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异化作为20世纪文学的普遍现象,在20世纪西方现代文学中普遍存在,是作家表现社会的一种构思方式,表现了作家对社会的批判与对人类命运的思考。在作品《毛猿》中,杨克被机器异化,对于展现20世纪的西方现实以及人的荒诞的生存处境具有典型意义。  相似文献   

2.
我们对于新文学传统主要强调了五四文学在与世界文学联系中所产生的现代性思想,而相对忽略了在与“民间”联系中所产生的新的审美倾向,实际上中国的“民间”与“世界文学”共同构成了20世纪中国作家的精神资源。20世纪知识分子与民间之间的关系有以下四种富有代表性的模式:1.世纪之初,启蒙与被启蒙者是两者关系的第一种模式;2.30年代,知识分子与民间的关系产生微妙的转移;3.40年代以后,知识分子的启蒙者身份丧失殆尽,这种关系模式持续到70年代末期;4.90年代,作家亲历民间。民间理念渗透在文学的发展进程中,构成了20世纪中国作家的精神资源。  相似文献   

3.
天津以独具的文化品格和历史内涵影响了20世纪中国文学的面貌。"津派"作家通过对天津历史传统与现实的对比,表达出对乡土天津的认同与怀念;新文学作家以租界为表现对象,凸显天津城市化进程中的"现代性",揭示出现代都市社会生活对人的"异化";当代"津味"小说家将叙述空间置于清末民初时期的天津,追求以奇为美,构筑起具有"传奇"色彩的天津形象。"传统性"、"现代性"和"传奇性"的天津书写,实质上是不同类型作家,从不同角度对天津这座城市的各自发现与真实表现,是以文学形式将自己情感体验表达出来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迟子建坚守知识分子文化写作立场,将叙事矛头直指身处20世纪90年代社会转型期的知识分子,言说了他们生存的“当下”状态,对他们迷失自我及人性异化表示深切的哀惋,含蓄地表达自己对所谓现代文明拒绝与抗争的态度,提出了精神救赎的主张。文本形式的大胆创新是作家对自己的一次突破和超越。  相似文献   

5.
戴玉英 《现代语文》2005,(12):45-45
19世纪末期到20世纪中期,由于二次世界大战的浩劫、经济危机的频繁,西方社会发生了剧烈变化.严重的异化现实以及复杂的社会矛盾是产生现代派文学的重要社会条件.现代派作家们用手中的笔对当时的异化现象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并对人们的灵魂进行了严肃的剖析,使人们认识到了危机社会中全面异化了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切作家的创作都与客观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切文学现象都不可能是没有某种社会内容的无源之水.现代派文学中异化现象的产生也有深刻的社会根源.  相似文献   

6.
大英博物馆阅览室是小说《新格拉布街》的一个重要场景。已有研究发现,该阅览室是小说中象征作家异化的中心标志。不过,对于19世纪末的作家而言,一个与作家异化密切相关,却又更加迫切的问题是作家的生存问题。小说中存在着与阅览室密切相关的两个隐喻。它们与历史文本产生互文性,共同揭示了在高度商业化的文学场中作家所面临的生存危机。  相似文献   

7.
生态文学和生态批评是20世纪后25年分现并繁荣的新文学现象和文学批评,强调人与自然和谐一体的倾向。本文就生态文学和生态批评产生的社会文学环境及其本质和意义简述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20世纪以来的中国新文学,乡村中国一直是其最重要的叙述对象。因此,对乡村中国的文学叙述,形成了百年来中国的主流文学。四川的乡土文学与中国乡土文学可谓同步发展,也是迄今为止取得最大艺术成就的文学类型。本文通过对四川乡土文学发展历史的理论化梳理和对部分富有代表意义的作家作品的分析,旨在探求其对中国乡土文学发展的历史贡献及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9.
本文结合萧红短暂一生的人生经历和当时的历史经验,对她几个时期的作品重作细读,发现作家的文学轨迹在注重个体尊严的人文主义(humanism)和关注社会不平等的人道主义(humanitarianism)关切之间频繁移动,因而提出不仅她的悲惨经历是一个被困的"新女性"和激进时代变革的缩影,她总是导致悲剧后果的选择和她的文学创作的困境也显示了五四"新文学"与"后新文学"的分野,以及"新文化启蒙"和40年代"新启蒙"之间的张力。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17世纪西班牙主要作家及其作品的梳理,分析了这一时期西班牙文学的主要成就、时代特征及历史地位。17世纪是西班牙文学的辉煌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衰落与巴洛克风格的兴起,是这一时期西班牙文学的主要历史特征,并对欧洲、拉美乃至世界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1.
聂华苓是20世纪60年代旅美台湾作家中一位相当独特的作家。目睹中国近半个世纪的历史变迁,身历女性在社会动荡中的生存困境与人生遭遇,聂华苓特别描写了中国女性那种流浪在路上的"异乡人"处境,并通过她们的逃亡与无处逃亡来加以体现,同时也触及到异质文化语境中女性所面对的身份认同与文化归属的困境。  相似文献   

