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12 毫秒
1.
3D打印以数字模型文件为基础,根据客户要求定制生产,是工业4. 0下我国智能制造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制造业升级变革的重要依托。3D打印的技术创新是服务主导逻辑下制造业服务化的要求,驱动了商业模式的创新与变革。论文基于服务主导逻辑的思想,系统分析了服务主导逻辑下3D打印的创新逻辑,讨论了平台型的3D打印商业模式的创新。论文在比较分析国内外现有主流3D打印平台的基础上,提出了设计共享社区、按需打印的交易服务、3D打印市场整合、众包以及生态系统等平台型的3D打印商业模式创新,并基于商业模式创新从扶持3D打印平台的创新发展、启动3D打印的创新培育工程以及完善3D打印的创新生态系统等方面对促进我国3D打印产业化的发展提供了建议。  相似文献   

2.
王灿友  苏秦  赵丁 《科技管理研究》2020,40(24):153-158
基于对3D打印技术应用和制造模式演化的梳理与总结,着重探讨3D打印对制造模式和组织变革的影响,阐述3D打印制造模式的概念模型,最后提出未来3D打印制造模式的运行框架。3D打印制造模式的核心在于“个性化定制”和“社会化制造”,将顾客全程参与的理念融入到企业的价值链,通过重新定义顾客、设计师和企业的角色来实现资源整合、价值增值和知识创新,增强企业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3.
快速成形技术经过30多年发展,在不同行业产品开发制造痛点市场驱动之下,从源头方法创新到商业化运营,再到各个行业应用推广,形成了产业链雏形。文中为进一步揭示该技术创新、应用进化过程,以链式创新为目标,通过分析3D打印创新发展的技术内核支撑逻辑,结合基础3D打印产业链进化动态,提出了3D打印产业链各阶段的不同目标,剖析行业创新应用关键。产业链上游为源于产品制造和市场需求的问题驱动的科学技术研究与关键技术突破,分析了基于光固化AM原理所研发的七种前沿技术以及空间打印技术,属技术源头创新;中游以不同工艺种类演化进展为主线,分析了其可加工材科从非金属高分子、陶瓷到金属材料的拓展过程,并给出了3D打印工艺下典型材料的质量精度和性能指标;下游从产业应用创新出发,分析了3D打印新产品设计开发流程,引入增材拓扑优化建模设计创新概念,以客户对产品的刚性指标开展设计研发,重视客户满意度因素:质量、周期、成本,从而实现工艺冻结,产品量产。文中最后基于3D打印产业链式创新,从筹划"备胎"保障产业运行安全、针对产业痛点,开展专业化合作协同等方面对促进我国3D打印产业发展给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4.
王琦  潘海军  吴蒙 《科技风》2023,(16):127-129
在智能制造背景下,面向3D打印人才需求,针对我校智能制造专业的“3D打印实践”教学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多课互融式的课程改革方案。制订了整合“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数字化设计”和“3D打印实践”课程的教学方案,并建立了三课互通的考核制度,三门课程不再独立自营,进而使培养过程达到理论、方法和实践的有机融合,使学生达到“知行合一”的学习目的。本课程改革突出课程结构的整体性、理论性和实践性,使学生掌握产品设计与智能制造的全流程,进而培养具有较高实践能力和工程素养的综合型增材制造人才。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3D打印技术快速发展和壮大,因其优良的性能,3D打印技术在各行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因此将3D打印技术引入高校的创新教育课堂具有现实意义。本文首先通过研究3D打印成型技术在机械行业中应用的特点及优势,确定3D打印创新实验在高校创新教育中的发展方向,其次基于培养创新能力的教育理念,在实验内容、实验方法、实验室运行模式方面进行探索,确定了3D打印创新实验开设内容:基础实验,提升实验,创新实验。对高校开展3D打印成型技术的创新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王广原  吴王平  江鹏  潘海军  王琦 《科技风》2023,(34):112-114
近年来随着3D打印技术在各工业领域得到了推广应用,对于相关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不断攀升,但目前3D打印课程的教学体系尚未完善,难以满足社会的人才需求。本文根据新工科建设对于人才培养的要求,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课程思政和考核方式等方面提出3D打印技术课程的改革思路,积极提升学生的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创新思维与实践应用的能力,为智能制造专业培养出3D打印领域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7.
3D打印制造技术发展趋势及对我国结构转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重要特征,3D打印制造技术受到广泛关注。对3D打印技术的特征、国内外发展趋势和对我国结构转型影响进行分析,并提出我国3D打印技术发展的战略建议,包括制定推进我国3D打印技术开发应用的国家战略;协同国家科研计划开展3D打印制造技术的研究开发;培养3D打印制造时代的劳动力和创新领军人才;探索3D打印制造技术成果产业化新机制,促进产业链、创新链和价值链的相互融合与发展完善。  相似文献   

