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唐旭 《声屏世界》2022,(3):126-128
美国迪士尼公司制作的真人版电影《花木兰》在国内市场遇冷,遭遇口碑危机,究其原因主要是该影片具有一定的东方主义倾向.该影片改编自中国传统故事"木兰替父从军",通过对文化元素、人物形象和民族个性的西方建构来实现美国对中国的他者化想象,进而达到推广美国文化和价值观的目的.面对这一情况,我国更应该树立文化自信,挖掘中国优秀传统...  相似文献   

2.
胡淼 《视听》2022,(3):99-101
从动画电影《花木兰》(1998)到真人版电影《Mulan》(2020),中国的木兰故事一直是美国迪士尼公司拓宽全球市场的重要题材.动画电影《花木兰》曾引起热烈的反响,但真人版电影《Mulan》在我国上映后却备受诟病.分析两部影片的文本可知,二者在主要情节与叙事内核方面并无实质性差别,皆是借中国故事和中国元素传播西方价值...  相似文献   

3.
2020年9月,迪士尼真人影片《花木兰》在中国上映.虽然制片方进行了巨额投资和大肆宣传,但《花木兰》在中国口碑暴跌,票房扑街,原因在于影片有"文化挪用"之嫌,制片方改变主人公背景且有违中国文化的剧情改写让中国观众无法与影片内容产生共鸣.文章着重分析影片《花木兰》中女主角"女巫"身份的塑造及影片传达的西方女性主义思想,以...  相似文献   

4.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各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也不断深入,多元文化作用下的跨文化影视作品也成为文化输送的重要手段之一.除去文化融合及文化传播的优势之外,跨文化电影背后也暴露出了时下跨文化电影背后的两大现象——即"西方配方"下所呈现的二度编码下的文化折扣与文化霸权.本文将以迪士尼影片公司出品的真人版电影《花木兰》在中国上映后遭遇爆冷为例,分析跨文化电影如何通过建构叙事实现文化霸权,并从电影制作、有效利用多元文化优势、人才培养等三个方面提出措施.  相似文献   

5.
美国迪士尼动画版电影《花木兰》大胆开掘创新中国木兰传说叙事资源,并融入个人英雄主义、婚姻自由、女性主义等现代西方文化理念,满足了中国观众对木兰形象的新期待,成为当时西方媒体宣称"融中贯西"的电影佳作。以此为蓝本,2020年9月上映的迪士尼真人版电影《花木兰》却争议不断,其对中国文化元素毫无灵魂地堆砌,处处充斥着他者眼光对中国文化的误读和臆想,无法得到中国广大受众的认同,与动画版原作形成强烈反差。木兰传说作为第二批国家级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是中国人耳熟能详的经典,美国迪士尼在跨文化视域下演绎中国"木兰"故事,其深刻的经验教训对讲好中国故事、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6.
迪士尼真人版《花木兰》于2020年9月11日正式上映,从动画版本初始时隔20年,终于迎来真人版电影.然而这部众多大牌华人明星参演的真人版《花木兰》却并未形成业内期盼的高热之势,口碑与票房皆不尽人意.以中国经典故事为素材的《花木兰》是一部融合了中西方文化的影视作品,却充满了西方人封闭而刻板的"东方印象".文章从中华文化符号的表层构造、核心思想的更替、"印象东方"的人物形象设定等角度深入剖析了西方对中华文化的想象,阐述了目前我国影视作品跨文化传播面临的困境,并从降低"文化折扣"、文化共性解码、融合中西文化精华以及明星选择多元化等方面对症下药,提出了解决路径,以期对影视作品跨文化传播带来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7.
何明星  苏慧文 《传媒》2018,(14):76-78
本文分析了4家国外媒体的报道和脸书(Facebook)上国外受众针对《花木兰》选角结果的评论,结合烂番茄网站上受众对于《花木兰》的态度,以及国外受众对于刘亦菲当选迪士尼真人电影《花木兰》女主角的态度,发现由"中国人演绎中国故事"已成为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更好的方式.  相似文献   

