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卢文兴 《青年记者》2010,(12):62-64
对台广播是特定历史时期对特殊地域和对象进行的特殊传播。对台广播不属于跨国传播,也不同于对内传播,是一国之内两个政治制度不同区域的传播。对台广播的这种特殊性,决定了其在传播贴近性上既有特殊的要求,又面临着特殊的困扰。不过,随着海峡两岸各项交流的不断深入,对台广播为了追求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2.
对台广播是特定历史时期对特殊地域和对象进行的特殊传播.对台广播不属于跨国传播,也不同于对内传播,是一国之内两个政治制度不同区域的传播.  相似文献   

3.
新媒体的快速普及与发展给以中短波信号发射为主的对台广播信息传播带来巨大的挑战,同时也提供极为难得的发展机遇。面对当前广播媒体数字化、网络化应用技术的变革,对台广播在技术更新、内容采集、新闻观念等方面也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一方面对台广播应坚持并发展自身优势,依靠娱乐、新闻、渠道三大核心竞争力,实现良好的传播效果;另一方面,对台广播要积极采纳新媒体技术,依靠网络,拥抱数字化广播系统,打破"硬件"技术的限制,为台湾民众提供更加多样化的信息内容和广播收听方式。  相似文献   

4.
郑钦 《中国广播》2007,(9):11-14
对台湾广播是人民广播事业中一个特殊的对象性广播,它既担负着宣传党和政府对台政策的重要使命,又是沟通两年同胞亲情,传承中华文明的纽带和桥梁。在这个看不见的空中舞台上,几代广播人一直在积极地探索初中。2003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觉成了首次对台广播效果大型入岛调查,对台湾本土听众的结构、需求和接受心理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从而使对台广播节目有了更准确清晰的定位,并推动了对台广播理论发生深刻变化。近年来,祖国大陆对台广播的思维正在由宣传型向传播型转变,遵守传播规律,重视台湾同胞对母体文化的身份认同,尊重台湾同胞的诉求需要和接受习惯.以各种传播方式逐渐提高对台广播的实效,已经成为各地涉台广播机构的共识。本期“特别策划”推出这组来自各地涉台广播机构相关人员的文章,是对台广播理论和实践的一次公开梳理和展示,对其他传播对象的研究也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新闻评论在对台湾广播当中一直占有重要位置,它伴随着对台广播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历程,在传播党的对台方针政策,辨析两岸风云中发挥过重要作用。随着海峡两岸情势的变化和新闻评论自身的发展与探索,对台广播评论也应顺应时势,深化改革,尤其应凸显民生视角,关注民生,贴近民意,体现对台广播的民本取向,拉近与台湾受众的距离,使对台广播的传播更有效、更深入人心。  相似文献   

6.
范翠萍 《今传媒》2011,(5):123-125
数字化技术的广泛运用给传统媒体带来巨大挑战,对台广播也进入到这股洪流当中,面临着全新的传播与生态环境。面对岛内受众这个特殊的群体,未来对台广播该如何适应新媒体的"井喷",最终趟出一条全新的发展道路?笔者认为,在追求祖国统一的终极目标下,对台广播应进一步细分岛内目标受众,创新传播策略,建立数字新平台,从而有效提升媒体"软实力",以期获取最大化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7.
黄守明 《东南传播》2015,(12):28-30
青年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过程中,扮演中重要的角色,青年也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未来和希望。对台传播作为两岸在特殊历史形势下存在的一种特殊传播,受两岸双方意识形态、价值观念、需求导向等差异的影响,传播效果一直不尽如意。而台湾现阶段20岁到40岁的青年人将成为未来各阶层中坚力量,对台传播如何争取这一广大受众群体,提升传播有效性,从而完成对台广播服务祖国统一的使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现阶段台湾青年心理特征、社会价值分析入手,进而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并结合作者所在的广播电台及对台广播采访的实例,提出实现对台青年传播有效性的四个重要手段,形成理论成果。  相似文献   

8.
新世纪头十年,两岸关系出现了新的发展变化,具有六十多年历史的对台广播也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本文立足于对台广播外部环境的变化,从传播理念、策略、手段、渠道、软硬件设施等方面,全面而系统地总结了对台广播的五大变革趋向,即“从隔海喊话到两岸联播”、“从”“大喇“到‘大传播’”、“从‘盯上层’到‘向下沉”、“从片面灌输到双向交流”、“从单一广播到媒介融合”等,阐述了十年来对台广播的发展变化和未来的变革趋势。  相似文献   