8.
《科技风》2021,(27)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地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也越来越高,传统的照明产品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个性化定制化的照明产品已成为发展趋势,但常常由于受制造条件的约束无法实现。3D打印技术的出现为这种个性化定制化的照明产品的制造可能,促进了照明产品的设计。为此,我们首先在造型上进行创意创新,紧接着运用3D建模软件Proe进行对其进行外形的建模,最后采用3D打印技术直接成型。结果表明:Proe软件能够很好地将智能夜灯的造型进行建模,也能够清楚的了解它的结构和它的运动情况;3D打印的智能灯零部件表面光亮、未发现明显的翘曲变形、悬垂部件之间的搭接良好、表面有较少的丝线黏附,经简单抛光等处理后可直接装配使用,这为3D打印智能灯饰产品的直接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正"3D打印先进制造"科技创新团队为西安科技大学科技创新团队支持计划2016年度立项建设的创新团队。团队骨干成员9名,其中教授3名,副教授1名,讲师5名;团队4名成员拥有博士学位。团队主要研究方向包括3D打印制造工艺及材料研究、模具开发、矿山设备安全检测与评价、基于可降解聚合物的植入式给药系统设计与制备、基于导电聚合物的水凝胶材料的制备及其快速制造成型研究等。近年来,团队成员先后承担了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项目、国  相似文献   

10.
制造业中的"量产市场的80/20法则"与"长尾理论所强调的利基市场"是可以相容并存的。《国家增材制造产业发展推进计划(2015—2016年)》的发布和"中国制造2025"理念的传播,进一步促进了我国3D打印行业创新浪潮的涌起,也对3D打印行业中企业商业模式的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中聚焦于国内3D打印设备制造企业这一新兴的科技研发类小微企业,通过文献综述、专家咨询以及案例分析建立了理论模型,并对西安、重庆、成都的3D打印设备制造企业进行实地调研,利用数据统计软件SPSS进行分析,提炼出3D打印设备制造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影响因素,将调研成果转化为实际效益,为3D打印制造企业在设计可创造高绩效的商业模式方面提供案例参考和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1.
基于直接传导机制、间接传导机制和异质性传导机制三个维度,利用文本挖掘的方法,以中国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为样本,阐述了智能化发展是否促进企业进行颠覆性创新,探讨两者之间的内在机理,并从实证方面检验了颠覆性创新在智能化发展和企业绩效之间的中介效应。研究发现,智能化发展显著提高了企业颠覆性创新水平,是新时代企业实现颠覆性创新的主要途径;智能化发展通过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和优化人力资本结构的机制间接促进企业颠覆性创新;在考虑企业异质性特征时,发现国有企业、资本技术密集型企业智能化发展对颠覆性创新的影响更明显;最后,企业智能化发展可以通过颠覆性创新提高企业的绩效,助推企业高质量发展。研究结论为推动企业智能化发展、实现颠覆性创新提供了一条可行的路径。  相似文献   

12.
    智能制造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智能+”为制造企业转型升级赋能,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通过分析“智能+”、集成创新、环境动态性和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建立了“智能+”对制造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模型,探索“智能+”对制造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通过问卷调查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智能+”U型影响制造企业创新绩效,“智能+”U型影响集成创新,集成创新正向影响创新绩效。环境动态性正向调节“智能+”与创新绩效之间的U型关系,也正向调节“智能+”与集成创新之间的U型关系。研究结论为中国制造企业向智能制造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13.
我国制造业开始引用创新生态系统的知识和方法,对传统的经营方式进行升级。智能制造是新一轮产业向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变革的关键技术领域,促使制造业的发展理念、竞合关系等产生根本性转变,需要借助创新生态系统的思想进行系统性指导。本文梳理了创新生态系统的功能要素,从创新能力、服务能力、支持能力和发展能力四个方面构建了智能制造创新生态系统功能的评价体系。针对每个模块的功能特征,给予了相应的系统治理建议。  相似文献   

