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迄今为止,我们对赛珍珠非小说作品的研究仍须加强和深入.赛珍珠的中国小说研究是其非小说作品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在<中国早期小说源流>中,赛珍珠从历史入手,追根溯源,客观地研究中国小说的起源和历史发展过程,使自己的研究深入到不同民族的文化精神层面;她采用比较的方法,将研究对象置于世界文学的参照系中,公正地品评其得失;同时,她的研究也体现出一种健康的文化心态和良好的跨文化素质.凡此种种,对于人们从事跨文化研究均有很深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赛珍珠在其创作的儿童小说《于兰:中国的飞行男孩》中,塑造了一个有理想有追求、爱学习、爱劳动的中国男孩于兰的形象,和一个了解中国人、乐于帮助中国人的美国士兵吉米的形象,打破了中美两国人对于彼此的刻板印象。从跨文化交际学视角来看,该书表现了赛珍珠力图消除文化偏见、提倡文化移情、反对文化中心主义和推崇多元文化求同存异的思想,使她无愧于“文化人桥”的赞誉。  相似文献   

3.
赛珍珠被喻为"一座沟通东西方文明的人桥",而她不同时期的中国题材作品也有意识地塑造了众多沟通中西文化的"人桥"形象.她笔下既有矗立于古老时代的桥,也有成长于现代文明时代的人.从某种意义上说,桥即人,人即桥.桥与人的形象相互映衬,有力地突出了她一贯坚持的跨文化沟通的思想.赛珍珠寄望于那些文化先行者,寄望于大众启蒙.她的关于中国现代化发展途径的种种设想既反映了中国社会改革进程的多元性与复杂性,也显示出她认识问题的前瞻性与深刻性.  相似文献   

4.
关注赛珍珠的人大多知道,她是一位勤奋而多产的作家,一生所从事的跨文化创作成果丰硕,包括小说、散文、诗歌、剧本、传记以及翻译等。我将这些作品分为小说创作和非小说写作两大类。赛珍珠的小说,特别是中国题材小说(如已成为经典的《大地》),是极为重要的作品,它们既代表了赛珍珠为沟通中西所做出的历史贡献,“在《大地》上开辟了新的田地,  相似文献   

5.
赛珍珠在1932年2月所作的两场报告中,通过比较中西方小说的异同,试图证明在西方人眼里缺乏形式的中国小说其实具有独特的、和西方小说截然不同的艺术形式,并且试图从中国文化里挖掘这种形式的“渊源”。赛珍珠对中国小说形式的讨论反映出她对中国传统文化“形式”的态度,是她对中国知识分子思想和心态的理解和思考,对20世纪上半叶中国知识界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重新定位、对中国文化何去何从这个严肃的问题进行的思考。尽管赛珍珠的主张并不一定具有典型性,她本人对中国文化的看法也有简单化理想化之嫌,但是今天重读赛珍珠的这两篇讲话无疑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自己的文化。  相似文献   

6.
王敏 《文教资料》2012,(33):146-147,150
赛珍珠是“沟通东西方文明的人桥”,她的作品充分体现中国文化与基督教文化冲突、理解和共融的过程。《大地》三部曲是她的代表作,小说中描述的家庭伦理、国人道德、爱情观以及自由追求等都体现出中国文化与基督教文化之间的交流沟通.反映了赛珍珠本人的文化观。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美国现代女作家赛珍珠的小说《大地》和《群芳庭》以及论文集《论男女》为研究对象,聚集三部作品的共同主题,即女性如何平衡女性自由与家庭义务这一论题,探索赛珍珠的自由女性主义思想以及中国文化对其女性思想的影响。三部作品就书写对象而言形成自我与他者的对位,在文类上形成虚实对照,共同展现了赛珍珠与中国妇女的对话、协商、认同的动态过程。她吸收中国文化的精髓,形成了有别于其她西方女性主义者的自由女性主义思想,并以此反观中国妇女,将理想的女性形象投射到作品中的中国妇女身上。本文借拉康的镜像认同理论阐释赛珍珠在跨文化书写中体现的自我他者化的认同模式。  相似文献   

