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日本著名小提琴教育家玲木镇一在与孩子的接触中发现,父母教育孩子说话走路的那个阶段孩子进步最快。因为父母总是用最欣赏最得意的目光关注孩子从零开始的每一点滴进步,即使孩子学说话,说得再差,再迟,父母从不会抱怨,只会不断鼓励、赞赏;孩子学走路,摔跤再多,父母从不会嘲笑他,只会再坚持不懈地帮助他。结果,每一个正常的孩子都学会了说话、走路。这个事例告诉我们,成功的教育是从赏识开始的。把赏识教育运用到班级管理中,也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有这样一个极具启示的事例:日本著名儿童小提琴教育家玲木镇一在与孩子们的接触中发现,每一对父母教育孩子说话走路的那个阶段,孩子进步最快,因为父母总是用最欣赏最得意的目光关注着孩子从零开始的每一点进步,即使孩子学说话,说得再差,再迟,父母从不会抱怨,只会不断鼓励、赞赏。孩子学走路,摔跤再多,父母从不会嘲笑他。结果每一个正常的孩子都学会了说话走路。这则故事说明了一个道理:赏识教育是一种成功的教育。  相似文献   

3.
有这样一个极具启示的事例:日本著名儿童小提琴教育家玲木镇一在与孩子们的接触中发现,每一对父母教育孩子说话走路的那个阶段,孩子进步最快,因为父母总是用最欣赏最得意的目光关注着孩子从零开始的每一点进步,即使孩子学说话,说得再差,再迟,父母从不会抱怨,只会不断鼓励、赞赏.  相似文献   

4.
现在我们知道的"赏识教育"作为一个完整的教育理念是在周弘的《赏识你的孩子——一个父亲对素质教育的感悟》一书中首次提出的。周弘认为,所谓"赏识教育",无非是要看得起自己的孩子,从生命的角度来看待孩子,激发孩子对生命的热爱和人生价值的不懈追求。其实准确地说,赏识教育,即"赏识——成功教育",它就是教孩子说话走路的教育,孩子学说话,说得再差,再迟,我们会说"贵人迟语",父母从不会抱怨,只会不断鼓励赞赏;孩子学走路摔跤再多,父母从不会嘲笑他,只会坚持不懈地帮助他,结果每个正常的孩子都学会了说话走路。"赏识——成功教育"就是父母本能地使用过,又无意中忘却的方法,赏识的实质是承认差异,尊重差异。成功的实质是不怕失败,孩子第一千次摔倒了,做父母的要坚信他能一千零一次地站起来。  相似文献   

5.
卓慧珺 《甘肃教育》2014,(17):97-97
正生活中我们不难看出,小时候,孩子的眼睛总是亮晶晶的,可上学后,就慢慢变得暗淡无光,把人世间最大的欢乐求知异化成了人世间最大的痛苦。而在每一对父母教育孩子说话、学走路的那个阶段,孩子进步最快,父母的心态最好,家中总是充满了欢乐,因为父母总是用最得意的目光关注着孩子从零开始的每一步。由此可见,赏识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具有多大的作用。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充分认识到赏识教育的重要性,都应掌握更多的赏识教育的  相似文献   

6.
都说母爱无私,母爱伟大。是啊,电影《漂亮妈妈》中,孩子郑大是个弱智,妈妈却仍然认为自己的孩子不错,孩子每一点微小的进步都让妈妈惊喜,记住一个很简单的数呀,会说句简单的话呀。妈妈还想让孩子长大后上大学……如果,我们对待学生就象妈妈对待孩子,那么,他们会乐于听从我们的教诲。让我们听听母亲的话!“他才多大呀!”这是母亲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当小宝宝刚学会走路又不愿意走时,妈妈这样说;当小宝宝把妈妈教了很多遍的事做错时,妈妈这样说;当小宝宝调皮淘气时,妈妈这样说……妈妈们这样说着,又想出各种有趣的办法哄着孩子们走路、说话、…  相似文献   

7.
一、从细节做起,时时做"楷模"大人的一个眼神、一种表情都时刻在影响着自己的孩子,加之小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所以,很多孩子不仅长得像父母,就连说话的腔调和走路的架势都极像父母。长相咱暂且不说,说话的腔调和走路的架势这些大都是先模仿,  相似文献   

8.
卢娣 《早期教育》2001,(22):39-39
树立榜样,让孩子学说。家长说话应做到发音正确.表达清楚、通畅、连贯、完整,切忌说“娃娃话”。可以通过听录音、看电视.要孩子多接触规范语言,学会说话(2)积极引导,让孩子会说。如果孩子喜欢用简单的词语和手势表达自己的意思.家长可以装作不懂.积极引导孩子多说话。如果碰上孩子表达有困难.家长可以自己先说,再让孩子重复儿遍。(3)激发兴趣.让孩子想说,家长可以向孩子提供较为喜欢的东西,比如玩具、动物等.并围绕它们与孩子进行交谈。  相似文献   

