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学发展融入中国梦的路径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大学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场域,大学必须自觉融会到民族复兴的宏伟大业之中,切实提升自己的社会担当意识与服务社会的能力;大学必须以培育年轻人的梦想为己任,大学作为年轻人筑梦的场域,所展现出来的应该是年轻人朝气蓬勃、襟怀开阔的生命气象;大学必须拥有自主发展与自我超越的梦想,主要表现为大学核心价值、实践形态与现代大学制度体系的完善,由此而让越来越多的大学体现出世界一流大学的精神气质。  相似文献   

2.
以"中国梦"为表述的中国实践形成了现代中国的文化形象,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追求和探索"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梦想的文化体现,是中国梦的文化场域。可以说,以实践为基础的中国梦的文化场域呈现的开放性、延展性、整合性及现实性都是中国社会历史进程的文化理路,是理论与实践、现实与理想、超越与具体、普遍与特殊、社会与个体的统一。开展中国梦主题教育,进行大学文化建设,形成大学生自觉的文化实践意识,对中国人实现梦想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大学场域的生成,并不是场域自我扩展的结果,而是大学自身发展与完善的过程。大学的独特性在于,它很少受社会上各种因素的困扰,因而有较大的自主性。但是与此同时存在的二律背反定律又表明,它必须融入到社会中去。面对现代大学场域的遮蔽愈来愈明显,如何解蔽以促进大学场域良性发展,需要我们对大学进行再认识与再创造。  相似文献   

4.
中国现代大学产生于民国时期,这个时期随着社会转型与文化代谢场域的形成,文化场域中涌现出了一批文化精英。文化精英们在复杂多变的中国社会缺乏真正现代大学的条件下,以中西制度文化碰撞为转机扣住了中国现代大学形成的外部场域,以民国失序社会为舞台开辟了中国现代大学形成的内部场域,以新文化运动为契机营造了中国现代大学形成的知识场域,以教育救国为感召促成了中国现代大学形成的行动场域,以西方成熟的大学模式为嫁接典范建立了中国现代大学形成的参照场域,最终铸就了中国现代大学的形成场域及其丰富的历史蕴义。  相似文献   

5.
“中国梦”是国家的梦,也是人民的梦,与大学教育的育人宗旨高度契合,“中国梦”引领大学理想信念教育,表现在“中国梦”丰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是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统一;“中国梦”描绘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路线图,是共同理想与伟大实践的有机统一;“中国梦”确立了当代青年成长成才、建功立业的价值坐标,是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中国梦”定位大学人才培养目标是,着力培养德才兼备的奋进者,知行合一的开拓者,具有国家情怀的奉献者。因此,大学育人工作必须以“中国梦”为指引,积极推动育人模式创新。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梦理论的指导下,当代大学生也在追逐自己的大学梦。大学生的大学梦是大学生的成才梦、事业梦以及人生梦;大学生实现大学梦的能力包括了大学生的筑梦能力、追梦能力、圆梦能力、梦境营造能力以及自身梦想与其他梦想的关系处理能力;大学生实现大学梦的能力培养是大学生实现大学梦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大学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步发展形成了拥有自身独特个性的文化生态场域,大学历史演变的逻辑就是大学文化治理的变迁逻辑。教师、管理者和学生是大学文化生态场域中"人"的要素,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和象征资本是"物"的表现。大学文化生态场域乃生产、传播文化资本之所,基于"师"、"生"的二元主体将大学文化生态场域分化为"教学文化场域"、"学术文化场域"和"管理文化场域",彰显为平衡联系、互利共生、有机聚合,表现为整体谐动、互动共生和资本转化。大学文化生态场域正是通过位置形塑更新不同群体的惯习,循环影响群体行为策略,推动实现权利资源再分配和结构再生产。  相似文献   

8.
饶毅 《教育文汇》2013,(12):16-17
现在,很多年轻人甚至少年儿童没有梦想,因为社会和家长都叫他们不要做梦,只是以考试总分为唯一挑选和奖励的标准,没有想到鼓励孩子追求一辈子的幸福和更高的目标。其实,青少年必须有梦,追求中国梦很重要。如果全社会特别是年轻人都没有了梦想,那是全社会的悲哀。  相似文献   

9.
大学的梦想是大学的希冀与奋斗目标,是一个民族、国家,乃至每个人对大学职责的一种共识性解读和评价;梦想的大学是实现大学的梦想的途径,是大学的梦想的重要载体和根本承担者。大学的梦想和梦想的大学不只是一个思辨的哲学问题,更是一个理性的实践问题:梦想的大学必须以大学的梦想为依托,否则会迷失方向;大学的梦想必须通过梦想的大学去实现,否则只是南柯一梦。  相似文献   

10.
中国要实现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转变必须重视大学文化生态建设,实现大学文化生态治理。文化不同于文明,它总是与生态相辅相成,大学文化生态既是历史的,也是现实的。大学文化生态的演变常常会带来大学治理的变化,是历史与传承、创新与内生的统一。随着信息时代到来,大学形成了独特的虚拟空间场域,这既给大学文化生态带来了冲击,也为重构提供现实可能和新的治理路径。大学的精神网络是大学文化生态发展之魂,纵观两千多年来,大学发展变革的历史,大学精神都是大学的核心追求。在信息时代,大学文化生态治理逐步从抽象走向具体、从内隐趋于外显,依据场域理论,借助虚拟的"信息网络",构建大学的"精神网络",形成"教学文化场域""学术文化场域"和"管理文化场域"的"三域两网"分析构型将是大学文化生态治理架构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1.
大学是章程建设的组织场域,章程建设则是一种跨场域层次的制度建构。一方面,章程的制定是国家教育制度在高校场域的扩散过程,国家教育制度为章程制定提供环境基础与概念框架,大学章程是国家教育制度扩散的具象表征。另一方面,章程的修订是国家教育制度在高校场域的创新过程,表现为治理主体法定化、治理内容科学化和治理程序规范化等制度创新;既反映了场域内行政群体和专业群体的民意表达,又表现了场域外章程新修订的群体效应。随着章程建设实践的深入,逐渐形成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制度过程,呈现出从规制属性突出到兼具规制与文化-认知属性的特征,这离不开举办者、高校组织与场域内每个行动者的共同努力及协商合作。  相似文献   

