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郑敏 《档案时空》2008,(2):17-19
口述档案指过去和现在的国家机构、社会组织以及个人从事政治、军事、经济、科学、技术、文化、宗教等活动直接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由事件当事人或事件亲闻者口头转述的,并经采集者以标准方法采集的各种文字、声像形式的历史记录.它实际上是当时未能记录下来的事件的再现,事后追补的不是活动内容,只是更具有稳定性的载体--录音或文字.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随着口述历史的理念广泛传播和日益深入,口述历史档案也越来越多地得到档案界的普遍认同。但也面临诸多问题:一是定位不清,认识模糊。有的认为,口述历史档案属于体制外档案资源,它不构成国家档案资源的主体,因而它并非档案部门的主业,抓体制外的档案资源,是本末倒置。二是没有标准规范,各自为战。目前全国在面上对口述历史档案  相似文献   

3.
唐蔚 《云南档案》2013,(9):42-44
本文向人们展示了口述史的基本发展历程,浅议口述史与口述档案的关系问题,从而进一步肯定了口述档案对历史的重要作用,认为口述历史档案作为国家档案的一部分或者补充,应该受到加倍重视。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口述档案”一词的来源出发,通过全面分析研究国内外有关“口述档案”一词的定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从口述档案产生的领域、口述档案的形态、口述档案的来源、口述档案的本质四个方面对所下定义进行了解释。同时,对有关口述档案形成过程与合法性的质疑进行了辨析,进一步阐明档案的本质属性应是历史记录性。  相似文献   

5.
徐晓杭 《新闻实践》2012,(11):70-73
“从史海中发现新闻,从实录中见证历史。”近年来,传媒界出现了许多冠以“口述新闻”、“口述历史”、“当事人说”,以及“解密”、“发现”、“档案”之类的广播电视节目和报刊栏目,吸引了相当一部分观众和读者的眼球。学者认为最早的历史记录都是口述历史(如荷马史诗),近年来飞速发展的数字化影音技术更让口述历史研究如虎添翼。口述历史与新闻业关系密切,美国最早的口述历史学者艾伦·内文斯就曾是一名新闻工作者。1948年,艾伦·内文斯于哥伦比亚大学创立第一座口述历史档案馆,这被认为是现代口述新闻与历史研究形成的标志性事件。口述历史,实录新闻。作为时下一个正在热门的新闻现象,它与传统的新闻采编常规相比,具有哪些不同的特点和工作要求?请看专家、学者和新闻同行的说法与做法。  相似文献   

6.
开展口述档案工作需要把握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口述档案”概念始源于1984年国际档案理事会出版的《档案述语词典》,词典中法文辞条出现archives orales(口述档案)概念,西班牙文辞条为archivooral,此概念被解释为“为研究利用而对个人进行有计划采访的结果,通常为录音或录音逐字记录形式”,1998年8月在第十一届国际档案大会上,塞内加尔档案工作者萨利乌姆贝伊正式使用了“口述档案”这一概念,并受到国际档案界的普遍认同,他给口述档案所下的定义是:口述史的查访结果和口头传说的汇集组成了口述档案。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口述档案是为了更有效地保护历史记忆,  相似文献   

7.
口述档案(Oral Archives),是记录人们语言信息的总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纂的《档案术语词典》将其解释为:“为研究利用而对个人进行有计划采访的结果,通常为录音或录音的逐字记录形式。”口述档案既可以包括口述史调查资料、用于科研的方言记录材料,也可以包括著名的讲演、电台广播、目击某一事件的人的陈述。口述历史档案属于口述史资料,是人们对往事的口头回忆而写成或整理成文字的档案资料。  相似文献   

8.
认为档案的基本概念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形成并具有保存价值的真实历史记录。由于种种原因导致相当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的结果没有相应的字记录形成,或即使形成但并不完整,致使人们在考证某些事实或研究某一事件带来困难时,采访知情或当时活动的参加,利用口述资料形成口述档案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9.
凡国家机构、社会组织以及个人从事政治、军事、经济以及科技文化等活动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有事件当事人或事件亲闻者口述的,以标准方法采集的各种文字、声像形式的历史记录统称为口述档案。  相似文献   

10.
“口述档案”作为一个概念的提出,来源于档案机构介入口述史和口头传说资料收集与管理程度加深的结果。口述史和口头传说的调查工作起初只是专业机构和学术机构,特别是史学机构为社会保存和研究某一方面或某一时期的记忆而进行的一项工作。这项工作的结果被称之为“活历史”、“活资料”或“口述证据”、  相似文献   