9.
1.家长要给孩子说话的时间,学会倾听。作为父母,应该学会理解和体谅孩子,尊重他们,给他们诉说内心想法的时间。而现实生活中,孩子兴冲冲地想跟父母说什么,父母却总是忙着自己的事情;或者听到孩子说自己的困惑,父母总是回避;或者孩子倾诉着自己的委屈,父母总是不理解……  相似文献   

10.
最好的礼物     
每一位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愿意为孩子付出一切、包揽一切。可孩子是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人,他用自己的童心去观察、理解和探索世界,他从小就有摆脱对父母的依赖、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事的冲动。初生儿要挣脱父母对其手脚的束缚,为的是自由伸展;婴儿要挣脱父母的搀扶,为的是想自己学会走路;幼儿要挣脱父母的管教,希望的是能够做自己想做的事。可以说,孩子从一出世起,就在  相似文献   

11.
帆帆两岁了。从一个弱小无助、不会说话、不会走路,也不会自己吃饭的孩子,长成一个会走路、会喃喃说话、有自己想法和个性的小小男子汉了。人大了,可是爸爸妈妈的烦恼也来了。叫帆帆做什么,他老  相似文献   

12.
几乎所有的父母都有这样的体验:小时候孩子总是特别乖,父母说什么都听,可到了4岁左右,孩子开始不那么听话了,开始会说“不”了,这让父母很苦恼,于是,“你以前很乖,现在越大越不听话了”就成了很多父母的口头禅。其实,4岁左右的孩子出现不顺从家长的现象是很正常的,因为3-5岁是孩子自我意识的形成阶段,他们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这是一种成长,一种进步。父母应该就事论事,理解并引导孩子,不能简单而不加考虑地说:“你以前很乖,现在越大越不听话了。”经常听到父母的这种评价,孩子会不知所措、莫名其妙,还会产生自卑感,感觉自己很无助并开始否定…  相似文献   

13.
很多父母常常抱怨,自己把孩子当宝贝,凡事都为他着想,可孩子就是不领情,怎么说他都不听话。这时候父母要问问自己:“我是怎么和孩子说的?”心理学家认为,父母和孩子说话时所使用的语言,包括语气和语调,都会对孩子的行为产生影响。那么,父母应该怎样和孩子说话呢? 一、别把孩子当大人有些家长总是希望孩子像  相似文献   

14.
刘玉琴 《中国教师》2009,(Z1):325-326
<正>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提倡以人文本,注重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的今天,对学生的赏识教育方式已广泛被教师所运用。尤其是班主任老师,我们担负着整个班级的教育任务,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还要关心他们的身心健康。想想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孩子学说话走路的那个阶段进步最快。孩子学走路,哪怕再笨拙,父母  相似文献   

15.
请父母们回想一下,教孩子走路时,通常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一般父母们都是说:孩子,到妈妈这儿来,加油,好样的,再走一步,即使摔  相似文献   

16.
父母怎样对孩子说话是一门艺术。大人怎样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都直接影响着孩子对自己、他人和世界的感受。有时候,父母以为孩子小、不懂事,就忽视自己说话的方式。殊不知,一句不经意的玩笑话、气头上的话,都可能会在孩子的心灵上留下一个永久的伤疤,从而影响其人格的发展。那么,父母应该掌握哪些对孩子说话的艺术呢?哪些话不该随便说出口呢?  相似文献   

17.
个性与理想把孩子培养成一个能自己思考、自己行动的人父母把孩子要跨越的路上的障碍物先全部清除掉——“过于保护”、孩子每走一步都要指示一下——“过于干涉”的结果是:孩子到任何时候也不会一个人走路。父母这样做也剥夺了孩子接受挑战、从失败中学习以及获得各种体验的机会。父母们容易拿自己的孩子跟别人家的  相似文献   

18.
《宁夏教育》2009,(7):156-156
1.营造表达氛围。在家里,家长首先要营造让孩子“率直坦言,勇于表达自己”的环境,给孩子无畏无惧、畅所欲言的勇气。这样,父母不但能了解孩子内心的想法,也能增加孩子的勇气与说话能力;其次是从孩子的话中做出判断,给予正确的指导;不要打断孩子的说话,更不要在孩子表达时斥责孩子,而要鼓励孩子把自己的想法大胆地说出来。  相似文献   

19.
正时常听到一些父母抱怨现在的孩子犟,问他们什么也不肯说,更别奢望他们会对自己倾诉了。我认为,家长首先应问自己是否有足够的耐心听孩子说话?家长总以自己很忙为借口,但是真的忙到没有时间听孩子说话了吗?如果孩子在父母面前尝试敞开心扉,却常常倾诉"无门",他们就会关闭心门,不再与父母交流。这也进一步影响了家长对孩子的引导和教育。所以,倾听是迈向"教子有方"第一步。有一本孩子们都很喜欢的书,名字是《窗边的小豆豆》。  相似文献   

20.
1.改变形象法 心理自卑的孩 子,通常具有说话吞吞吐吐、走路 畏缩等特点。从说话的音量、走路 的姿势入手,便可改变他们的心 态。昂首阔步的举止以及整洁大方 的打扮也能提高自己的信心。对有 自卑心理的孩子应特别注意教育他 们改变自己的形象:穿着整洁大方 的服装,讲话爽快,走路昂首阔步 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