12.
作家是社会文化精神的传承者,他们对于人的存在状态的审美关怀与把握,往往表现为特有的救世忧思和使命感。上世纪80年代,同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中俄当代作家张炜与艾特玛托夫,在面对社会变迁、面对人性恶的迷狂与拯救并企图摆脱这一尴尬境地时,共同选择了传统文化下劝善的人道主义救赎,《古船》与《断头台》便是这种探索的表现。一、血腥序曲——人性失乐园,异化的原罪人性异化是历史的必然,往  相似文献   

13.
迟子建坚守知识分子文化写作立场 ,将叙事矛头直指身处 2 0世纪 90年代社会转型期的知识分子 ,言说了他们生存的“当下”状态 ,对他们迷失自我及人性异化表示深切的哀惋 ,含蓄地表达自己对所谓现代文明拒绝与抗争的态度 ,提出了精神救赎的主张。文本形式的大胆创新是作家对自己的一次突破和超越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中国文坛半数以上的作家都可以归入“乡土文学”作家的行列,他们的作品几乎构成了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主流,因此“乡土文学”可说是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主流和基本面貌。在新的世纪里,中国“乡土文学”有何基本走向?结合历史与现实的分析,笔者认为中国“乡土文学”有三个基本走向,即民族化、独立化和跨文化跨地域的倾向。  相似文献   

15.
在已经消逝的中国文明社会中,从政者处于支配地位。他们操纵着历史的航船,掌握着社会的兴衰,主宰着人间世界的命运。因此,从政者的生存样态作为个体对自身生存价值的追求,对国家、民族和人民具有极其重大的关系,最能体现人文精神。为了展示中国文学优良的人文精神,有必要研究一下从政文学,考察它所追求的从政者的生存样态。从政者的生存样态与他们的人格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人格是人诚于中而形于外的  相似文献   

16.
中国乡土文学的研究领域宽广而且复杂,这不仅表现在其作家作品数量庞大、成就丰厚,还表现在其内涵的复杂。20世纪中国乡村的坎坷历史,导致了与现实关系密切的乡土文学不只是关涉文学本身,而是纠结着社会、历史、文化等因素,显出充分的张力。其中,新文学与农民问题的专题研究,就可以看作是乡土文学研究复杂张力中的一部分。它也对其研究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既要有对文学文本的深切把握,  相似文献   

17.
同社会、文化的历史发展一样,文学的历史也往往呈现出惊人的相似之处,尤其是那些具有共同审美追求的作家,他们之间有相当深刻的心灵的“默契”。当我们把视野投向新文学运行的历史轨迹中时,20世纪20年代中期的乡土小说和时隔60多年后的寻根小说的作家的“默契”自然地进入我们的眼帘。从现实主义文学精神的飞扬和流动的视角来看,二者不仅是相通的,而且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在有声有色的地域性文化中所表现的自然生态下的生态和心态,以及渗透于其中的文化价值取向与审美追求是相近的。它们的出现不仅不是对现实的疏离,相反却是文学现实主…  相似文献   

18.
中国新文学的历史以“五四”启蒙文学为开端,但其发展的历程并不具有历史必然性;解放区文学不是“五四”启蒙文学的结果,而是另一个时代的新的文学形态。90年代对“五四”的“误读”,既有新文学“正史”情节叙述的“误导”,也有现实社会中理想主义激情的普遍丧失所导致的价值的失落。“五四”新文学的历史价值是人文主义思想的启蒙;“五四”未完成的启蒙将继续进行,这是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必经之道。但是,启蒙的方式很难再是“五四”式的精英对大众的权威言说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中国作家的创作实践体现出一种佛家文化精神.这种佛家文化精神在20世纪中国文学中复兴并成功与"现代意识”融为一体,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这一现象既显示了佛家文化精神的永恒生命力,又使中国的新文学富有了鲜明的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20.
由于道德理性对主体意识的规约与引领,中国作家在20世纪婚恋文学的叙事中基本采取了道德叙事的策略。这种叙事策略制约着婚恋文学的深层叙事结构,使20世纪中国婚恋文学呈现以道德叙事样态。道德理性在20世纪中国文化语境的流变,形成了婚恋文学中个性主义婚恋叙事、革命道德主义婚恋叙事、传统道德理想主义婚恋叙事和审美快感化的后现代道德婚恋叙事四种基本形态。婚恋叙事样态的更迭衍变又形象地展示着道德理性流变的脉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