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总体国家安全观是我国新时期有效应对风险与挑战的战略指导思想,它的科学贯彻与落实客观上需要高等教育的系统性支持。科学设计应急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优化课程开发、提升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就成了公共安全风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核心议题。因此,高校应以“公共安全风险治理”课程建设为突破口,实现人才培养、科研、辅助决策、社会服务“四位一体”的有机融合,为公共安全风险治理提供相关的支撑。  相似文献   

2.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理念,不仅丰富了对中国现代化内涵的认识,而且将会提升党和政府的国家治理能力。《决定》中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理念注重加强制度建设,强调推进国家治理主体多元化,治理取向从注重和维护社会稳定向重视公平正义、激发社会活力、完善人民民主、增进市场自由转变。  相似文献   

3.
朱祥烈 《人民教育》2020,(3):100-102
当学校治理平衡各方利益诉求,有力呼应各方期待,让学校教育价值和社会价值最大化的时候,学校办学活力便充盈起来。学校在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过程中,尤其需要注意把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和国家治理体系的优势转化为现代学校治理的“效能”,这个效能集中体现在办学活力上。  相似文献   

4.
习近平总书记就研究生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指出:“研究生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创新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研究生教育,推动研究生教育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这为我们做好新时代研究生思政教育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科学指引。当前,世情、国情、党情正在发生深刻变化。面对不断发展变化的新形势和新要求,我们必须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任务和“办什么样的研究生教育,怎样办好研究生教育”这一重要命题,积极融入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抗疫精神、西迁精神、科学家精神等内容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推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5.
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教育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治理能力的程度和水平直接影响国家教育治理现代化实现的进程。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是不同利益治理主体价值共创和行为协同的过程,为实现“共治”“善治”的治理目标,在“放权”的基础上,应进一步对治理主体进行“赋能”,促进和发展其治理能力。“赋能”是动态发展的,既是一个过程又是一个结果,突出对高等教育治理主体认知和行为的改善。依据价值共创网络的分析框架,高等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赋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宏观层面网络环境的结构赋能、中观层面信息技术的技术赋能和微观层面治理主体的心理赋能,不同层面的赋能都有具体的途径和方法。综合发挥价值共创网络的赋能优点,可以创新和发展高等教育治理能力,提升高等教育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程度和水平。  相似文献   

6.
《中小学管理》2020,(4):33-36
“新冠肺炎”疫情考验着区域教育在突发应急状况下的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北京市东城区委教育工委、区教委科学应对疫情引发的教育新问题,探索非常态下的教育治理方式:在治理策略上,坚持党对抗疫工作的全面领导,化常态治理优势为应急治理效能,化疫情危机为教育发展契机;在治理实践中,探索塔型闭环指挥体系和党建引领保障体系,构建“停课不停学”的政策支撑体系和五育并举的教育教学体系,搭建对内舆情信息交流平台和对外全媒体宣传矩阵。后疫情时期,对教育职责使命、育人方式、治理优化的反思,将会不断丰富新常态下的教育治理体系的内涵。  相似文献   

7.
21世纪初至今,国内掀起了两波治理研究的热潮,分化成分析治理理论本身的“本体论”与侧重治理实践的“方法论”两个取向。先后形成了城乡治理、公共管理、和谐社会、社会管理、国家治理等十个研究热点;在“城乡治理、项目治理、运动治理、治理评估”等“中国化”研究方面有所创新。但是,国内治理研究还存在“捕获性逻辑、选择性研究、思辨性研究占主流”的缺陷。应当探索治理理论的“中国化”边界,做好立足于中国实践的“过程性研究”和“差异性研究”。  相似文献   

8.
在推进乡村有效治理的实践中,为更有效地建设完善乡村治理体系,充分彰显乡村治理体系的制度效用,促进乡村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进程,需要在进一步明确乡村治理体系内涵的基础上,重点加强“三治结合”的统一领导机制、学习教育宣传机制、主辅共治机制和协商协调机制等建设,积极增强乡村治理主体的主体性,从而实现“健全”乡村治理体系的历史性目标。  相似文献   

9.
旰飞 《学科教育》2013,(6):52-57
“治理”作为一种新型的管理理念和实践方式,在当前获得了人们愈来愈多的重视。“治理”理念倡导教师和学生对学校治理权利的共享,引导教师与学生通过协商、对话、合作以及公民伙伴关系等方式积极参与学校公共事务的管理,从而扩大和提升学校的公共利益,培育学生的更为健全的公民品质。因此,学校“治理”与公民教育之间所形成的是一种有机联结的关系,学校组织的治理型建构可以为公民教育提供坚实的生活基础和制度保障,而公民教育则可以通过唤醒学生的公民意识和治理意识,提升他们的治理意愿和治理能力,从而推动学校治理的发展。基于“治理”理念而建构起来的公民教育,不再是灌输式、概念式的公民教育,而是一种主体性、实践性的公民教育,它可以更好地培育学生的公民权利与责任意识,使学生成长为治理型的公民。  相似文献   

10.
“区块链+”课程治理生态体系的构建旨在改进当下课程治理机制,推动课程建设,助力以学习为中心的课程体制改革。借助区块链技术的课程治理,可展现时代际遇下课程治理新理路以及以“术”载“道”的新路径。“区块链+”课程治理以加盖时间戳的方式追溯“课程节点”建设历程,通过分布式数据库创生融合“课程块”,采用共识机制维护、链接“课程块数据”以实现课程生态体系构建。形塑以学习为中心的价值逻辑、统整课程节点的理论逻辑以及通过智能合约降低运行成本的技术逻辑是“区块链+”课程治理生态体系平稳运行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1.
道德治理在古代中国是以“礼治”或“德治”的话语方式出现的.在中国3000多年的历史中,“礼治”或“德治”的理论及其实践对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对国家的稳定和人际关系的和谐,发挥了巨大作用.国家治理是在扬弃国家统治和国家管理基础上形成的一个概念.但无论是从国家治理体系看,还是从国家治理能力看,道德治理都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治理体系中,道德治理是治理主体运用的各种手段和方式中的一种.在国家治理能力中,道德治理是指执政党和政府协同社会组织及全体公民,综合运用各种力量,来克服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各种道德问题,为国家有序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生态”的能力.当前的道德治理应重点处理好正利益与正观念,正法制与正人心,正官德与正民风这三种关系.  相似文献   

