武轻重、军事政策及结盟后的预防部署等对外军事方面的问题关注较多,在内政上则主要是为冗官冗员所引发的财政危机而忧心。相较而言,宋人的担忧更多地来自于外部的压力,这或许可以从一个方面解释其为何有"积贫积弱"之印象却能在文化上取得辉煌的成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