14.
马国伟 《科技广场》2014,(1):175-180
3D打印广泛应用于医疗、原型模型、替代零件等领域,美国3D打印市场仅2011年就达17亿美元,全球3D产业平均利润平均每年增长26%,引起了《经济学人》与中国工信部的高度关注,然而国内管理学界却对其研究甚少。本文综述了3D打印从供应链视角可能产生的变革,并且提出在科技创新洪流涌现的今天,学界应该加强研究关于破坏性创新技术对组织以及相关产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孟炯 《科研管理》2006,40(12):301-311
借助于红领个性化定制模式创新案例的博弈分析,研究民主制造下基于价值共创的制造模式创新。结果显示:与B2B2C供应链运营模式相比,C2M平台运营模式与民主制造更加匹配,该模式便于更好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增强企业竞争力;与专制制造相比,民主制造能显著提升产品市场需求、企业创新收益与产品提供系统的总收益,且企业创新收益、“C2M平台”与“B2B2C供应链”间的均衡差均随价值共创强度的增加而增大;B2B2C供应链运营模式下,适当的批发价格激励措施能够提升产品市场需求、企业创新收益、产品提供系统的总收益,且民主制造下激励因子取值变化对供应链均衡结果的影响更加显著。研究结论证实了红领C2M产品个性化定制模式创新案例的正确性和可借鉴性。  相似文献   

16.
基于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背景,构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指标体系,采用CRITIC-熵值法组合权重与TOPSIS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对我国30个省市2013-2018年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从指标体系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更加注重企业的数字水平与智能程度的提升,创新能力和绿色发展也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而高技术制造业等高端制造业引领发挥作用不够,对产品质量的重视程度有待强化;从发展趋势上,整体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呈上升趋势;分地区看,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整体呈正态分布,呈现"东强西弱"明显的区域异质性.基于此,提出推进"新基建"建设步伐、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制造业绿色化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完善数字转型治理体系等建议.  相似文献   

17.
吕文晶  陈劲  刘进 《科研管理》2019,40(4):145-156
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使中国制造业企业面临向全球价值链高端环节升级的迫切需求。本文以海尔集团智能制造平台COSMOPlat的建设事件为例,采用探索性单案例研究方法,剖析了海尔COSMOPlat的智能制造模式及其在全球价值链升级的动态机理与具体升级路径,并构建了中国制造业企业基于智能制造的全球价值链升级整合分析框架。研究显示:中国制造业企业制定升级战略需考虑所在行业的全球价值链治理模式,并相应通过智能生产、智能服务与智能产品转型,以智能制造为依托选择适应自身的升级路径。同时,领先企业可通过智能制造向行业制造平台转型,从而带动产业相关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上整体升级。研究结论从理论和实践上丰富了全球价值链相关研究,为中国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可行参考。  相似文献   

18.
针对SCI和SSCI数据库1997-2016年的研究文献,借助CiteSpaceIII和Alluvial flow等软件,通过“文献共被引聚类”、“标志性文献”、“突发文献”和“突现词”等指标开展了商业模式创新的可视化科学计量分析,揭示了20年间商业模式创新的研究热点及演化过程,探究了未来商业模式创新的新趋势。研究发现,商业模式创新的主要热点包括“价值创造”、“开源”和“商业模式挑战”等;热点呈现出由20世纪末期的“信息技术”,21世纪初的“互联网”、“电子商务”和“大规模定制”,发展到目前的“云制造”、“云计算”和“企业社会责任”等演进趋势;AMIT R、TEECE DJ、CHESBROUGH H和VENKATRAMAN N等人的相应研究成果是本领域热点文献;“虚拟现实”、“人工智能”、“3D打印”和“仿真研究”等有可能成为未来的商业模式创新热点。本研究可以促进商业模式创新的理论发展,为学者明确商业模式创新的研究方向,为企业开展商业模式创新提供指引和借鉴。  相似文献   

19.
杨武  胡倩 《科技管理研究》2021,41(22):145-153
基于2001-2020年我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合作专利数据,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法构建专利合作网络,分析揭示网络主体及其空间演化规律.结果 显示:(1)我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专利合作网络规模逐渐壮大,网络具有较强的知识交换和信息传输能力但是传递效率较低;部分创新主体之间已经建立起稳固的合作关系,网络向复杂化和社区化发展.(2)在不同产业生命周期,网络主体演化存在着较大差异并呈现出多元化合作发展趋势;现阶段,国家电网公司等电力企业和研究机构成为推动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发展的核心.(3)区域内部专利合作比例整体上不断提升,其中广东和上海的区域内部专利合作比例较高,区域边界对其专利合作的影响逐渐增强.(4)在跨区域专利合作网络中,北京处于核心位置且地位不断巩固;北京、江苏、广东扮演"高重要性-高协调性"的角色,不仅是信息交流的中心,也是其他区域之间的桥梁.研究启示为:应合理配置科技创新资源,保障各区域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合作创新均衡发展,形成国内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合理的空间布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