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般的学术专著那客观冷硬的抽象概念性知识,很少让人读之而感动。许多年前,我读到罗宗强教授的《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所得却不仅是对文学思想的认知,而且更是“文心”直觉的感动。为什么如此?我不断回想着那样的经验,有些明白因为罗教授这本书的字里行间流动着“士人”的精神生命:陈子昂的精神生命,王维、孟浩然的精神生命,岑参、高适的精神生命;李白、杜甫的精神生命,韩愈、柳宗元、白居易、元稹、李商隐等等文学家的精神生命,当然罗教授自己的精神生命也已融贯其中矣。  相似文献   

2.
王石 《报林求索》2012,(7):155-157
<正>我很愿意为陈岩先生画作写一点感受。陈岩动手作画也晚。但却有很深的背景,很大的出处。我与他初识,只知他是一位书画鉴定家。他少年时代就师从徐震伯,谢子陶二位师傅学习书画鉴定。"文革"后,他奉命整理"抄家"书画,应有二三十万件。这让他得以从"面"的方面了解历朝历代的画风,从"线"的方面通晓历朝历代的变迁,以及又从"点"的方面体味一个又一个绘画大师的独特面貌和艺术方法。这种既有人物也有断代、且兼通史的全方位的"看"、"解读",使他对中国绘画获得超越常人的经  相似文献   

3.
作家、美食家陆文夫记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思想和文学与生命同在 著名作家陆文夫先生己是74岁的人了。他健康而精神,练达又睿智。他以自己作品的真诚赢得了广大读者的敬意,对于他,思想和文学与生命同在。  相似文献   

4.
徐铮 《军事记者》2012,(5):51-52
被称为一代"鬼才"的著名绘画大师黄永玉,在文学上也有很深的造诣,他的散文风格独特,与其绘画成就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关联。作为当代绘画大师,黄永玉绘画之外的一大爱好就是文学,如同他自己所言"文学在我的生活里面是排第一的”。黄永玉文学创作以散文为主,乞今已有散文集10余部,这些文章不仅有着精深的文学造诣.且艺术风格独特.他曾坦言文学让他得到了很多自由.而这个绘画大家的业余爱好也给了文学一个美丽的“意外”。  相似文献   

5.
我的书架上又添了一本有关张爱玲的传记,是江西胡辛女士写的《最后的贵族——张爱玲》.这是继花山文艺出版社和海南出版社先后出版于青的《天才奇女——张爱玲》和余彬的《张爱玲传》之后的又一关于张爱玲的传记新作.胡辛是南昌大学文学院教授,曾创作过小说《四个四十岁的女人》、《蒋经国与章亚若之恋》、《陈香梅传》等近十部作品,有着较深的文学功底和丰富的传记写作经验.  相似文献   

6.
当我拿到2008年第1期《新闻与写作》时,心中不禁泛起一种欣慰与感动。从1998年第一次订阅它到现在,《新闻与写作》已伴我走过十年了。十年弹指一挥间,我从一名新闻爱好者成为新闻学硕士研究生;十年里,《新闻与写作》成了我实现新闻梦想的良师和引路人。  相似文献   

7.
黄婧  孙光 《今传媒》2010,(6):118-122
2009年,著名书画家孙光做客中国新闻人网"新闻人访谈",分绘画书法和生活三部分进行专访,内容很精彩,视频在中国新闻人网播出后许多视频网站纷纷转载,好评如潮本期杂志,我们《中国名家》栏目刊出绘画和书法部分。  相似文献   

8.
<正>朱屺瞻先生是我的老师辈,忘年交。屺老人好,画好,性隋坦荡。我在长乐路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工作时,屺老的家在巨鹿路,仅一路之隔。他常常拄着拐杖出来散步。有时挎一篮子,篮里放一瓶子,遇到熟人,人家向他问候,他便说:"散散步,顺便打打酱油,买点醋。"我上下班路上经常碰到他。每次遇到,就停下自行车,向先生问好。我比屺老年小近30岁,先生视我如晚辈,既亲和,又时加指点。一次,全国运动会在上海举行,来参会的乒乓球教练、运动员徐寅生、  相似文献   

9.
当画家把绘画演变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的时候,在画家的生命中,就充满了对生活的敏感、思索和激情;对人生的不断感悟与揭示;对艺术创作的精神性追求,就会处在不断的破坏与创造、新生与绝望之中。不能否认,在艺术上.最能打动人的首先是绘画主题所传达出来的观念和与之相适应的绘画风格,这种主题通常与生存终板目的、本能意识、道德观念有关。艺术家苦苦追求能够将切身的生活感悟不断地直接“物化”为可视的艺术作品,将人生中诸般情感一一收集起来,继承传统并发掘自己的潜质创造出与众不同的艺术样式。传达出当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10.
科技想要什么[美]凯文·凯利,中信出版社,2011"技术亦是生命!"凯文·凯利在《科技想要什么》中宣称,"现在人类已定义的生命形态仅包括植物、动物、原生生物、真菌、原细菌、真细菌六种,但技术的演化和这六种生命体的演化惊人相似。技术应该是生命的第七种存在方式。"了解凯文·凯利,并读过他以前作品的人一定不会感到意外,"技术是独立生命体"的论断是有缘由的。早在18年前,凯利以一部《失控》横空出世、震惊四座,书中的观点至今读来都仍觉得新颖且富有洞见:人造与天生的联姻正是本书的主题。有两种具体趋势正在发生:人造物表现得越来越像生命体;生命变得越来越工程化。在凯利看来,科技系统具有模仿自然的能  相似文献   

