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化根源     
几乎每个民族都有一些神话,认为自己是宇宙的中心,或者自己的祖先是神特别创造的,能够得到神的眷顾。这种神话可以建立民族的自信心和认同。举例来说,欧洲有一个小国叫奥地利,其人民跟德国同文同种,属于日耳曼民族。那么我们可以问“:德国如此强盛,而奥地利这么小,经济也不算富裕,那么奥地利人为什么还愿意做奥地利人呢?他们为什么不干脆移民到德国?”这是因为奥地利人很重视教育,他们教导小孩每天在睡前聆听国家广播。广播中总会有一句话“:没有奥地利,就没有欧洲;没有欧洲,就没有世界。”所以奥地利人能够以身为奥国人为荣。这句广播词的…  相似文献   

2.
郁达夫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也是一位爱国的新闻工作者。郁达夫从事新闻工作的时间不算长。一九三八年末,为宣传抗战,郁达夫应邀到新加坡,服务新闻界,直到一九四二年二月因日寇侵占新加坡而开始了到印尼苏门答腊岛的流亡生活。在这三年多一点的时间里,他担任了当时新加坡最大的华文报纸《星洲日报》三大副刊(日报副刊《晨星》;晚报副刊《繁星》和《文艺》星期副刊)的编辑工作,兼编《星槟日报》文艺副刊和《星光画报》文艺栏,接编《星洲日报》的《教育周刊》副刊,还一度代理过《星洲日报》总编辑,以后又主编英国当局在新加坡创办的《华侨周报》。这三年多里,郁达夫前后发表了时评政论、文艺评论和杂文、随笔等四百多篇。  相似文献   

3.
长篇电视纪录片<追寻郁达夫>,跟踪纪录了在郁达夫诞辰110周年之际,日本郁达夫研究学者铃木正夫教授陪同郁达夫后人,追寻他的足迹、寻找他的遗骸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郁达夫与廖元善都曾留学日本,又都嗜书好学,喜爱藏书,曾收藏过大量的中外书籍与字画。他们俩又是情谊深厚的老朋友,郁达夫曾将儿子托付给廖元善抚养十余年,在福建历史上留下了感人的一页。  相似文献   

5.
我的老师郁黎民(一作黎明),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郁达夫的长女.在国共战争的离乱中,她随丈夫邹陔笙回湖南参加解放衡阳市的地下工作.全国解放后,于1950年同邹陔笙一起来到桂阳一中任教.1957年,我在嘉禾的邻县桂阳一中就读初中,郁黎民就成了我的老师,虽然她不兼我班上的课,因为喜欢读她父亲郁达夫的作品,特别是郁达夫的旧体诗词,于是我经常在课余时间到她寓所求教.郁老师也乐于跟我交流,常把她父亲的佚诗抄示给我.  相似文献   

6.
周凌云 《新闻世界》2010,(11):212-213
"不是尊前爱惜身,佯狂难免假成真,曾因酒醉鞭名马,生怕情多累美人。"郁达夫无疑是个"情多"的人,但这在那时的文化群中,并不足以特别到唯一。然而,表现形式的自叙体,感伤的多情去著文章,却形成郁达夫独特的文学架构和文学形式。郁达夫的多情累到了自己的一生,但也成就了在文学上的一番事业。  相似文献   

7.
1928年秋,江浙军阀混战,天下大乱.在文坛初出茅庐的沈从文通过郁达夫认识了徐志摩,并在徐志摩的帮助下,为生计,由徐志摩介绍到上海中国公学任教,在该校大学部一年级教现代文学.  相似文献   

8.
鲁迅在一九二八年到一九二九年间,和郁达夫合编《奔流》月刊,写过十二篇“编校后记”,都收在《集外集》的附录里。这一篇篇简短的“编校后记”,记录着鲁迅为编辑出版工作沥尽的心血,使我们看到这位伟大的思想家对他的读者是如何的认真负  相似文献   

9.
新闻评论与文学作品的最大不同,是其时效性,鼓动性,以及为时代服务的战斗性。现代文学的一代大师郁达夫从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开始,到1942年2月撤退到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共创作了社论、时势评论、杂文等新闻评论作品共220余篇。这些作品响彻着时代的号角之声,充满了正义凛然的阳刚之气,表达了郁达夫作为中华赤子抗日救国  相似文献   

10.
"奥地利图书馆"是奥地利在国外所建图书馆的统一名称,利用图书馆的形式,在国外投资建立"奥地利图书馆",以弘扬本国文化,是奥地利外交部对外文化政策之一.参考文献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