12.
大学使命是大学所必须承担责任的确定,是人们对大学的价值判断和期待,表现为大学的理想、宗旨、目的和责任。当社会发展到知识经济时代,大学使命发生了新的变化,表现在:促进个体创新能力的发展;学术和科研在于跨学科之间的平衡;建立中国特色的新型社会契约,以满足国家和地方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售后服务电话:010-82562903出版发行: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定价:39.00元纵观世界各国大学发展的历史,虽然历史渊源、时代背景、发展路径和组织绩效等各不相同,但加强大学领导体制建设、完善大学制度,往往是各国大学的共同选择和必然举措。当前,我们国家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宏伟历史进程中。实现这一梦想,教育是基础,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中国梦也是教育梦,要实现中  相似文献   

14.
场域视角是观察高校治理的重要“窗口”。现有研究仅限于社会场域表层意义下的隐喻和“嫁接”,缺乏更深层级的理论结构探析和演化探究。基于场域-惯习理论,通过理论探析构建了数字经济条件下大学治理场域的结构体系,阐释了数字经济影响下大学发展背后场域演化的底层逻辑。研究发现,大学治理框架由创新资本场域、组织能量场域、数字场域和高层治理者能力场域等四个元场域组成。四个元场域相互有机作用,作为整体呈现出“资本供给矛盾-惯习转变-资本积累及优化配置-矛盾解决-场域演化-大学发展”的链式逻辑演化机理。  相似文献   

15.
以场域范式关照高等教育研究是对大学作场域解读的尝试,具有本体论与方法论的双重意义。大学作为场域的特殊形态,遵循权力冲突的场域变迁动力原则。场域范式为大学内外部关系研究提供了方法论指导,将大学视为具有自身逻辑与运行规则的知识生产、传播场域,有助于解答"大学是什么"的本体论命题。  相似文献   

16.
现代性与现代社会紧密联系,具有丰富内涵和“双面性”。现代性与现代大学相互影响和反映,现代性为现代大学发展拓宽作用场域,给予面向未来和现代化的方向,提供时空延伸功能,并引发理性反思,现代大学也为现代性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内在支撑。然而,现代大学在适应现代社会的过程中存在迷失于现代性困境的风险,主要表现为:功利取向的宰制使现代大学精神式微、技术理性的侵蚀使现代大学理念弱化、进步强制的钳制使现代大学教育性功能窄化等,这造成了现代大学根本任务的偏离和教育使命的削弱。现代大学发展要回归原点,可通过澄明根本任务与精神、凸显重要特点与价值、彰显使命理想与追求来重塑现代大学的发展旨向与基底。  相似文献   

17.
开放教育"中国梦"是以信息技术为支撑,面向全体社会成员,建设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重,办学网络覆盖全国城乡的没有围墙的现代远程开放大学(国家开放大学),真正实现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能学。这是中国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现阶段,我们要依托国家开放大学,即广播电视大学,来实现这个梦想。  相似文献   

18.
大学在其生产和发展过程中,有独特的运行模式,同时受到外部环境的制约。大学要维持其传统的学术标准,按大学发展的内在逻辑发展,就必须形成一个稳定的边界。大学的个性与差异也只有在对场域与场域的分析、边界与边界的比较中才能得到充分显现。调整大学边界利于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利于适应竞争的需求,利于保全和彰显大学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19.
软科2020年中国大陆地方百强高校排名榜中的100所地方高水平大学在地域与学校类型上存在一定的分布差异.不同办学层次高水平大学的对比分析表明:地方高水平大学与国家层面的高水平大学办学差距较为明显,其中人才培养维度差距最大;地方高水平大学内部也存在较大差距,在高等教育场域中仍然面临较大的发展压力;"后起之秀"地方高水平大学在办学资源和社会服务维度优势明显,但学科水平呈相对弱势.地方高水平大学应将"一流本科教育"作为发展提升的基础工程,将创新学科建设模式、凝练学科特色作为发展的根本支撑,将提高社会服务能力作为获取办学资源、提升内生力的重要机制,将差异化办学定位作为学校整体提升与发展的核心统摄.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运用场域理论对学科交叉进行研究,提出学科交叉场域是“知识生产组织建构行动者参与”三元关系嵌套的结构空间。本研究以我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大学为典型案例,对其学科交叉场域存在的创新功能、整合功能和激励功能失灵现象及原因进行深入分析。为应对学科交叉场域功能失灵并促进学科交叉场域与外部系统需求的动态平衡,我国可从理念重塑与模式变革两个方面完善大学治理机制。在理念重塑方面,我国大学应转变学科观念,从学科意识转向问题意识;重塑价值追求,从形式交叉转向交叉创新;拓宽战略格局,从仅立足学科转向立足内生资源、制度环境和外部产业三维坐标。在模式变革方面,我国大学可坚持以创新为根本,将学科交叉深度嵌入大学创新体系;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构建面向成果的学科交叉体制机制;坚持以赋能为核心,助力教师在场域转换中成长成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