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一) 1945年8月17日晚上,太行三地委机关开完动员会后,地委书记王一伦同志对我说:“摸黑下雨也得出发,大家赶快下去,任务急啊!”我是去武乡一区。从驻地坪头村到茂树角村一带,也不过几十里路,但黑天黑地,大雨淋淋,实在难走。不过也顾不得好走难走,脑子里老是转着王书记在会上传达的刘邓首长的命令。王书记说:“刘伯承司令员、邓小平政委8月14日电令各军区,迅速扩大解放区,立即扩充野战军,准备打击沿平汉线、同蒲线  相似文献   

2.
如今我已过“而立”之年,可不半生了,但我搞新闻报道的劲头仍不减。难忘半生新闻事,在我当报道员的第6年冬天,部队把“光荣退伍”的干粮赐予了我。那天,我哭了:倒真要同我“三更灯火五更鸡”、“踏破铁鞋”学成的采写本事连同我可爱的部队“拜拜”,心里真难过。就在这时,一家地方报社领导要我去当编辑,说像我这样“全面的人”难找。县里用小车接我去当新闻干事,说是去振兴他们县的新闻工作。我如坠云雾:果真“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我这“马”迟迟不敢登“伯乐”的车。真是无巧不成书,总队竟派了位报道员出身的领导到支队领导搞退伍工作。我  相似文献   

3.
去年十二月,我写了一篇稿子去镇政府让审一下。秘书一看稿子,愤怒地说:“你这是给咱们镇上抹黑。”这件事对我触动很大,我当即写了篇《话说“脸上抹黑”》的文章,很快在《人民日报》十二月二十三日头版刊用了。今年四月的一天,我去一家商店买货,只见一位顾客和一位售货员吵闹不休。原来是售货员对顾客挑选商品很不耐烦。顾客就问:“你们那儿不是写着‘百问不烦’吗?”谁知售货员却说:“你问一百次了吗?”这句话惹得许多顾客不禁哑然失笑。于是我把这个场面  相似文献   

4.
我和沈阳军区一位负责宣传报道的中校,从哈尔滨市出发,去北部边陲的一个地级市去采访。地方修的小铁路,颠簸得厉害,我们在人声嘈杂的车厢里。直坐了一夜。旁边该市一位税务局的女同志听说我们是记者,说:“你们去了到市领导的住宅区去看看,为了修他们门前那条路、为了自己方便和美观,拆了多少家工厂和民宅,老百姓恨透了这件事!”我们笑笑,心想,这就是道听途说吧! 列车徐徐进入了车站,边防团队的政委带一辆伏尔加车来接我们。晚上,为我们接风,还请了市委宣传部长。政委说:“我和他并不熟,他们今天和部队联欢——其实是宣传部的几十个人到我们的艇上去玩。正好大家见见面”。  相似文献   

5.
我刚学写稿时那个难劲就别提了,为找不到题材着急,写出来人家不用还是着急。一位通讯员告诉我:“你去请教请教牛林。”我说:“我不认识啊!只在报纸上看到这两个字。”他告诉我说:“牛林是咱县委通讯组的,人可热情啦,你去了准不白跑。”我心想:人家是县里的能理咱这乡下无名小卒吗?但强烈的求知心  相似文献   

6.
看了这个题目,有的同志可能会感到很奇怪:“这不是荒唐吗!去采访,谁还能把眼睛搁在家里?”这种惊奇我也有过。我刚开始搞报道时,同一位老同志去采写一位电话员。临出发,他正儿八经地对我说:“可不要忘记带‘眼睛’啊!”我当时心想:“莫不是看我年轻,故意戏弄我?”不过我很快意识到他是对的。采访时,我的脑子里本子上记的都是“听”  相似文献   

7.
一次,我去一个省级会议采访,遇到一群陌生的“记者”。会议的主持人见来这么多记者,好一顿招待,谁知散会前发稿子,七、八位记者倒溜了五、六位。细一打听,原来都是当地银行的股长、县广播站的干事、工业局的外勤、报道组的组员等,他们通过不同的关系,弄到个记者证,有的还美其名曰:“兼职记者”、“特约记者”,一遇活动便蜂拥而至,吃饱喝足便大功告成。还有一次,我到一个单位去采访,递上常用介绍信—记者证,谁知接待者把记者证里里外外看了又看,然后又把我盘问一番,弄得我很不愉快。原来他们以前接待过几次“记者”,上了当,真的记者来了也怀疑是假的。  相似文献   