9.
新媒体的诞生和普及给传统的传播理念造成了极大的颠覆。新媒体技术在很大程度上拓宽了信息的传播和获取途径,也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变得更加简单和便捷。在全新的媒体传播趋势下,必须要加强对新媒体的研究和应用,发挥新媒体的作用和价值,提升对台广播效果。文章就新媒体在对台广播中的应用及实践展开了分析和探讨,提出新媒体发展形势下对台广播的策略,并就新媒体与对台广播的协同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以期增强对台广播的实际效果,并对相关方面的研究起到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0.
新常态下对台广播正蕴育着新的变革,与之相伴而生的传播理念、传播方式也将成了重新审视的热点,本文以对台传播实践为例,对对台广播传播目标、重点和传播渠道进行重新梳理,进一步探讨因应新形势下两岸关系发展变化,如何进一步做好对台传播工作。  相似文献   

11.
对台广播是有着特殊目标受众的新闻传播,如何更好地贴近海峡对岸的听众,达到最好的传播效果,一直都是对台广播工作者思考的首要问题。本文对对台广播如何更好地贴近台湾听众,从而实现传播价值最大化的问题作了研究。  相似文献   

12.
穆亮龙 《中国广播》2011,(11):64-66
新媒体所带来的不仅是技术的革新,更是传播理念的变革。对于针对特殊受众群体的对台广播而言,新媒体的理念具有特别的借鉴意义。本文重点分析了对台广播面临的新形势、新媒体理念对于对台广播的借鉴意义及其运用尝试和思考。  相似文献   

13.
<正>对台广播一直都是传播大陆信息、客观解读以及宣传中央对台政策的重要途径。对台广播的公正性以及客观性一直都备受台湾民众的关注和重视。海峡之声广播电台是专门从事对台广播宣传的综合性电台,创建于1958年8月24日,建台50多年来,得到了党中央和各级领导的关心。1980年代以来,海峡之声广播电台适应广播发展形势和两岸关系的变化,不断创新发展。近年来,海峡人与时俱进,海峡之声广播电台改革的力度不断加  相似文献   

14.
应急广播的传播模式具有不同于其他广播类别的特性,体现在议程设置上的以人为本;传播者努力达成与受传者的高度视域融合以实现应急信息传播的有效性;因为对应急信息的特别关注和特殊需要,受众形成对应急广播信息的N次传播及与应急广播的主动反馈模式。  相似文献   

15.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曾经辉煌一时的大陆对台湾广播如今面临着传播客体、媒介手段、传播主体等亟需突破的瓶颈。客体之变使加强对台传播尤显重要和紧迫;手段之困稀释了对台广播的有效到达;主体之失则直接影响到对台广播的原始生产。面对瓶颈,要依靠对历史、理论与实务的研究,为对台广播提供经验、战略与策略支撑;再造信道,提升对台传播的有效到达率;创新机制,在初始的生产环节积聚优势,方能重塑对台广播的影响力和传播力。  相似文献   

16.
在媒体融合背景下,广播媒体需要通过积极探索转型发展路径、推动自身信息传播形态多元化发展,来适应新的信息传播环境、应对新型媒体带来的挑战,只有如此,广播媒体才能够在媒体融合背景下实现突破、持续发展。本文以媒体融合背景下广播媒体传播方式的变革为出发点,对媒体融合背景下广播媒体转型建构策略进行了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17.
推动和实践文化发展战略是新形势下提高对台沟通交流水平、做好对台传播工作的迫切需要。新形势下利用两岸深厚的五缘关系,作为实践的社会资本,发展大陆对台广播事业,主动扩大对台合作,扩大对台传播效果,提高节目收听率,对大陆广播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8.
手机短信开创广播互动传播新时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快捷传播和互动传播是广播的两大特征。随着现代传播学的发展,广播的这两个特性越来越被发挥得淋漓尽致。尤其是广播的双向互动传播在现代信息社会通信科技发展的推动下,为适应听众需求而几经演变,并促使广播从一度沉寂走向现在的辉煌。互动广播与广播的发展在广播发展的初期,广播的双向互动传播是延时双向互动  相似文献   

19.
杨丽雅 《传媒》2016,(24):34-36
广播媒体凭借其传播速度快、受众参与广、声音感染力强等优势,一直在公众生活与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基于5W模式,从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受众、传播效果等五个层面,系统地探讨现阶段复杂媒介环境下地方广播在媒体信息传播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提升地方广播媒体信息传播力的有效路径,对地方广播的发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20.
新媒体传播的影响,岛内民众对两岸未来发展态度的变化使得对台广播需要借助当前形势实现突围。但是由于多元化媒体的发展和新媒体的广泛传播,对台广播原始生产能力受到冲击,可利用的传播空间也不断被挤压。因此,需要通过即时的传播平台,借助互动沟通信道的建立,利用受众资源获取节目灵感,并从新媒体发展要求出发,遵循"内容为王"的规律,进而扩大对台广播传递空间,提升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