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幼儿教师作为特殊的职业群体,媒体通过选择、加工重新结构化呈现出来的"幼师"形象,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公众对幼师群体的认知。本文选取《人民日报》近10年来对幼师形象报道进行分析发现,《人民日报》对幼师群体的关注度逐年上升,其中负面新闻报道的数量有所增加,但多以客观公正的舆论引导为主。  相似文献   

2.
李静 《新闻世界》2011,(4):176-177
岁末年初出现的解救流浪乞讨儿童风潮,在社会群体中引起了很大的关注,各大媒体争相报道有关情况。除了传统媒体的广泛报道外,网络媒体特别是新技术下产生的微博在流浪乞讨儿童的救助互动中发挥了强大的媒介效应。本文运用内容分析法对网络中流浪乞讨儿童这一群体形象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3.
郑宇 《今传媒》2013,(11):20-22
随着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应运而生,他们在各个方面与传统的农民工有着很大差别。媒体不仅参与了对这一群体形象的建构,而且其报道会影响整个社会对该群体的评价与主观印象。本文运用量化统计法,并将数据进行编码后,输入 SPSS 软件对该群体报道的有效样本月份分布、报道篇幅、话语类型、话语主题、消息来源、报道涉及对象类型、话语立场等方面进行定量分析,描摹出大众媒体关于该群体的报道图景,并探讨大众媒介对新生代农民工建构的形象与成因。  相似文献   

4.
"80后"农民工是农民工这一特殊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与第一代农民工有着明显的不同。媒体不仅参与了对这一群体形象的建构,而且他们的报道会影响整个社会对该群体的看法。因此,分析媒体对"80后"农民工所建构的媒介形象以及媒体建构该形象的原因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舒洪磊 《东南传播》2020,(1):107-112
本文对《贵州都市报》近十年有关"背篼"相关报道进行搜集与分析,该报以不向命运屈服的尽职者、讨生活的弱势者、游离的越轨者为主要的报道框架。由分析三种媒介框架所呈现出的三种媒介形象、供稿主体来源,发现"背篼"群体在该报上话语权严重缺失,"背篼"所呈现的三类形象全是以"他者"的口吻和眼光表征出来的。通过对"背篼"媒介形象的分析窥见弱势群体在传媒中媒介话语与媒介形象的建构机制,弱势群体在传媒话语中呈现出明显的被表征的"他者"形象,媒体加强深度报道以及赋予弱势群体话语权是消除表征差异最好的方式,这需要政府的赋能与媒介的赋权,才能重构受众眼中客观的弱势群体形象。  相似文献   

6.
王源 《大观周刊》2011,(17):33-34
在媒介化社会,“媒介形像”是认识外部世界的重要桥梁、渠道和参照。现实生活中的客体经其“过滤”报道和“框架”叙述,最终成为具有某些主观性质的“媒介形象”。本文试图通过考察报纸对“女博士”这一群体的报道文本,采用内容分析法分析其在报纸形象建构过程中的问题,以期还原“女博士”一个真实的社会形象。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采用内容分析法对《人民日报》《南方都市报》《羊城晚报》三家媒体2009-2018年关于女性农民工群体的报道进行分析。试图探寻女性农民工群体媒介形象的变迁,比较三家媒体对女性农民工媒介建构的差异,剖析媒介在女性农民工形象传播中的得失,为媒体客观公正地反映女性农民工群体形象提供理论支撑。研究发现:2013年后关于女性农民工的报道数量开始快速下降,叙事类型发生转变,女性农民工形象相较之前有所改善。总体上,女性农民工在媒体上呈现的形象表现为正负面报道极端化。  相似文献   

8.
商业资本的操纵、趣缘群体的分层与圈层对抗、准社会互动下个人幻想与崇拜,使微博粉丝话语失范呈现逆狂欢态势——侵扰微博议程,制造流量假象、主动"控评",埋没不同声音、网络暴力等。微博给粉丝提供的参与式文化场域变成了话语失范的聚集地,这不仅破坏公共视听,造成媒介资源的浪费,引发粉丝形象的社会认同危机,还孵化了以流量造假为服务内容的灰色产业链。微博粉丝话语失范亟待重视和规范。  相似文献   

9.
匡小娟 《新闻世界》2014,(4):190-192
本文以《人民日报》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报道为研究对象,从报道数量分布、体裁、立场等方面进行编码、量化,力求总结媒介对这一新群体的媒介形象及其话语权报道的现状,分析报道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为大众媒体、受众等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态度、认识、交流提供实践范式。  相似文献   

