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高巧依 《科技管理研究》2012,32(14):184-188
国内众多处于价值链低端的代工企业迫切需要转型升级来改变低端锁定、利润低下的困境。OEM企业转型需要市场、制度、企业能力等各种因素的配合,其中作为知识载体的人力资本是转型的重要战略条件。通过对音王集团从OEM到ODM再到OBM转型升级实践的研究,表明企业能否适应转型的需求提供有效的人力资本供给,以及现有的人力资本能否进行升级能力适配,关系到代工企业的转型升级的成败。基于案例提出了代工企业转型升级中的人力资本适配要求。  相似文献   

2.
摘要:由发达国家主导的全球价值链不仅搭载了全球知识与价值分工体系,也决定了垂直专业化分工生产方式下的利益分配格局。通过建立博弈模型和VAR模型对垂直专业化分工下中国装备制造业产业升级困境进行分析及检验,结果表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对中国装备制造企业的知识与技术封锁是一种常态,装备制造业垂直专业化分工并没有实现中国装备制造企业升级的目标,相反还会陷入发达国家的俘获型产品价值链条中,从而遏制产业升级的步伐。为此,中国本土装备制造企业应在充分吸收发达国家知识、技术外溢成果的基础上,以提升企业自主研发能力和培育开放式创新网络为突破,摆脱低端锁定状态,建立起覆盖全球的价值网络,实现产业升级。 关键词:装备制造业;垂直专业化;产业升级困境;博弈分析;VAR模型  相似文献   

3.
本文聚焦锁定效应、跨界搜索对国际代工企业创新的影响.通过构建理论模型,利用217个我国国际代工企业调查数据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来自跨国公司的技术锁定与市场锁定均负向影响我国国际代工企业创新绩效,国际代工企业的跨界技术搜索与跨界市场搜索均正向影响其创新绩效.企业面临跨国公司技术锁定与市场锁定时,跨界技术搜索与跨界市场搜索对其与创新绩效产生调节效应.研究结论对于我国国际代工企业创新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4.
苏敬勤  高昕 《科研管理》2019,40(2):86-96
经济全球化与信息化等新技术情境的纵深嵌入,拓展并延伸了后发国家企业的低端突破方向与路径。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梳理发现,当前分析多从宏观层面进行理论推演,识别出“低端锁定”的影响因素或低端突破的潜在路径,并辅以部分产业或代工企业的实证检验,但对于诠释后发情境下中国企业怎样摆脱被“俘获”、“锁定”于低端环节,缺乏对微观层面突破机理的深入系统探析。本研究未局限于全球价值链(GVC)情境下代工企业的低端突破研究范畴,而是从微观层面的简单产品和复杂产品两种不同产品类型的视角切入,对深度嵌入全球价值链的汽车零部件代表企业万向集团和作为机车行业国内价值链(NVC)中链主企业的中车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进行了纵贯式案例分析。研究发现,以简单产品和复杂产品为起点的两类企业,虽因不同嵌入情境下价值链治理结构与产品定位差异导致二者低端突破过程各有侧重,但均在“接受定义→合作定义→主动定义”的定义延伸演化规律下,通过向垂直链条与水平链条两个方向交替进行定位跃升,从而摆脱低附加值与低端技术的锁定风险。可以说,双重维度下的复合路径选择是中国制造企业实现低端突破的关键所在。本文的研究结论从机理层面析出企业实现低端突破的路径选择与演化规律,对于复杂转型情境下产品类型各异的后发国家制造企业更具普适性与解释力。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于中国代工企业嵌入全球价值链的能力转型与产业链升级机制进行了研究。认为在代工企业持续升级过程中面临着全球价值链治理与本土市场技术积累阻隔的双重约束,使代工企业缺少转型与能力成长的内生空间。因此,需要在代工企业能力转型阻隔的条件下,从需求与供给两个层面构建代工企业能力转型与产业链升级的支撑机制,推动代工企业创新资源投入、技术能力、品牌与企业文化的持续转型升级。在此基础上,本文归纳了转型支撑机制构建的可能特征,并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P代工企业交易专用性投资的能力构建效应研究/P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周俊  薛求知 《科研管理》2010,31(6):57-64
摘要:以158家样本企业的调研数据进行实证研究,探讨代工企业开展的专用性投资对于它们借助于客户进行的能力构建活动的作用机制和影响效应。主要结论是,企业间合作和客户机会主义行为在代工企业交易专用性投资和能力构建活动之间发挥着完全中介作用;并且,客户机会主义行为直接制约了企业间合作。研究的理论贡献在于比较全面地考察了代工企业专用性投资对于能力构建活动的作用机制并丰富了立足于本土代工企业的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7.
孙晓华  李传杰 《科研管理》2010,31(1):93-103
摘要:在我国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过程中,由于外商直接投资对本土企业的市场空间存在挤出效应,加之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的嵌入造成用户对国内产品需求的低端化趋势,导致以装备制造业为代表的本土产业部门缺乏足够的需求支撑,难以实现产业技术创新的良性循环。本文以“市场换技术”战略为背景,从开放经济视角扩展了有效需求规模的概念,并在全球价值链理论框架下分析了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双重需求结构特征,认为有效需求规模不足和需求结构低端化是抑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的关键因素。Granger因果检验表明,有效需求规模与产业创新能力存在严格的双向因果关系;面板数据的固定效应模型显示,需求结构对我国装备制造业创新能力的影响并不十分显著,原因是本土企业长期被锁定在价值链低端而无法起到激励自主研发的应有效果。因而,以突破需求因素制约为导向的政策措施是提升产业创新能力的出路所在。  相似文献   

