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OBE理念注重教育成果的重要性和教育的实用性,倡导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中心,以教育成果为导向.“液体的压强”教育目标在于学生通过实验得出液体压强的特点并学会应用,与OBE理念相契合.本文通过对OBE理念的概述、分析运用OBE理念的原因,以“液体的压强”为例进行教学设计,为初中物理教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本文针对在全反射的教学中学生提出的两点疑惑:“为什么有全反射,而没有全折射?”和“全反射光路可不可逆?”进行剖析,用光的电磁波理论展现了全反射的物理图景,根据能量守恒定律,该问题得到肯定的回答。  相似文献   

3.
ρgh教学初探     
在现行九年制义务教育教材《物理》中“压强”一章是在学生学习了“测量的初步知识”、“简单的运动”、“声现象”、“热现象”、“光的反射”、“质量和密度”、“力”、“力和运动”知识的基础上编排的。从教材的编排顺序即知识的逻辑性看,前面章节的学习是“压强”一章学习的基础,“压强”一章是前面部分知识的综合。教学大纲规定,液体压强公式P=ρgh必须掌握。通过教学,笔者发现该公式虽然简单,但如不讲清液体深度h这一问题,学生很难掌握好此公式,这样既会影响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积极性,也会给今后学习高中物理的相关知识留下隐患。鉴于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在液体压强深度h这个问题上多下点功夫,虽然讲的过程会超出教学大纲的要求,但在当今素质教育号召下,无疑会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科学的思想方法是有帮助的。  相似文献   

4.
初中物理教材第一册P130对大气压强的产生是这样描述的:“空气,也像液体那样,受到重力的作用,而且能流动,因而空气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大气对浸在其中的物体的压强叫大气压强.”由此段表述,在初中我们不难得出并强调“大气压是因为空气受重力而产生的”的结论.这时有的初中学生已经对大气压强与类似笔管内气体压强的区别和联系有了强烈的知识需求,但由于知识水平的限制,  相似文献   

5.
一、设计初衷《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对液体压强知识提出的教学要求是:"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液体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课程标准强调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学习液体压强的相关知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在实验探究过程中,进行猜想与假设是一个难点,原因之一是学生对于液体的压强缺乏足够的感性  相似文献   

6.
“研究液体的压强”是现行初中物理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知识内容。该节教材是前面压力、压强知识的深化学习和理解,是学习后续知识“大气压强、浮力、阿基米德原理”等知识的桥梁和纽带。而“研究液体的压强”实验的教学,无疑是搞好液体压强知识教学的重要前提。该实验教学的意义不仅仅如此,更重要的是,只要教师教学方法正确、引导得当,他能够教给学生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多种探究能力。  相似文献   

7.
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对一些概念、公式或定律,我们首先应掌握它们的实质,捕捉需要记忆的特点,然后逐步加工整理,使之条理化、系统化.这样,便于在理解中进行记忆,在记忆中进行理解.例如学过液体内部的压强公式p=ρgh之后,我们可以对照固体的压强公式P=7加以‘“’”‘’“’“””’“‘’‘”“””““““”FS””一理解、记忆.在p一了中,固体产生的压强大小决定于受力面积和固体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压力,与团体的重力、体积无直接关系.而液体的压强公式是由p一下推导出来的.假设密度为尸、底面积为S、高为龙的某液…  相似文献   

8.
初二物理P119学生实验:"研究液体的压强",是使学生通过实验后验证得出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为了确保实验成功率高,效果明显,实验前应对液体内部压强实验器进行如下检查、调试:  相似文献   

9.
设计理念: 1.立足于“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本节内容与生活现象密切相关,贴近学生生活。用实验激发学生兴趣,通过探究生活中与大气压强有关的物理现象,感受物理就在身边。再用所学知识来解释身边的现象,服务于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10.
赵吉 《中学物理》2012,(11):53-53
大胆“理想”、创意“抽象”、科学“猜想”、合理“等效”,是发散思维所具有的本质特征,也是创新必备的心理与素质特征,所以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前提.本文试图通过一道竞赛题的例解来阐述等效假设物理过程,从而有效解决物理问题.  相似文献   

11.
物理是一门注重与生活实际联系的自然科学,在“压强”这一章教学中,教师应联系生活,用生活中的常见物品做实验,一方面学生比较熟悉,比起“某物体”“一小球”等抽象的事物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这些物品本来的用途并不是用来进行物理实验的,所以这种做法本身就是一种创新;另一方面通过这些实验让学生明白物理就在身边,物理与生活的联系十分紧密.激发他们运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兴趣与热情,从而引导学生进行积极主动地学习.  相似文献   