8.
苏航 《东南传播》2021,(10):76-79
历经八十多年的发展,从1937年的"公主电影"开山之作《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到2020年9月在美国上映的真人电影《花木兰》,迪士尼一共创造了十四个特色鲜明的公主形象.本文把迪士尼公主电影作为反映美国女性地位变迁的晴雨表,通过总结迪士尼公主电影的发展历程,从女性主义视角出发,分析其叙事特点与类型边界的转变.解读迪斯尼公主电影中从单一到多元的女性形象转变,探索女性主义思潮下男性话语的解构,了解女性从沉默到掌握话语权"发声"的和谐转变.  相似文献   

9.
2019年可谓是中国科幻类型电影的元年,在春节贺岁档上映的《流浪地球》,一夜之间刷爆了国人的朋友圈,正式在中国电影历史的长河中以里程碑形式成为现象级大片,这不仅改变了我国国产科幻大片长期没落的现状,同样也刷新了我国在影视特效方面与其他国家存在的技术短板。这样一部耗时4年的科幻电影巨著,让很多人都不敢相信这是出自中国团队之手。当影片在首映排片第四位的情况下,不出半天便赶超同期上映的《疯狂外星人》《飞驰人生》和《新喜剧之王》,一度逆袭成为票房冠军,病毒式的口碑炸裂,让该影片成为贺岁档当之无愧的票房黑马。本文将从对原著的深掘改编、电影特效制作以及电影主题意蕴的表达这三方面全面分析电影,探讨这部科幻电影外壳之下的中国科幻电影的情感诉求。  相似文献   

10.
2016年,中国电影市场出现了两部引人关注的自然大片.一部为中国导演陆川执导,中外联合拍摄的《我们诞生在中国》,该片2016年8月12日在国内上映,取得了6633万元票房,①刷新了中国电影纪录片票房纪录.另一部为法国纪录片导演雅克·贝汉和雅克·克鲁佐共同执导的《地球四季》,影片2016年9月27日在中国上映后得到了业内外人士的关注与好评.②两部影片同属动物题材的自然电影,从制作手法来看是纪录片与故事片的融合,即拍摄期间,全部以纪录片的方式客观记录和拍摄,最大限度保留和还原动物的原生态表现;在制作期间,运用后期剪辑技术,将前期拍摄素材剪辑成按故事情节发展的情景剧.除了类型相同,较长的拍摄周期、精良的制作团队、震撼的视觉呈现、明星配音阵容等相似点都很容易让人将这两部电影放在一起讨论.然而,笔者发现,两部电影在叙事上呈现出较大差异,本文对此展开对比探讨.  相似文献   

11.
基于文化话语视角,本文对影片《花木兰》(MuLan)进行话语分析,从叙事策略和人物设定角度,指出《花木兰》在构建传播话语体系中,内容上忽视了"文化性",将西方文化拼凑式地"挪用"到东方语境之中,导致了全球市场的"文化"遇冷的宣传结果。提出探究跨文化语境背景下,影片需要守住"文化"主基调,平衡好现代性和传统性、东方和西方、文化认同和现代性之间的矛盾关系。  相似文献   

12.
崔小娟 《出版广角》2017,(21):72-74
2017年,在国产电影保护月之际上映的主旋律电影《战狼2》燃爆暑期档,从票房到口碑都取得了现象级成功.这标志着新时期主旋律电影市场化的逐步成熟,也对中国电影未来的整体发展起到了鲶鱼效应,在提供借鉴与思考的同时,带动了主旋律电影市场的发展.因此,本文以电影《战狼2》为例,从其叙事模式、内容创作、制作技术和商业逻辑四个主要方面入手,深入分析其作为主旋律电影在商业化转型中的做法,以期为中国同类型电影未来走向乃至整个影视传媒产业变革提供借鉴和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电影《中国机长》与《萨利机长》为主要分析对象,比较中美空难电影的叙事策略差异,具体表现为戏剧式线性结构与套层结构的差异;延伸叙事时间与概略叙事时间的差异;"写实空间"与"空间叙事"的差异;集体主义主题与个人主义主题的差异。通过对西方电影的制作经验进行批判性吸收,中国电影才能更好地传播本民族文化,向世界传达和谐共存的理念。  相似文献   

