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针对电网中的连锁跳闸现象,提出一种针对潮流转移引发连锁跳闸的关键节点识别方法。根据连锁跳闸支路的表现形式和后备保护的动作方程,确定筛选支路受扰严重性的评价指标,筛选出严重受扰的支路。结合初始故障断开后系统中支路电流与节点注入功率之间的关系,利用聚类分析算法筛选电网中的关键节点,并对关键节点对电网安全运行水平的影响进行研究。以IEEE39节点系统为例进行仿真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筛选关键节点是有效的,可以为电网预防连锁跳闸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2.
对电网连锁跳闸事件中的关键节点进行研究,提出一种分析关键节点的算法。结合连锁跳闸事件中继电保护的动作行为,给出一种连续型的用以衡量连锁跳闸严重度的表达形式及评价参量,并根据直流潮流法,利用支路电流和节点注入功率之间关系,进一步明确连锁跳闸严重度评价参量与节点注入功率之间的关系,以及连锁跳闸严重度评价参量对节点注入功率的灵敏度,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算法,用以分析可引发连锁跳闸的初始故障,被初始故障波及的连锁跳闸支路,并最终用以分析对连锁跳闸支路起关键作用的节点。最后,在IEEE39节点系统上通过算例对该算法的有效性和合理性进行进一步说明。  相似文献   

3.
针对电网的连锁跳闸问题,提出了基于危险度的分析方法。首先根据电网连锁跳闸事件的实际表现,结合连锁跳闸中距离Ⅲ段保护的动作行为,以电网当前运行状态下的节点注入功率与临界状态下的节点注入功率之间的欧式距离作为衡量连锁跳闸事件危险程度的指标。接着,建立了计算危险度指标的优化模型。最后,结合基本遗传算法,计算危险度指标,并在IEEE-39节点系统上进行了算例分析。结果表明,基于危险度分析电网连锁跳闸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4.
针对电网的连锁跳闸现象,对考虑连锁跳闸的电网安全裕度问题进行研究。首先根据连锁跳闸事件中继电保护的动作行为以及连锁跳闸的一般表现,通过分析论证,分别给出利用支路电气参数表示的安全裕度指标,以及利用系统总负荷表示的安全裕度指标,在此基础上,给出求取安全裕度的算法及一种用于定量分析安全裕度的方法;最后通过IEEE39节点系统和IEEE14节点系统上的算例演示进一步验证该方法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针对电力系统的连锁跳闸问题,结合继电保护的动作行为,研究了一种基于模式识别技术的连锁跳闸评估方法。首先根据电网连锁跳闸的通常表现行为,并结合电流型和距离型后备保护的动作行为,通过分析,论证了电网节点注入功率对于连锁跳闸的决定作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利用模式识别技术对电网是否发生连锁跳闸进行评估的方法,该评估方法主要针对电网在给定的节点注入功率状态下电网是否会因给定的初始故障发生连锁跳闸,并给出了采用模式识别技术时的样本结构,相应的模式识别技术以及操作流程。IEEE39系统的算例验证了这种评估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针对电网发生初始故障后的连锁跳闸现象,提出了一种提高电网安全水平的预防控制策略。结合继电保护的动作特性和连锁跳闸的特点,研究了电网在单一初始故障场景下和不同初始故障场景下的安全水平以及对应的预防控制模型,基于网络拓扑结构和电网运行状态分析得到筛选初始故障的综合指标。借助粒子群算法(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PSO)在IEEE14节点系统和IEEE39节点系统中进行仿真,结果表明:所提的预防控制模型能够有效地提高不同初始故障场景下电网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7.
针对电网连锁跳闸引起的停电事故以及降低电力系统的有功功率损耗,提出了一种计及网损的电网连锁故障预防方法。 该方法提出了网损指标和衡量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指标,综合构建了多目标优化模型。 该模型的优化目的在于确保均衡权重下安全裕度尽可能大,同时使网损尽可能小。 通过粒子群优化算法求解,在IEEE-39 节点系统上进行了算例分析。 仿真结果表明该优化模型不仅提高了电网安全运行的界限,也实现了降损节能。  相似文献   