8.
去年10月,山东省枣庄市某区有位通讯员,在和别人一起上厕所时,听说本地某毛纺厂的一位厂长被免职,让他到某村去参加村级整党。这位通讯员没有去有关部门调查、核实,就写了《某某某能官能民,能上能下》的新闻表扬稿,寄给了枣庄市广播电台。但稿子一播出,却招来了麻烦。这位厂长不但不“领情”,反而上门质问写稿者:“是谁免了我的  相似文献   

9.
穿在香港     
香港爱英国影响较大,人们比较重视穿着和风度。去香港之前,我是最随便的人,穿衣但求舒服,基本上是想怎么穿就怎么穿。常驻香港,也要入境随俗,总算对穿着稍微留心些,也发现了穿的一些“规矩”。记得有一次,我到中环金融区的一幢高级写字楼内去看一位老朋友。我平日着装较随便,这次去看一个老朋友,依然穿着牛仔裤和 T 恤衫,更没梳头“打扮”了。没想到,值班的小姐对我说:装修的工人今天不在这一层干,在下面  相似文献   

10.
科长已不止一次的“盯”着我说:“小刘,写一篇文章,参加‘我与档案工作’征文。” 我巴不得快些溜之大吉,故作无辜状:“可是我的档案工作生涯才一个月呀。” 科长毫不退让:“可是你是目前上海档案局馆系统第一个拥有本专业硕士学位的呀。” 我哑口无言。提到这个“第一”,不禁想起离校前,遇见的一位正在教档案专业本科生的女教师。她问我的去向。当得知我去了档案局,她笑了笑:“怎么去了那儿?这不是大  相似文献   

11.
漫画与幽默     
《档案管理》2006,(4):88-88
音乐家和马车夫意大利音乐家帕格尼尼雇了一辆马车赴剧院演出,眼看就要迟到了,他非常着急,便请车夫快点赶路。“我要付给你多少钱?”帕格尼尼问道。“10法郎。”车夫回答。“你这是开玩笑吧?”“我想不是,今天人们去听你用一根琴弦拉琴(指帕格尼尼演奏他创作的一些G弦上的技巧高深的乐曲),你可是每人收10法郎呢!”“那好吧,”帕格尼尼说“,我付你10法郎,不过,你得用一个轮子把我载到剧院。”提琴不喝茶一位贵妇邀请一位音乐家第二天到她家去喝茶。他接受了邀请。贵妇很高兴,告别时,笑着对音乐家补充说:“亲爱的艺术家,请您千万不要忘了,明…  相似文献   

12.
我接受编辑部的任务,拍摄一组著名漫画家华君武工作生活的照片发对外稿。照片要求自然和有生活气息。在去找这位漫画家前,我先想好了访问提纲,并希望在他的帮助下共同制订一个拍摄计划。因此,我与华君武同志一见面就向他提出了一连串问题:“您是怎样成为一位漫画家的?”“您的漫画创作的来源是什么?”“您的日常生活和爱好?……”华君武听了我的问话,笑了笑回答说:“严格地讲,我是个业余画家,行政事务太多了。开会,接待来访者,还要出差到外地去,我是挤时间画画的。”在谈到漫画创作的构思时,他  相似文献   

13.
前日几个老记聊天,老资格的李总说了个笑话:某晚报一位年轻女记者被指派到附近农村采访一条新闻,磨磨蹭蹭还没动身。领导就问:“为什么还没去?”她若无其事地回答:“等办公室派车,说要明天才有!”领导有点不高兴了:“人家在等呢,就这么三四公里路,没有车那你的脚呢,干嘛去了?”女记者有点脸红:“是啊,我的脚干嘛去了呢?” 这是一个让人笑不起来的笑话。 “我的脚干嘛去了?”人人皆有一双脚,就好端端地长在自己身上,人就靠它撑着站起来和走路,干嘛去了呢,不可思议吗?  相似文献   

14.
3月16日,我在一家“打假公司”采访。一位公司职员告诉我,明天他们就有一次打假行动。 我兴奋起来:“我们能跟你们一起去吗?”“行呵,不过我们的车坐不下了,你们能自己出车吗?”“我马上联系试试,可是去哪儿呢?”“这个暂时保密,你们明天先来公司吧。” 第二天,报社派的“桑塔纳”拉着我和一位摄影  相似文献   