8.
从苏南部分产业集群中主导企业的跨国直接投资行为与意向出发,讨论苏南产业集群如何进一步参与全球性竞争,摆脱价值链的低端锁定等问题;通过文献研究和实证研究等方法,提出了通过转移形成"境外—本土"两个集群,进而实现链式效应推动的产业集群升级的概念设计。  相似文献   

9.
从苏南部分产业集群中主导企业的跨国直接投资行为与意向出发,讨论苏南产业集群如何进一步参与全球性竞争,摆脱价值链的低端锁定等问题;通过文献研究和实证研究等方法,提出了通过转移形成"境外-本土"两个集群,进而实现链式效应推动的产业集群升级的概念设计.  相似文献   

10.
李璇  倪旭  张海亮 《资源科学》2021,43(10):1976-1989
经济转型升级、提高国际竞争力离不开金属资源,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大国博弈下,中国在金属资源产业对外直接投资中如何突破价值链“低端锁定”,成为区域乃至全球经济的引领者,带动东道国金属产业加速发展,显得至关重要。本文借助2009—2018年中国金属资源产业对外直接投资数据,考察了直接投资对本国和东道国双边金属资源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地位的影响,以及选择不同投资模式、投资区域对中国金属资源产业价值链地位提升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①从总体上看,对外绿地投资显著促进中国金属资源产业价值链分工地位提升。②相对于发达国家,中国对位于价值链高端的发展中国家直接投资产生的溢出效应更大。③中国金属资源产业对外直接投资促进了东道国金属资源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提升,且对发展中国家的促进更加显著,实现了合作共赢的局面。本文对金属资源产业价值链升级的研究有利于探寻中国全球治理和话语权提升的应对策略,对于政府更好地精准施策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1.
摩托制造业面临激烈的竞争,各制造企业需改造生产体系以应对各种不确定的需求变化,而近年提出的敏捷制造为国内摩托制造企业提供了产能改造的新思路.以珠三角某摩托制造企业的生产系统为研究对象,运用计算机仿真技术,在一个真实的生产环境中设计和检验敏捷制造产能改造的绩效变化.该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对系统设计和检验制造企业的产能改造方案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与实践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中国制造业如何能够在现有生产能力的基础上获得产业升级是一个学术界普遍关注的议题。为此,本文以知识溢出为切入点,通过揭示中、美、德制造业的发展现状及产业升级的路径差异来为中国制造业发展寻找可借鉴的产业升级模式。以近三十年全球2000余种制造业300万条贸易数据作为研究样本,并以中、美、德三国作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社会网络方法、产品空间理论和Logit回归模型,深入探讨了中、美、德制造业知识溢在产业升级过程中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中国制造业产品空间核心区域的产品尚未形成规模化的生产模式;中国制造业的产业升级更多遵循“渐进性发展”路径,盲目追求知识溢出的效果反而可能带来风险;中国加入WTO以来,不仅能够依靠生产能力累积而实现渐进式产业升级,还可以在产品生产能力累积与知识溢出强度的交互作用下,通过破坏式创新实现产业升级。  相似文献   