8.
西方大力传播中国文化而产生深远影响的西方女作家中,首推美国作家赛珍珠。她以安徽宿州的农民生活为素材创作了小说《大地》,并且因为《大地》"对中国农民生活史诗般的描述,真实且取材丰富"和她的个人自传《我的中国世界》而获1938年诺贝尔文学奖。文章旨在从比较文学形象学的角度,从作家的外部研究为切入点,具体分析赛珍珠所描写的中国与现实中的中国是什么关系。是真实的再现呢?还是带有不同程度的美化或丑化?文章从形象学外部研究的角度看待赛珍珠笔下的跨文化交流,旨在深入认识比较文学的方法论,更好地引导跨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9.
赛珍珠作品《同胞》(1949年)中的“桥”与《北京来信》(1957年)等作品中的“信”是赛珍珠着意突出的两个沟通性意象,它们既是对她一贯坚持的“人桥”使命的强调,也蕴涵着某种无奈的焦虑与绝望:除了环境、距离等自然因素之外,还有诸多社会性因素影响着跨文化间的正常沟通,而后者往往决定着“桥”的畅通、“信”的投送。深入分析“桥”与“信”在赛珍珠作品中的意义指涉和叙事功能,可以使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位世界公民所坚持的多元对话、沟通的思想,并借此体会她对中国知识分子命运的深切关注。  相似文献   

10.
美国作家赛珍珠的中国农村题材小说是中国文化的产物.这位美国作家不同于东西方作者的独特写作视角,赋予了她中国农村题材作品特殊的魅力.不仅如此,赛珍珠的中国农村题材作品中表现的一贯主题"恋土",在东西方文化中都能找到相应的神话原型,展示了她中国题材小说世界性的品质.  相似文献   

11.
赛珍珠拥有跨文化身份和多元文化观,与后殖民理论家有着诸多异同。她从积极的意义上言说中国,解构殖民话语霸权对它的歪曲和丑化;在与明恩溥的个案比较中可见,她和殖民主义文化立场有着巨大差别。这一切证明赛珍珠有鲜明的后殖民性,对她的研究可以和后殖民主义建立起联系。  相似文献   

12.
从东西方意识形态差异的角度出发,赛珍珠关于中国题材的文本创作蕴藏着或隐或显的帝国意识和殖民主义的霸权话语,展示了民族主义与殖民主义的冲突及其视域中的宗教意识形态和种族差异问题。张艺谋作为继承其衣钵的优秀学生,其电影创作存在有意识地迎合西方文化霸权的倾向。在东西方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应正确对待东西方文化,公正评价异域文化。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从赛珍珠的真理观入手,阐明了辩证观的在场对赛珍珠研究的重要性,指出了辩证观对于研究方法的综合的要求,并通过对赛氏具体作品批评的探讨,论述了如何以批评的多元和对话来实现赛珍珠研究的综合辩证。  相似文献   

14.
赛珍珠是美国人,却一生在中国生活了将近四十年。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她身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这主要表现在她对中国人的土地情结、家族制度、伦理道德观念及小说写作等方面的推崇。  相似文献   

15.
众所周知,人们对美国的海外传教事业毁誉参半。赛珍珠的一生与美国传教事业的关系错综复杂,她为了挣脱孩提时期宗教信仰的束缚进行了艰难的斗争。赛珍珠的经历代表了很多人对传教活动的醒悟,人们开始质疑“向非基督教文化传播基督教是否有道德可言”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6.
1938年因“对中国农民生活史诗般的描述,这描述是真切而取材丰富的,以及她传记方面的杰作”而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赛珍珠,因她的代表作《大地》而闻名于世。本文概述了我国三十年代,新中国成立后及七八十年代以来对赛珍珠及其作品的研究状况以及我们现应本着“实事求是”,“客观评价”的态度重新看待赛珍珠及其作品。  相似文献   

17.
赛珍珠接受诺贝尔文学奖时所作题为<中国小说>的演讲,只是她介绍中国文学、中国文化许多演讲或发表的许多文章中的一篇.最近发现她1930年发表在<金陵光>上的英文论文"中国早期小说的起源"以及她在北京华文学校作演讲和生活两个月的情况的有关资料.中美三所与赛珍珠有关的大学拟联合出版这些材料.  相似文献   

18.
赛珍珠的大部分作品都是以中国为题材的传奇,其中包涵着浪漫的爱情、传奇的人物、奇异的风俗等等,再加上她善讲故事,能够化常为奇,避常取奇,使得其中国题材小说形成了鲜明的传奇风格。  相似文献   

19.
赛珍珠的《大地》是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它是西方视角与中国精神的奇妙结合,作者采用了适度“神话”的方式来对待中国历史。同时,在小说艺术手法上,赛珍珠采用“奇迹”的写作方式和与生活真实适当疏离的方法营造一种传奇色彩,曲折地反映了作者的审美理想。这种写作态度集中体现在对主人公王龙三次婚姻生活的描写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