15.
采访前有无准备,效果是不同的。对此,我深有体会。有一次,我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去采访一位老掏粪工。见面后,我对他说:“听说您最近被批准入党,祝贺您。”他回答:“我58年就入党了,刚入党的是我弟弟,他也在我们卫管所”。我连声说:“我弄错了,错了。”接着问他:“您老伴身体好吧?”他显得有点不高兴,冷冷地对我说:“我老伴已去世好几年了。”当时,弄得我很尴尬。我又问他:“您最近把小儿子调到卫管所当掏粪工,当时是怎么想的。”他站起来说:“我儿  相似文献   

16.
孩提时,老师曾给我讲过这么一件事:一位少年去请教一位善于玩转碟子的杂技演员,练熟这门功的秘诀在那里。这位杂技演员把这位少年带进自己的卧室,指着床底下大堆摔破了的碟子,告诉他说:“这就是老师。”由此,笔者联想到一些热爱新闻工作的通讯员,总为自己上稿命中率低而苦恼,总希望从别人那儿找到“终南捷径”。我以为不妨学一学这位杂技演员的秘诀。回想这些年的新闻记者工作,我备尝艰辛,也经  相似文献   

17.
我1980年开始为报社写稿。6年多来在首都各报刊、电台上发表了400多篇消息、通讯等稿件。回忆所走过的路,我突出的感受,就是只有常登“三宝殿”,才能写出有价值的新闻来. 具体地说要常登以下三个“殿”: 第一个是“基层群众殿”。意思就是要植根于群众之中,坚持经常到基层单位,到群众中去。因为很多线索都是在无意中发现的。我去年完成的3篇人物通讯,都是在和职工座谈中捕捉到的.如刊在《北京科技报》上面的通讯,“八十年代新愚公”就是这样写出来的.我们总公司有色矿地处怀柔县山区,交通不便,条件艰苦,机关去的人少。一天快下班时,我碰到了该矿矿长,他说他要乘车回矿,我觉得这个机会不能错过,赶紧给家里打个电话,就和这个矿长一同到矿上去了.到了矿里,我吃完饭,就去和工人们聊天。这时我看到院里一位左臂  相似文献   

18.
五年前,我到一个村子去采访,围了一大群人来看。我觉得自己成了一只猴子,心里很不是味儿。一位老大爷说:“我活了一辈子,还没见过记者同志是个啥样儿,今天开眼了。”他希望“记者同志下乡来,听听我们农民的话,看看我们农村的样,这联产承包责任制可是个好东西。”几位青年人,热情邀我们“合个影儿”,说是“让我们也光荣光荣”。当时我为此而着实  相似文献   

19.
订报     
日本的“订报”是很有特色的。这对日本人来说,也许习以为常;可是对我们来说,感到很新鲜。去年,我们在日本进修时,想订一份报纸,以便了解日本社会情况。由于我们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到那儿去订呢?正当我们为此事发愁时,突然来了一位“不速之客”。那天晚上七点左右,我们正在看电视,忽听到门外一阵敲门声,我开了门,只见来客是一位四十上下的中年人,手里抱着一个大盒子,很有礼貌地向我问好,并自我介绍说:“我是《读卖新闻》  相似文献   

20.
捕捉社会新闻线索,不能全靠跑机关、听汇报而来。从我多年的实践看,社会新闻线索大都是在街头巷尾、茶馆酒店、田边地头听到的,是在同志、朋友们的闲谈中得到的。不妨列举几例: 1986年春节,我市有五位老教师去给市委书记拜年,他们没带俗套的礼品,而是每人向市委书记送上自书的诗词,诗意都是表白自己要为四化建设倾尽余热。我知道这一消息的最初线索,是春节前我到其中一位老教师家中拜访,看到他书写的送给市委书记的那首诗而获得的。再如我1988年10月报道的“景大姐变成景大哥”的奇闻,内容是一个属于两性人的青年到医院手术后由姑娘变成了小伙子,这条社会新闻的线索是当时我到医院看望一位朋友时,从朋友的闲谈中听到的。我曾报道过“两棵奇特的大黄楝树”和“神秘的六股泉”这两则自然珍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