10.
危琼 《新闻世界》2010,(9):112-114
大众媒介具有建构事物和塑造形象的特殊功能。现实生活中的客体经其"过滤"报道和"框架"叙述,最终成为具有某些主观性质的"媒介形象"。本文试图通过考察报纸对"剩女"这一特殊群体的报道文本,采用内容分析法分析其在报纸形象塑造过程中的问题,以期还原"剩女"一个真实的社会形象。  相似文献   

11.
数字时代的技术革新和市场需求不断生成新的传播形式,微博方兴未艾,微信已悄然兴起。微博与微信两者均具有移动和有线互联的性质,实现了跨媒体平台的沟通,微博兼顾了个体与个体、群体与群体、个体与群体三个范围内的互联,微信目前还局限于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的传播。两者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媒介形态、媒介内容、媒介生产的界限,然而又有所不同,在新闻发布方式上,微博新闻主要是用户自生成内容,微信新闻主要是网站推送;微信以虚拟场域人际互动为主,而微博兼具社交媒体和twitter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主要从大众媒介自身的视角出发,阐述了农民工形象的不公正报道对城市市民群体与外来务工人员群体两者社会隔阂的扩大,同时揭示媒介其行为的背后缘由——对农民工的刻板成见与商业化挤压,以及媒介自律的可行途径——回归人文关怀与公共职责。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加剧,"空巢老人"这一弱势群体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运用内容分析法,对2009年1月1日—2012年6月1日在百度新闻高级搜索系统中以"空巢老人"为主要内容的51篇报道进行了分析,旨在探究媒介是如何建构"空巢老人"这一群体形象的。研究发现:媒介对"空巢老人"的消极(负面)报道较多,积极(正面)的报道则相对较少,且报道量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再现的"空巢老人"形象大多是生活孤苦、内心空虚的,且女性多于男性,城市"空巢老人"的数量大于农村;低龄和中龄老年人成为了被报道的主体,涉及高龄老人的报道则相对较少。与实际情况相比较,媒体在建构"空巢老人"这一群体形象时在某些方面有失偏颇,如报道角度较为单一等等,并没有较为全面客观地反映这一群体的生活常态。  相似文献   

14.
丁芃 《传媒观察》2013,(2):24-26
2012年10月24日,微博用户“将讲090080”在其微博里发布一张浙江温岭幼师虐童的照片,引来众多网友疯转,形成一起网络群体事件。11月16日,虐童教师颜艳红被无罪释放。由此将温岭幼师虐童事件升级,舆论再次沸腾,引发了广大公众对相关司法立法和幼师管理的大讨论,各地相关虐童事件也逐一曝出。  相似文献   

15.
赵红 《新闻知识》2008,(4):39-40
"媒介女性形象"是指媒介对客观世界中女性群体的再现和呈现。一方面,它表现为社会对女性群体特性的主观性态度认知,这种认知即对女性"形象"建构过程与大众传媒密切相关;另一方面,"媒介女性形象"也是高度情景化的、与客观世界中女性群体  相似文献   

16.
郭婷 《新闻世界》2010,(8):188-189
本文主要研究了通过百度网搜索出的对于女大学生群体的报道,发现媒介倾向于选择女大学生负面新闻,造成负面报道比重过高,丑化了女大学生的媒介形象。由此提出了改进女大学生媒介形象的一系列建议。  相似文献   

17.
董玉芝 《传媒》2015,(12):75-76
微博作为新型的自媒体媒介传播形式,给人们交流带来了便利,能更好地引导网络舆情,但同时也可能会成为谣言的集散地,甚至产生群体极化现象,这就对微博用户的媒介素养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依据微博用户的分类分层特征,针对不同用户提出媒介素养的提升策略和建议,以期受众能更好地利用微博,充分发挥微博为社会服务的功能.  相似文献   

18.
《新闻界》2014,(8):33-36
本文选取了近5年来大众媒体上的幼师形象作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总体而言,大众媒体中的幼师形象负面居多。不同的媒体对幼师的报道态度有着显著差别,综合性网络媒体是幼师形象的主要塑造者。本文对这种现象的社会原因作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9.
赵娜 《今传媒》2013,(2):37-38
本文以新华网为例,运用传播学研究方法——内容分析法来研究新华网对"临时工"这一群体的媒介形象建构。笔者通过详细的资料收集和定量分析,得出:新华网在一定意义上对临时工媒介形象的建构起到积极作用,关注群体态势、号召人文关怀;但也存在着一定的偏离,造成了一种非"常态化"的临时工媒介形象。最后,笔者就如何重建临时工媒介形象这一问题,提出了相应策略。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分析了在传媒商业主义导向下,部分媒体在报道知识分子新闻时追求报道内容的"可售性",知识分子新闻被当作"媒介事件"来炒作。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媒体对知识分子群体报道的偏差,从而遮蔽了知识分子的真实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