12.
初二物理大气的压强一节,通过演示托里拆利实验,说明大气压强跟760 mm高水银柱产生的压强相等,从而得出大气压的值约为1.01×105Pa.该实验的演示方法及原理,有以下几点难以为学生理解. 1.往托里拆利管灌注水银排尽管内空气后,倒插入水银槽中后,管内水银面上方是真空,部分学生不易接受. 2.管内水银柱高度因受当时大气压的影响,高度与760 mm有一定的差别,容易造成学生对实验的准确程度产生怀疑. 3.管外水银面上的大气压支持着管内 760 mm高的水银柱,仅靠讲解、分析,似有让学生硬性接受之嫌疑. …  相似文献   

13.
对物理学科来说,科学探究性学习是实施新课程改革的比较理想的一个载体.通过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或者用能有效地激起问题的事物或现象,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观察、实验、收集资料、查找证据、提出假设、求证假说……通过交流甚至辩论,学生不仅能扩展知识,加深理解,而且提高推理和批判性的思考能力.通过真正的“做”科学,学生既学到知识,又掌握思维方法和正确的态度.所以,初中物理教学中应凸现科学探究的教学方式.倬乡成为新课稃物卵教学的一大軎点.  相似文献   

14.
中师物理中“空气的湿度”一节,内容较少,疑难颇多,学生往往感到抽象、枯燥。那么,怎样在教学中激发兴趣、培养能力呢?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体会,提出几点浅见。一、提出疑难问题,启发学生自己解疑。课文指出:“在一般室温范围内,1立方米空气里含有水汽质量的克数,跟水汽压强的毫米汞柱的数值近似相等”。怎么得出的?我让学生从理论上加以证明。首先,我提示学生可以把水汽近似视为理想气体,让他们自己动手推导出水汽压强p和水汽密度ρ的关系式;p=RTρ/μ。  相似文献   

15.
利用生活中常见的塑料瓶进行实验,通过塑料瓶 中小球“下沉”、空瓶“喝水”等奇妙现象,激发学生对大气压强 相关知识的学习兴趣,真正让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 向生活。  相似文献   

16.
林军  刘天方 《中学物理》2023,(10):38-41
本文以“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教学为例,通过引导学生动手制作鸟的翅膀模型、纸船和机翼模型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同时设置问题“如何使鸟的翅膀模型‘起飞’?”引导学生实验探究,通过对比分析实验现象和实验数据来认识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接着引导学生从理论上分析飞机升力产生的原因,并应用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着力发展学生物理学科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凸显初中物理课程的育人功能.  相似文献   

17.
一、决定物理学习成败的王牌——密度密度是八年级物理新人教版第六章第二节的内容.是一节非常重要的内容,夸张点讲,它的“成败”会直接影响八年级下学期的浮力和压强等知识的“成败”.因此它是学好浮力、压强等知识的王牌.(教师教学用书)中写到“本章继机械运动、声现象、物态变化、光现象之后,介绍质量与密度,为八年级下册的力学部分打基础”“密度是学习质量之后引入的一个新物理量,它在全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并为以后学习压强和浮力等知识作铺垫”.由此可见密度内容在章节中的作用有多大!在力学知识中的影响有多深!  相似文献   

18.
“液体的压强”是初中物理“压强”一章的重点,也是教学难点。下面谈谈本节课教学中的指导思想和一些做法。本节课教学的主要目的是:1.使学生明确静止液体对容器的底、侧壁、内部都有压强作用,弄清静止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2.通过引导学生对实验观象的观察分析及对实验结果的比较、归纳,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索物理知识的能力。一、从复习帕斯卡定律的适用条件引入课题  相似文献   

19.
极端假设法是在解决物理问题过程中使用的一种方法.由于物理现象涉及因素较多,过程变化复杂,当学生遇到物理问题时往往难以发现其变化规律,难以作出正确的判断,使用极端假设法可以突破教学难点,达到培养学生思维的目的.极端假设法的应用,首先是在物理现象出现的条件或程度,物理过程发展的终结,物理系统的结构等存在着“极端”,即物理问题存在着边界、极值,或者具有临界值.当物理问题XUEHAIZHIJIN存在“极端”时,还要存在有极端的假设.解决问题时,将问题推到极端状态或极端条件下分析,问题有时会变得明朗而简单.为使…  相似文献   

20.
2008高考北京卷第20题,是一个动力学中的动斜面问题,需要利用“极端假设法”和“特值法”判断物理解析式的正确性.数学是物理的好帮手,解答物理问题,离不开数学知识的支持;也要注意有的问题,从数学的角度看是可能的,但从物理的角度看,却是不合理的.因此分析物理问题,不可陷入纯数学的观点.该题本身也给学有余力的学生留下继续探究的空间,立意新颖,构思巧妙,是一道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好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