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振波 《档案天地》2009,(9):61-62,60
我的父亲张志杰.1924年出生在深泽县一个农民家庭。1947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曾参加过解放保定、定州、高阳等战斗。后眼睛负伤,转业到安平县工作。195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2年任安平县邮电局工会主席.1962年回到原籍深泽县工作。2000年因病去世。到明年正月初四.是父亲去世十周年的日子。  相似文献   

2.
史实要准确     
《阎锡山》是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的一部文学传纪小说,作者在《后记》中写道“在基本历史事实和主要人物的描写上,我们是坚决求真求实的”。实际上,涉及基本史实的地方,与史不符的还真不少,最后一章《南柯一梦》里更是集中,这一章共五页十码,我查觉的史实错讹便有三处:①560页“到上海后的头一天,太原便被解放!第二天,南京又被占领!”把时间弄颠倒了,南京解放在前(1949年4月23日),解放南京的第二天,太原解放。②563页  相似文献   

3.
我的家庭我的家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先后经历了移民家庭、革命家庭、黑五类家庭、全国五好家庭。我的父亲1914年出生,1935年2月从朝鲜移民到当时的延吉县磨盘山,当上了一名铁路扳道工,后来因为工作需要被调到图们市铁路局,在运输部当上了主要负责人,是当初延边铁路建设的创建人之一。1945年,父亲参加革命,先后参加了解放战争与抗美援朝战争。1958年被错划为"右派分子",下放到老头沟镇进行改造。我的哥哥太元奎当时在中国科学院研究所工作,"文革"时期被诬陷为特务,含冤而死。在最困难的时候,父亲始终教育  相似文献   

4.
1971年秋天,我刚上小学二年级。由于我的好奇和无知,竟把父亲保管的一份重要文件悄悄带出去,害得父亲差点丢官坐牢。那年国庆节刚过,在村里(当时叫大队)任支书的父亲,参加乡里(当时称公社)召开的紧急会议后,带回一份中共中央的红头文件,文件上说的是林彪叛党叛国、仓皇外逃,机毁人亡的事。  相似文献   

5.
简讯     
日前,由太原市档案局局(馆)长贾立进主编、中国档案出版社出版的记载了58年前解放太原、接管太原历史进程的图书《太原解放》在太原市档案局进行了首发仪式。该书为全国重点档案编研出版项目之一。它从太原市档案馆馆藏3206件革命历史档案及部分建国初期的档案资料中,精心筛选了249件档案资料,真实再现了从1948年太原战役开始及中共太原市委、市人民政府成立至1949年底的一段历史。它的公开出版,既可存史,也可资治,育人,对纪念太原解放58周年,缅怀革命先烈、继承革命传统、建设新太原具有重要意义。(杨变美李海仙)近日,吕梁市人代会通过了市…  相似文献   

6.
在山西日报的十年 1949年4月,上级机关要加强《新华日报》(太行版)的力量,从太行区所属各地委抽调笔杆子,李珊从此踏入新华日报大门。1949年8月,《新华日报》终刊,成建制转到山西,称《山西日报》社,社址就在王羲之飞笔点太原的太原城。  相似文献   

7.
1948年的夏天,晋中战役结束后,徐向前率领华北军区野战军第一兵团完成了对孤城太原的包围,解放军兵临城下,太原战役的帷幕徐徐拉开.当时恐怕谁也没有想到,解放太原,成为全国解放战争城市攻坚战中历时最长、战斗最为激烈、付出代价最大的一场战役.  相似文献   

8.
光阴似箭,上海获得新生已整整50年了。想当初,十里洋场的旧上海,被国民党蒋介石搞得破烂不堪,民不聊生;看今朝,东方明珠塔高耸入云,南浦、杨浦双桥横跨浦东;确是“旧貌换新颜,地覆又天翻”啊!抚今追昔,百感交集。在此我想说的是:感谢党的及时召唤,使家父奔向光明,加入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投入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上海的建设事业中来。 我父亲就是大家熟悉的原民革上海市委主委、土木工程专家赵祖康。他在上海解放前夕曾当了5天代理市长。上海解放当时,是他与陈毅司令员进行了新旧  相似文献   

9.
<正>2017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从井冈山斗争的星星之火,到解放全中国,我的父亲刘荣辉亲历了这支人民军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全过程。父亲是湖南省湘潭县茶恩寺人,1908年出生,从小家境贫寒,只读过三天书。父亲参加革命的经历,就是当时轰轰烈烈的湖南农民运动的一个缩影,随着农民运动的起落而起落。  相似文献   

10.
淡泊名利执着事业谭祥金(中山大学信息管理系)(一)我出生在湖南津市市一个贫苦的家庭,父母都是文盲,父亲饱经风霜的经历中,尝尽了不识字的苦头,因为我是长子.下决心让我念书。父亲以后说,当时只想让我念完小学.认识几个字就行了,由于解放了,我才能继续念下去...  相似文献   

11.
正《文汇报》副总编辑唐海先生去世已11年了。我深深怀念这位资深的报业前辈——引领我走进新闻工作的引路人。我最早接触唐海先生是在1959年,他当时在《解放》杂志任职,1957年一场"反右"斗争,他幸免于难,被"保护"起来。在《解放》杂志举办的一次作者座谈会上,他对我这个大学三年级的学生热情鼓励有加,希望我为《解放》杂志写稿。我写了一文,很快就被刊用了。1960年,我被分配到文汇报工作。1962年,唐海回到文汇报担任领  相似文献   

