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赵锴 《未来与发展》2006,(12):52-55
20世纪90年代以来,英国、美国、加拿大等西方发达国家中央银行均开始注重提高货币政策的透明度,以期让公众形成良好的预期,降低货币政策的执行成本,改善和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而且,货币政策透明度问题也成为众多国家央行关注的焦点,Fry,Julius和Mahadeva等(2000)对94个国家央行的问卷调查显示,74%的央行认为透明度非常重要。以英国为例,1992年10月起,英国开始实施通货膨胀目标制,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提高货币政策体系的透明度和可信性,包括:月度货币政策选择过程的正式日程和公布安  相似文献   

2.
闫海 《科学.经济.社会》2009,27(3):116-119,128
中央银行透明度是指中央银行目标、决策、行动的公开程度,又称货币政策的透明度。依据透明度的标准与范围,中央银行透明度有较多的分类方式。问卷调查法、指标评分法和市场预期指数法等是量化和测度中央银行透明度的基本方法。透明化已经成为世界各国中央银行制度发展的基本趋势,美联储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中央银行之一,关联储透明度的不断提高具有典型的代表性。  相似文献   

3.
如果财政赤字不断扩大要求对政府公债进行货币化,货币政策就会受到财政政策的限制。从弗里德曼关于货币政策作用的论述出发,讨论了在既定模式下货币政策效用的局限性和可能实现的目标。  相似文献   

4.
针对我国近年来房地产价格上涨速度过快,货币政策如何有效发挥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作用,从货币政策的房地产价格传导机制出发,研究了房地产价格波动与货币政策的互动反应关系,对货币政策关于房地产价格的最优反应规则进行了模型分析,得出货币政策应对策略取决于对经济主体预期的合理和正确判断。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我国货币政策调控房地产市场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胡心蕙 《知识窗》2011,(4X):73-74
<正>自从2008年全世界爆发金融危机以来,我们就能不断地从电视、报纸上看到一个经济学术语——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这个听起来颇为深奥的名词正主导着目前世界各国的经济货币政策。下面,笔者就来简要阐述一下关于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一些知识。一、什么是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诞生于2001年3月,背景是当时日本经济持续低迷,银行信贷急剧萎缩,日本面临长期通货紧缩的风险。为避免日本经济崩溃,当时  相似文献   

6.
谢乔昕 《科学学研究》2017,35(1):93-100
宏观调控政策对于微观企业投融资行为的影响,已成为公司金融领域重要研究热点。以2011-2015年沪深两市749家上市公司为样本,文章对中国货币政策调控对于企业研发投入的影响效应、作用渠道及货币政策扰动对这种影响效应的调节作用进行探讨。研究显示:货币政策宽松对企业研发投入水平具有显著地正向影响;中国货币政策对于企业研发投入的影响渠道在需求效应与供给效应两方面均成立;货币政策扰动负向调节货币政策与企业研发投入的关系,弱化货币政策对企业研发投入的影响效应。  相似文献   

7.
电子货币对央行货币政策的影响及其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电子货币在电子商务中的普及对央行货币政策提出了挑战,中央银行应深入研究,寻找对策。在介绍电子货币和货币政策概念的基础上,分析电子货币对货币政策独立性、货币政策工具和货币政策目标的影响,才能寻找电子货币对央行货币政策影响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8.
《软科学》2015,(6):55-59
采用面板门限回归模型研究数量型与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对企业的风险传导效应,结果表明:数量型与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对企业均存在风险传导效应,且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的风险传导效应强于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数量型与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对高财务杠杆企业的风险传导效应均强于低杠杆企业,且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风险传导效应的非对称性强于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因此央行在选择货币政策工具时应纳入微观企业风险感知及响应的考量,避免企业风险共振而削弱货币政策的理论效力。  相似文献   

9.
随着人工智能(AI)“机器学习”和“自主决策”能力的提升,学界对于提高AI自主决策系统“透明度”这一主题愈发关注。首先,对AI自主决策系统“透明度”进行“美德、关系、制度”三方面解读,进而厘清其伦理意蕴;其次,在“隐私设计”经验的基础上构建“透明度设计”模型;最后,在“透明度设计”模型的基础上提出覆盖三个设计阶段的九项伦理原则。这对于应对“透明度”在AI自主决策系统的实践过程中遇到的严峻挑战,探索提高智能决策系统“透明度”的伦理路径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货币政策是一个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有效实施关系到一国经济的健康、有序运行。我国当前的货币政策很难达到预期效果,因此,本文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出发,对影响货币政策的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一些建议,以期达到维护我国货币政策独立性和有效性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