11.
《兰台世界》2018,(Z2):49-50
<正>你迢远地从历史长河的源头姗姗而来,述说着五千年的华夏文明;你紧扣着时代的脉搏,记录着每一次跳动的轨迹。我不知道,应该如何来形容你——档案,你是那么庄严肃穆令人敬畏。总是让人掬着一颗虔敬的心谨之又谨,慎之又慎的走近你、翻阅你,然后又瑰宝般地珍藏你、保护你。然而,你又是那么的普通,普通成每个平凡的人都是你的撰写者与承载者。于是,你与人极远又极近的距离,简单又复杂的关系,竟让我对你产生了许多飘渺的情愫与遐想。你像博学睿智的长者,总能给人以答惑解疑;你像似曾相识的故人,总能给人以舒  相似文献   

12.
一德国最著名的德语文学评论家马塞尔·赖希·拉尼茨基在其自传《我的一生》中说:“文学乃是我的生存意识……没有对文学的热爱就没有对文学的批评。”在通读全书后,我们更为深层次、更整体地同意和体会这种断言,对文学的赤诚不仅陪伴了他最艰难的岁月,更是生命中的每时每刻。小时候在德国生活,希特勒统治时期被驱逐流亡波兰,在华沙犹太人隔离区从事翻译工作,拉尼茨  相似文献   

13.
在雷诺阿的笔下,色彩所表现的生命力是空前的,它深刻地反映出艺术家的丰富情感和内心波动,他的绘画风格与他的乐观精神,直率的艺术气质息息相关,洋溢着生命的喜悦.本文就雷诺阿绘画作品中具有代表性的《红磨坊街的舞会》研究其光与色,分析雷诺阿绘画的艺术特色和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4.
最近读到一本好书,即爱尔兰杰出的戏剧家萧伯纳与著名女演员爱兰黛丽的通信集。可以说是两位艺术家思想情感的结晶。当我们阅读时,不能不为这其中一些最可爱、最动人、最富个性的情书所惊奇;不能不为这色彩迷人的“纸上才会创造光荣、美丽、真理、认识、美德和永恒的爱”(6页)的人类精神产品而感动,使我们不能不慨叹人类灵魂海洋的深邃、不可探测。虽然我的确喜欢这部书,可我仍不能不遗憾地提  相似文献   

15.
一、山谷书画理论与"韵" 书画理论,是论述书法绘画历史、技能、思想形成过程的理论表述.作为一种以论书法绘画为主题的文学形式,它既像诗词歌赋曲,又像哲理论著.但其文学性、可读性超出了一般文学作品;其文辞精到,言简意骇,纵横捭阖,抱文含质也远远超越诗词歌赋曲.  相似文献   

16.
“没有个性即没有艺术”,“追求艺术作品的个性,实为探求艺术之生命。”这个看法在文学、戏剧、电影、绘画等许多创作领域自不待言,然而在我们博物馆学界,是否也把奉献每一个新颖的、具有个性的陈列展览,视为创造性劳动的生命?这大概会莫  相似文献   

17.
案头一叠厚厚的素笺。这是即将付梓的《陈天然诗选》,是天然先生从1981年至1992年创作的诗篇中精选出来的七十首诗稿。天然先生屈就于我,嘱我作序;我虽愧不敢当,也只好俯首从命。欣喜天公作美,连日春雨淅沥,赐我以难得的清闲,遂捧起他用清丽圆润的硬笔书法书写的诗篇,由字入诗,边品边吟。悠然陶醉其中。天然先生是著名的美术家、书法家,在海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被国外  相似文献   

18.
怀一小档案: 怀一1965年生于山西大同.1980年始自学绘画,并同时进行写作,曾出版多本个人画集和数部小说、散文集.曾经编过报纸、杂志.2002年入读中国艺术研究院第三届中国画名家研修班.现居北京,为二月书坊艺术总监.  相似文献   

19.
李笑然 《青年记者》2016,(23):50-52
文:学是人生的审美反映,体现着一定时代、一定人群的人生精华.优秀的文学作品蕴含着一种生命的感动和召唤,蓄积了文学艺术家的心灵、智慧、品格、襟抱和修养,具有真诚的、令人感动的生命,这种生命是生生不息的,极具求真、向上、律动、审美的情致. 文学本质的生命追问 林语堂先生曾在散文《做文与做人》中说:“世人常说有两种艺术,一为为艺术而艺术,一为为人生而艺术,我却以为只有两种,一为为艺术而艺术,一为为饭碗而艺术.不管你存意为人生不为人生,艺术总跳不出人生的.文学凡是真的,都是反映人生.”文学的起源是文艺理论研究的重要问题,研究文学的起源有助于我们正确地认识文学的本质,从而阐明文学与社会、文学与人生的关系.关于文学活动的发生,中外文艺理论家众说纷纭,影响较大的学说主要有以下几种.  相似文献   

20.
正《档案与建设》诞生于1984年,那时候我还在高中苦读。两年以后,误打误撞进入档案专业学习,毕业以后一直在档案部门工作,也一直在同一个单位供职。如果1986年可以算作与档案事业结缘的话,我的档案生涯仅仅比《档案与建设》晚了两年。回顾已经走过的档案历程,《档案与建设》如同一位师长,不断地给我启示,又如一位老友,见证了我的成长。蹒跚学步时的扶持探讨档案学理论的兴趣,是在苏大档案专业学习时养成的,而其中的关键点在于《档案与建设》对我的影响。这个故事,曾经在1994年《档案与建设》十周年时,我撰写的《提携新人播撒希望》里详细描述过。20年过去,对此又有了新的感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