14.
一、《阿凡达》热映事件回顾 3D电影《阿凡达》在2010年1月份于中国上映,它是由二十世纪福克斯出品,詹姆斯@卡梅隆导演的一部3D巨作,是迄今为止世界电影史上预算金额最高的电影,制作团队将数字技术完美地运用在电影中,生动地描绘出了纳美星球的人物和场景.《阿凡达》是英文Avatar的中文音译,词根源自梵文,指的是降临人间的神之化身.而这一名字与电影本身的故事情节和氛围非常之吻合①.  相似文献   

15.
2009年上映的两部作品刺激了观众敏感的视听神经,一部是影片《阿凡达》,这部影片,全球累计27亿5400万美元的票房,一举刷新了全球影史票房纪录。另一部是获得多个特效奖项的《2012》,后好莱坞制片流水线如法炮制,制作发行了多部极具视听冲击力的系列影片,包括《复仇者联盟》系列、《变形金刚》系列等。自此,大制作电影的概念从好莱坞逐渐传入中国,让中国电影人意识到了大制作电影的市场价值。本论文结合案例主要论述了大制作电影的概念特征及存在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论文选取《摘金奇缘》《别告诉她》《花木兰》等一系列亚裔电影为例,在分析影片情节为前提的基础上,展现东西方间的文化价值差异.着重探究"亚洲崛起"的背景下,西式思维创作出的亚裔影片所存在的现有问题、对应的方法策略和亚裔电影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7.
《辛亥革命》是为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而拍摄的电影。本文以《辛亥革命》为例,来管窥我国目前主旋律电影的宏观意识形态和历史观点一直呈现出的进步态势。意识形态——日趋淡化用意识形态电影批评理论来看,"每一部电影都是政治的",而主旋律题材的电影对意识形态这一标  相似文献   

18.
马强 《今传媒》2015,(2):82-83
与电影《黄金时代》同期上映的《亲爱的》和《心花路放》,已经分别从社会冷思考与现实热炒作的潮评中褪去,而相比《黄金时代》的票房却步伐坎坷、雾路艰辛。文艺气息浓重的电影却在这个时代没有完全体现出价值,而这份历史与文化的使命也随之淡然消逝。也许会有太多的观众以现代的思潮去理解《黄金时代》的缘由与经过,使得恰恰在后现代主义风格中独树一帜的电影《黄金时代》,虽然也掺拌着现代青年人的理想,但终究被滚滚红尘掩盖了历史的文化诉求。本文围绕电影《黄金时代》的"成"与"败",从电影文本、历史文化和商业制作的角度出发来评述影片当中隐含的文化诉求。  相似文献   

19.
易艳刚 《青年记者》2020,(12):112-112
中国电影标杆人物徐峥,在今年初引发了一场行业风暴。1月25日,曾因疫情撤档的徐峥新作《囧妈》,放弃院线上映,改为在西瓜视频、抖音等平台免费"云上映"。  相似文献   

20.
李彤 《东南传播》2021,(11):68-70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百年建党之际,《1921》《革命者》《红船》等讲述中国共产党革命历史的影片相继上映,并取得不俗成绩,部分电影甚至实现了"破圈"传播效应.本文研究试图从正在热映的建党百年红色电影《革命者》出发,对其叙事模式、人物塑造、视听语言方面进行详尽剖析.试图梳理出近两年红色电影在人物塑造和史诗叙事等层面呈现出的异质性,这也是未来中国红色电影的创作规律和发展取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