13.
不确定环境下有能力约束的新、老产品共存分销网络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易逝性高新技术产品更新换代期内新、老产品共存的特征,建立了不确定环境下有能力约束的单工厂、多分销中心、多市场的新、老产品生产-分销网络优化模型。首先考虑了响应时间、价格及替代性对新、老产品需求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将产品需求细分为初始需求、核心需求和实际需求;根据新、老产品所处生命周期阶段的不同建立了新、老产品的响应时间模型;然后以更新换代期内总盈利最大化为目标函数构建了一个非线性整数规划模型来确定新、老产品的生产规模、运输方式、存储位置,并采用混合智能算法对模型进行求解;最后通过算例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及算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陕西省的重污染企业为研究对象,从技术变迁的角度出发,通过分析陕西省重污染企业技术变迁模式及其与转型升级模式之间的关系,进而提出陕西省重污染企业的五种技术变迁式转型升级模式:生产流程重组、废弃物治理流程升级、产品升级、管理升级、销售模式升级;并进一步对构建的转型升级模式的运作机理进行具体阐述,利用SEM模型对各模式的转型升级效果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五种模式对企业转型都具有正向影响,且生产流程重组和管理升级影响效果比较明显;促进企业生产流程的智能化、管理的信息化成为陕西省重污染企业进行转型升级的重点。  相似文献   

15.
为适应二次创业和市场化转型需求,北京航天长征飞行器研究所持续开展经营管理模式创新,以信息技术为依托,以综合经营管理系统为平台,努力打通现有经济数据流,整合项目、报价、预算、经费等经济数据,打造经济数据采集和共享平台,为管理层提供发现问题的途径与解决问题的方法,为后续科研生产转型升级和经济腾飞厘清思路,找准方向。  相似文献   

16.
基于2015-2017年我国传统能源上市企业面板数据,回归分析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对传统能源企业研发投入的激励效应,实证表明,研发费用加计扣除能有效促进传统能源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但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和盈利能力会影响研发投入和加计扣除力度,传统能源企业需要持续提高生产经营管理效率,提升研发质量,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7.
周英男  黄赛 《科研管理》2006,41(2):172-182
火电作为我国重要电力来源,关系到国家能源安全。可持续发展视域下,火电企业传统的粗放式发展模式亟待向绿色发展模式转型。本文对绿色转型较为成功的华电宁夏分公司进行案例研究,提炼出火电企业绿色转型模式:以企业绿色发展战略为导向,以火电生产全过程为对象,以产业链延伸和升级为重点,以绿色转型能力建设为保障。这一模式可为其他火电企业的绿色转型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同时也为我国能源产业转型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撑。  相似文献   

18.
基于吸收能力的研究视角,实证研究开放式创新背景下创新网络中网络结构、吸收能力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网络规模、网络密度均显著促进潜在吸收能力的提升,潜在吸收能力有利于实际吸收能力的提升,组织内部管理因素在潜在吸收能力与实际吸收能力间起调节作用,实际吸收能力的提升最终有利于创新绩效的提高,吸收能力在网络结构与创新绩效的关系中起完全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9.
孙巍  宋南 《科学学研究》2020,38(8):1374-1380
本文基于市场需求萎缩冲击的外部环境背景,首先构建数理模型揭示市场需求萎缩冲击下产业组织重构过程中的企业研发竞争行为特征,随之用2016-2018年间制造业上市公司的微观样本数据,实证检验市场需求萎缩冲击下企业研发行为规律。结果表明市场需求的萎缩冲击使企业研发行为的决定因素由市场结构转变为市场需求,引起企业研发竞争行为规律发生改变,进而导致产业组织重构;制造业上市公司中规模较大的企业面对市场需求萎缩的环境会增加研发投入,而规模较小的企业减少研发投入;这与在市场需求快速扩张时期与缓慢增长时期,中小规模企业是市场中研发主体的现象形成鲜明对比。从需求端上充分拉动消费需求,从供给端上发挥企业的规模优势是实现产业技术升级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20.
徐昱东 《科研管理》2016,37(8):76-84
基于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M),利用山东省1995-2012年时间序列数据,实证分析了外商直接投资(FDI)和对外贸易开放水平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研究发现:FDI对碳排放强度具有抑制效应,对外贸易开放度对碳排放强度具有助长效应,且后者的弹性系数为前者的1.5倍。论文给出的政策建议:升级外商投资的能耗准入标准;创造良好外部条件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技术溢出效应以加快山东省低碳技术发展步伐;及时淘汰内资企业中的落后产能,避免内资企业成为"污染天堂"的替罪羊;发挥山东省的示范和借鉴价值、挖掘区域经济的发展潜力,须建立和落实生态补偿制度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