12.
费红辉  吴进 《成人教育》2022,44(3):20-25
社会治理作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构成了“政府、市场、社会”多元主体共治的治理格局。社区教育是城镇社区治理、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强力助推器,社区教育融入社区治理不仅是社会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应然层面的价值引领,更是新时代背景下社区教育主动作为的实然依据和必然趋势。一方面,社区教育从组织、群体、个体、社会层面主动融入社区治理,参与公共服务提供和公共事务管理与共治,回应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另一方面,各类社区教育活动融入社区治理,拓展和丰富社区教育的内涵和外延,创新社区教育发展模式,形成社区教育高质量发展生态,进而使社区教育更加契合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实现社区教育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发展命题,是基于中国正在进行的两大转型即从传统治理向现代治理转变、从现代化的初级治理向复杂的高级治理转变中所蕴含“如何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内部的转型与完善”和“如何实现国家治理的有效性与合法性”两大任务。因传统的体制弊端与现实治理需求多样性,国家治理的部分领域失效问题比较严重。中国的国家治理要实现“国家战略规划与治理策略的统一”、“治理的价值、制度与技术的统一”,通过塑造协调的政治制度体系、高效的公共服务体系和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围绕民主治理与复合治理的基本要求,从制度治理、文化治理和技术治理等方面提升国家的治理能力与治理水平。  相似文献   

14.
农村教育是国家治理理念与目标的重要传导途径,发展农村教育是实施乡村社会治理的重要方式。面向乡村“善治”目标,新时代农村教育发展应面向乡村社会致力于优化人心、生产秩序和生成能力。当前我国农村教育的“悬浮”状态,如机构上移、“农教互离”以及教师角色变化,严重限制了其乡村社会治理功能的发挥。因此,农村教育应选择“教治”融合、“校地”融合、“教产”融合与“四教”融合的路径,在自身的发展中不断改善乡村社会治理生态,促进乡村治理现代化。  相似文献   

15.
“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治理能力建设是推进高职院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需要、是应对新时代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是凸显职业教育类型特征并增强发展内驱力的可靠保障、是助力高职教育彰显中国特色和走向世界的有力推手。目前,高职院校治理能力建设虽已由单一主体管理向多元协商共治转变、由学校集权向院系自主转变、由经验积累向文化自觉转变、由局部改革向集成改革转变,但为了实现“提质增效”,还要进一步确立先进的治理理念,着力于治理能力建设的科学化;构建党委行政“合力”,着力于治理能力建设的正确化;借助先进治理媒介,着力于治理能力建设的智慧化。  相似文献   

16.
基于传统研究生教育治理研究的分析,从政府“战略三角”模型的全新视角探究研究生教育现代化治理路径,结合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实情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构建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生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矩形”战略模型,即价值—支持—运作—创新。从战略视角解读研究生教育现代化治理,发现价值体系与支持体系不健全、运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显不足等主要治理困境。对此,推进研究生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战略建设过程中价值体系需要因时而进、支持体系旨在因需而实、运作能力做到因事而举、创新能力强调因势而新。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把制度建设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无论是从制度与人的一般关系出发,还是从社会主义性质和治理的运行方式来看,人始终都是连接制度建设与国家治理的关键因素,“时代新人”培育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治理现代化围绕制度建设对“时代新人”提出了明确的角色要求,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信仰者、执行者和建设者的高度统一.培育国家治理现代化需要的“时代新人”,应坚持“时代新人”外延界定的清晰性和完整性,坚持“时代新人”培育标准的统一性和层次性,坚持“时代新人”培育途径的多样性和协同性.  相似文献   

18.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只有在法治轨道上开展科学防控,并在战“疫”中不断提升法治水平和治理能力,才能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突如其来的疫情,暴露出在国家治理过程中面临的诸多问题。比如传染病防治和野生动物保护等方面的法律不够完善,存在模糊地带。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战略背景下,以“一流化”为战略导向的中国大学亟待发掘大学内部治理能力的核心地位,尤其是理性审视作为治理单元的权力配置问题。目前,中国大学的内部治理权力呈现出结构失衡化、边界模糊化、参与边缘化的特征。从国际层面来看,英美大学的内部治理权力功能的现实实践集中凸显了“多元治理”民主化特征和“权力制衡”分权化特征。“走向多元善治”将是中国大学内部治理权力优化的应有之义,科学的权力配置、不同权力的多元共治、明晰的权力边界、避免治理的脱序化乃是现代化大学内部治理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20.
从“管理”转变为“治理”意味着从“一元”走向“多元”、从“命令”走向“协作”。“教育治理”就是“治理”理念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作为全国教育系统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的举措,2014年1月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将今后一个阶段全国教育工作的目标确定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快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教育治理”的地位也正式由国家意志加以确立。“治理”从概念的提出到内涵的完善都是相对于“管理”而言的。“治理”与“管理”同属于政治管理过程,在维持社会秩序这一最终目的上两者并无不同,但在实施主体和实施方式上,却存在着极大不同:从实施主体来看,“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