8.
在一定条件下 ,当物质的运动从一种形式或性质转变为另一种形式或性质时 ,往往存在着一种状态向另一种状态过渡的转折点 (时刻或位置 ) ,这个转折点常称为临界点 ,这时的状态常称为临界状态 .物质的物理状态和过程的性质特点在达到临界状态时将发生转变 ,因而常使一些物理量的值变得极大或极小 .临界状态总是在一定条件下出现 .分析临界问题 ,关键是找准临界点 ,中心是分析临界趋势或特征 ,发现临界条件 .临界条件往往是极值条件 ,是解决极值问题的关键 .求解临界极值问题需要有较高的综合分析能力及相关的数学功底 .高中物理课本中有多处涉…  相似文献   

9.
在高中物理中大量而广泛存在着临界问题.所谓临界问题是指一种物理过程或物理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物理过程或物理状态的时候,存在着分界的现象,即所谓的临界状态,符合这个临界状态的条件即为临界条件.满足临界条件的物理量称为临界值,在解答临界问题时,就是要找出临界状态,分析临界条件,求出临界值.  相似文献   

10.
一种物理过程或物理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物理过程或物理状态的时候,存在着分界的现象,即所谓的临界状态,符合这个临界状态的条件即为临界条件,满足临界条件的物理量称为临界值,在初中物理中存在着大量的临界问题,在解答临界问题时,要找出临界状态,分析临界条件,求出临界值.  相似文献   

11.
我国多部立法的诸多条款已经规定了纵横交织的规范审查权力.此种权力根植于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单一制国家结构之上,分属于人大监督权、行政领导权与审判权三个脉络.从其运作机制来看,我国的规范审查权在整体上表现为国家机关相互协调的自组织权力.因私人普遍缺场,其运作效果尚未达到监督国家机关抽象行为、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的宪法要求.  相似文献   

12.
为改善电力系统脆弱性并服务于电网规划和系统安全运行,从系统协同效应的角度探讨连锁故障的发生机理.基于复杂网络脆弱性理论,考虑电力系统的供电能力,采用最小失负荷率建立电力系统脆弱性模型.然后基于协同效应理论,考虑N-k故障情况,建立电力系统线路关键性模型,以分析影响脆弱性的关键线路.通过设置允许切负荷水平值,建立电力系统过负荷情况下的连锁故障模型.采用IEEE39算例分析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分析结果表明:电网结构的薄弱点及重负荷是诱发大规模连锁故障的主要原因;高脆弱线路能够直接导致大停电事故,而低脆弱线路能够导致大规模连锁故障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电力系统的无功优化以及无功补偿对于电网的安全、经济运行有着重要意义。实现配电网无功优化的主要控制手段是调整有载调压变压器的档位和并联电容器的投入组数,本文采用改进遗传算法实现了配电网无功优化计算,该算法有较好的计算效率和全局寻优能力,并且通过实例验证了本文方法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随着电力系统规模的日益增大,系统稳定问题越来越严重地威胁着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如何实现对复杂电网在线稳定监控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文章分析了影响秦皇岛地区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主要问题,根据目前网架结构和供电设备存在的薄弱环节,提出应对措施及电压稳定监控软件的控制策略。  相似文献   

15.
This article explores Lyotard’s notion of performativity through an engagement with McKenzie’s analysis of performance as a ‘formation of knowledge and power’ that has displaced the notion of discipline as the tool for social evaluation. Through conditions of ‘performance’ capitalism, education is to conform to a logic of performativity that ensures not only the efficient operation of the state in the world market, but also the continuation of a global culture of performance. I further trace Lyotard’s postmodern aesthetic of experimentation through performance as an ‘event’ in an analogous attempt to track the process of cultural production in terms that acknowledge the temporality of the event so as not to reduce the artwork to a commodity, knowledge to information, and ‘performance’ to be managed. Where this has critical traction is in education, a site that deals with the intersection of politics, art, theory, philosophy and history—in short, a site where all aspects of ‘performance’ are fully realized. This article engages with the key ideas of these thinkers’ approaches to notions of performance, and assesses their relevance for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ambiguities of ‘performance’ in contemporary education institu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