12.
最后一次“跑反”诸葛亮没有设过“空城计”,这故事是罗贯中妙笔创造,谭富英们唱出名的。解放战争后期,毛泽东同志确实设过一个“空城计”,并亲笔写新闻,吓退蒋(介石)傅(作义)军。当时《人民日报》正在“空城”中,搞了最后一次“跑反”。 1948年秋末冬初,蒋家王朝的寿命屈指可数了。东北解放战争已近尾声。华北我军围攻太原、解放包头。华东我军解放济南。西北我军在陕(西)中战役歼敌3万,进迫西安。中原我军解放郑州,再克开封。“蒋介石傅作义穷极无聊,派遣第94军及若干骑兵,采取所谓攻心战术,沿平津线南下,企图冒犯石家庄一带。”当时以及事后,许多人都说这是它的一次回光返照。  相似文献   

13.
到了中央身边解放战争打到第二年,我胜敌败的形势更明朗了.1947年11月12日,我军解放战略要地石家庄,华北全境除平绥(远)、平山(海关)两路沿线和太原、保定、安阳等极少数孤立据点外,庆获解放。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党中央决定晋冀鲁豫解放区和晋察冀解放区合并为华北解放区,撤销两个中央局,成立中共中央华北局,同时成立华北军区和华北人民政府。中国人民革命事业大进一步。  相似文献   

14.
1949年4月24日,太原解放。解放军19兵团政治部原摄影股长(后为新华社记者)袁苓、摄影干事肖池,冒着枪林弹雨,随63军突击部队从首义门西侧突破口进城,抓拍了《一面鲜艳的红旗插上太原城头》、《我军冲进“太原绥靖公署”》等历史镜头。顽抗的阎军为了阻止我军前进,放火焚烧了当时的交易所大楼,熊熊烈火蔓延到这条繁华的商业街。我“猛虎连”的战士们奋不顾身,从不断倒塌的房屋里,救出老幼妇孺,把居民护送到安全地带隐蔽起来。这时袁苓、肖池看到一位解放军战士正把一位怀抱婴儿的大娘搀扶抢救出  相似文献   

15.
(一) 奋斗日报是原国民党绥远省军政当局的机关报。它宣传报道绥远省当局的政策法令、国内外新闻,以及社会消息等。北平和平解放后,配合绥远当局革新起义,对绥远和平解放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奋斗日报的前身是国民党三十五军(当时军长是傅作义)一张油印的军队小报。它是在抗日战争爆发、太原失守、三十  相似文献   

16.
翻开我的相册,我与我的父亲李伯韩,有过多次合影。但我印象最深刻、最珍重的是这一张,我们父女在省档案馆技术部的一张留影(见本页左上)。1985年的一天,我父亲到省档案局馆检查工作。当时,我是省档案馆技术部一名普通的工作人员,从事珍贵档案  相似文献   

17.
任溶溶有两个:一个是真的,一个是假的,我都认识.先说假的一个,是我1946年秋在上海物资供应局与他做同事时相识的,那时他名为任根鎏,后改为任以奇.再说真的一个,她是任以奇的女儿,名叫任溶溶,小时候在任家天井里,我为她拍过照.像我这样真假任溶溶都认识的人,现在不多. 一 任溶溶(即任以奇,下同)是广东鹤山人,与胡蝶同乡.我是广东潮阳人,与郑小秋(和胡蝶同演《啼笑因缘》等影片的男主角)是同乡.任溶溶在广州读过岭南小学,我在香港读过岭南高中,因此我和任溶溶同是岭南校友.在物资供应局,我们两人常用"白话"(广东人对广州话的俗称)交谈,不顾同办公室的他人"识唔识听"(听得懂吗). 我和任溶溶做同事的时间不长.他因父亲年老,辞职去为父亲管理纸行.我常去找他聊天,聊得很投机.  相似文献   

18.
“文革”开始后的几年,我们全家还生活在东北。那时我只有四五岁。由于父亲的缘故,我家被抄了,母亲和我们兄弟三个被责令迁回山东农村老家。我不记得母亲当时挎的包袱里带了什么东西,但有一样东西却是使我永远不能忘怀的,那就是父亲为我  相似文献   

19.
我父亲就是大家熟悉的原民革上海市委主委、土木工程专家赵祖康。他在上海解放前夕当了5天代理市长。上海解放后,是他与陈毅司令员进行了新旧政权的交接,随后被任命为上海市工务局局长。以后又被安排为上海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市政协副主席、市人大副主任,与共产党同心同德40多年,直至1995年1月逝世。对这些情况,我想大家已多有所知。但是,最终促使我父亲决心留下来迎接上海解放,究竟是何人何原因,可能就知者不多了。在这里,我向大家作一些介绍。1948年底至1949年初,国民党大势已去,旧军政机关人员和社会上层人士都在考虑“何去何…  相似文献   

20.
识途的老马     
郑榕 《档案天地》2010,(6):7-10
铁门内的童年 我是1924年出生的.生下来就在山东济南.我老家是安徽定远,从来没回去过。我父亲行五,小时候听大人们说.我的大伯父因为在安徽家里的后妈对他不好,大伯父小时候就离家出走了。后来考入当时的江南陆师学堂,毕业后在袁世凯新军中任队官。一步一步升到了师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