11.
唐蔚 《湖北档案》2013,(8):22-24
口述档案自20世纪80年代从国际档案界引进到我国以来,争议声一直不断。承认它是档案者有之,质疑者也大有人在。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对口述历史档案这一资源的认识也是如此。有人不认可口述档案的价值,他们判定口述档案只是一种辅助档案利用的重要参考资料,并不具备档案的本质属性。有人从历史、文化等角度来挖掘和肯定口述档案的价值。笔者从叙事、历史、现实、情感等维度来展开讨论,或许为认识口述历史档案价值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2.
口述档案是国家机构、社会组织以及个人从事政治、经济、军事以及科技文化等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由事件当事人或事件亲闻者口述的,以标准方法采集的各种文字、声像形式的历史记录。其形成过程具有独特性,利用价值具有不可替代的珍贵性,对丰富我国档案馆馆藏、填补某些历史空白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王敏  王焱 《湖南档案》2011,(12):13-15
“口述历史”亦称口述史学方法。即以搜集和使用口头史料来研究历史的一种方法,或由此形成的一种历史研究方法学科分支。简而言之,口述历史是以录音访谈、本人回忆等方式收集口传记录以及具有历史意义的个人观点。  相似文献   

14.
王敏  王焱 《档案时空》2011,(12):13-15
“口述历史”亦称口述史学方法。即以搜集和使用口头史料来研究历史的一种方法,或由此形成的一种历史研究方法学科分支。简而言之,口述历史是以录音访谈、本人回忆等方式收集口传记录以及具有历史意义的个人观点。  相似文献   

15.
建立口述档案 传承文明历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历史变迁造成史料散失的教训和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口述史和口头传说的调查与收集工作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展开,由此而形成的口述档案工作引起了国际档案界的普遍重视。第九、第十、第十一届国际档案大会都曾对此进行过讨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纂的《档案术语辞典》将口述档案(Oral Archives)解释为:“为研究利用而对个人进行有计划采访的结果,通常为录音或录音的逐字记录形式”。  相似文献   

16.
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的发展离不开它的记忆功能,使社会记忆功能健全完整,确保历史记录的真实性,维护历史记录的连续性,保持历史记录的生动性,提高历史记录的适用性,是档案工作者崇高而又神圣的历史责任。  相似文献   

17.
黄项飞 《天津档案》2006,(10):17-19
口述档案反映的是大众化和大众记忆内容。其源头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的民间传说或口头传说。它从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一个民族的化传统乃至历史史实。由于它大多出自于下层民众,所以,长期以来很少能引起官方的重视。二战后。西方各国鉴于因战火和历史变迁造成档案件散失的教训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口述档案工作很快被世界诸多国家的政府普遍重视并开展起来。近年来,我国档案界也开始关注这项工作。我们期盼口述档案工作能尽快在我国开展起来,并以此拂去历史身上的尘埃,还原一个更为清晰、真实和大众化的历史。  相似文献   

18.
口述历史、口述档案是近年来在档案学术刊物上使用频率颇高的两个词汇,这标志着档案界对口述历史收集工作的关注,反映出档案馆人从事口述历史的文化自觉。最近,糜栋炜先生在《北京档案》[1],从分析口述历史、口述档案两个概念入手,判断口述历史“已经超越了现阶段我国档案工作的边界。”乍一研读其推理,其超越边界的论断也不无道理,但细细思考一下,便发现糜栋炜先生的推断还是错了。关于口述历史、口述档案的概念以及口述历史、口述档案之间的关系,糜栋炜先生说:“口述历史,是通过走访历史事件当事人,或与当事人一起工作、生活过的人,把他们…  相似文献   

19.
口述档案反映的是大众文化和大众记忆。鉴于历史变迁造成史料散失的教训和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二战后,“口述史”和“口头传说”的调查工作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展开,并得以迅速发展。由此而产生的口述档案作为档案工作的新领域引起了国际档案界的普遍重视。中国,作为拥有数千年文明史和56个民族的泱泱大国,更需要口述档案以“活历史”的形式来保存珍贵的历史遗产和民族回忆,因此,口述档案工作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采取积极措施,推动口述档案工作的建立和开展。  相似文献   

20.
口述档案反映的是大众文化和大众记忆内容,其源头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的民间传说或口头传说,它从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乃至历史史实。由于它大多出自于下层民众,所以,长期以来很少能引起官方的重视。二战后,西方各国鉴于因战火和历史变迁造成档案文件散失的教训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口述档案工作很快被世界诸多国家的政府普遍重视并开展起来。近年来,我国档案界也开始关注这项工作,我们期盼口述档案工作能尽快在我国开展起来,并以此拂去历史身上的尘埃,还原一个更为清晰、真实和大众化的历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