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福建是我国荔枝的主要产地之一,自宋代以来,在荔枝的栽培、加工、贸易和研究等方面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与此相应,福建的荔枝"谱录"在宋代之后的数百年间形成系列著述,其中尤以北宋蔡襄的《荔枝谱》和明代徐的《荔枝谱》最为世人称道。本文力图从蔡襄《荔枝谱》与徐《荔枝谱》的文本出发,考索蔡襄《荔枝谱》对我国荔枝研究的的贡献,以及徐《荔枝谱》对蔡襄《荔枝谱》的继承和发展,进而探讨蔡、徐"二谱"撰写的原因及其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2.
《南州六月荔枝丹》是一篇图文并茂的科学小品。不但使读者了解到有关荔枝的知识,而且领受到文学的美感作用。该文思路由实到虚,重点突出,主次分明。在重点介绍荔枝生态时,引白居易《荔枝图序》中的一句话作为说明的纲,由表及里,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但白璧玉有微瑕,思路仍有值得斟酌之处:对荔枝壳的形态说明不应安排在第二自然段。理由有二: 一、文章起始:“幼年时只知道荔枝干的壳和肉是棕褐色的。上了小学,老师讲  相似文献   

3.
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是创新,是把过去那种循环往复的过程转变为探索创新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要激发兴趣、培养情感、引导学习,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一、激发兴趣,培养情感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教学《南州六月荔枝丹》中,我与学生畅谈荔枝的生态、品种、荔枝的独特风味以及吃荔枝的滋味与乐趣,并引用有关荔枝的诗文,故事、传说,以激发同学们对课文的兴趣,体会苏东坡“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的感受,同学们对这种教学方法非常感兴趣。在教学《张衡传》时,我和学生共同研究地动…  相似文献   

4.
引用是常见的一种修辞手法。《南州六月荔枝丹》这篇科学小品在运用这一手法上颇具特色。科学小品可以说是科学与文学相结合的一种文体,常常要通过文艺笔法解说事物,阐明事理。按照这一特点,本文引用了大量古今记载荔枝的资料和描述荔枝的诗文,准确而生动地介绍了荔枝的果实以及有关栽培方法的知识,使读者在获取科学知识的同时,得到美的享受。现分条列举如下。一、以引诗作为标题,概括要意。文章的题目《南州六月荔枝丹》引自明人陈辉的诗句。荔枝是我国南方闽粤等地的特产,果实成熟以七月(农历六月)为盛期,鲜荔壳面多呈深红色。作者借诗为题,既标明了本文说明的对象(荔枝),也点出了果实的成熟期(六月)、产地(南  相似文献   

5.
《南州六月荔枝丹》一文在介绍荔枝知识时,最突出的说明方法是引用说明,而且引用的使用十分巧妙。 《南州六月荔枝丹》中引文的内容遍及文章的标题、开头、正文和结尾。例如标题就引用了明朝陈辉《荔枝》诗中的句子“南州六月荔枝丹”。这一标题中的“南州”的“六月”系指农历而言,是现存阳历七月,“丹”指荔枝的颜色。引用这一诗句作为标题,既别致,鲜明醒目,又标明了本文的说明对象,说明对象的成熟期、产地和颜色,生动形象,引人入胜。  相似文献   

6.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荔枝图序》和当代作家贾祖璋的《南州六月荔枝丹》虽然都是介绍荔枝这种名贵水果的说明文,但写作目的、表现手法和语言风格却迥然有别。应该说,古今两位作者对荔枝的赞赏、喜爱之情是相通的,但毕竟二人所处的时代不同,写作目的不同,因而文章所表达  相似文献   

7.
在写作活动中,同一素材,常常可以写成不同的文体。例如,同是荔枝,既可以写诗歌:“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也可以写成说明文《南州六月荔枝丹》;既可以写成散文《荔枝蜜》,也可以写成议论文《荔枝精神赞》。然而,也常常有这种情况,生活中有了一点小感触,可以写成一首很好的短诗,而硬要把它扩写成一篇散文,就显得空洞无物了。由此可见,作为素  相似文献   

8.
《荔枝》是当代作家肖复兴的作品。教学时可采取自主探究式,让学生走进教材去领悟《荔枝》所饱含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9.
吃荔枝,有个讲究.荔枝的中间有一条缝,只要沿着那个方向轻轻一咬,壳就会自动裂开了.《南州六月荔枝丹》是一篇文质兼美的科普作品,说明形象,文字生动,意境优美,恰如一枚荔枝清香润泽.品尝这样一枚融科学性、思想性与文艺性于一体的荔枝,教师也得在教学的口子上有所讲究. 丁日宏老师把口开在题目上,从题目入手分析文题之妙,轻盈又不失厚重.标题解析,这是多数课堂不会疏漏的.《南州六月荔枝丹》引用明人的诗句,突出了荔枝生态的产地、成熟期、颜色等主要特点,充满诗情画意,也与全篇广泛引证的风格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10.
在理清文章思路、筛选信息、概括要点等教学环节后,我把接下来的教学重点放在把握作者与编者的意图上. 师:本文是一篇科学小品,试与《辞海》"荔枝"条目进行比较,体会这篇说明文的写作意图与语言特点. 生:首先,本文的题目与"说‘荔枝'"相比要好得多. 师:好在哪里,能具体说一下吗? 生:他引用郭明璋《荔枝》的"南州六月荔枝丹"诗句为题,很有诗意.还有,这句诗句虽只有七个字,但包含了荔枝的生长地域、成熟的时间以及颜色等信息,言简意赅、生动形象.而"说‘荔枝'"仅是简单地交代了说明对象.  相似文献   

11.
杨妃在华清宫食鲜荔枝乃误传,从荔枝所产的地理位置和运送工具、保鲜技术方面考察其所食的荔枝实为荔枝蜜饯或荔枝干。再从历史角度考察玄宗和杨妃游幸温泉均是冬天或孟春,不可能食到鲜荔枝。其所以误传.乃为杜牧《过华清宫绝句》影响所致。  相似文献   

12.
贾祖璋的科学小品《南州六月荔枝丹》,引经据典,形象、准确而全面地介绍了荔枝,被选入高中课文。文章第一自然段引用了自居易的《荔枝图序》语句:“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自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第二自然段却这样评说:白居易用比喻的笔法来描写荔枝的形态,的确也还有不足之处。缯是丝织物,丝织物滑润,荔枝壳却是粗糙的。用果树学的术语来说,荔枝壳表面有细小的块状裂片,好  相似文献   

13.
杨妃在华清宫食鲜荔枝乃误传,从荔枝所产的地理位置和运送工具、保鲜技术方面考察其所食的荔枝实为荔枝蜜饯或荔枝干。再从历史角度考察玄宗和杨妃游幸温泉均是冬天或孟春,不可能食到鲜荔枝。其所以误传,乃为杜牧《过华清宫绝句》影响所致。  相似文献   

14.
贾祖璋在《南州六月荔枝丹》中为了说明荔枝不易贮存的特点时,引用了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在讲授这一课时,笔者产生了一个疑问,杨贵妃能不能吃上新鲜荔枝呢?  相似文献   

15.
《南州六月荔枝丹》是篇科学小品,属于说明文。该文以丰富的知识,饶有兴味地介绍了有关荔技的科学知识,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本文通篇引用诗文、故事、史料共二十余条,仅诗文就十余条。由于引用的角度和方法多种多样,因而它所起的作用也就各不相同。具体用法可归纳如下:1引用古诗文举例考证科学说明文强调“科学性”,要合乎事实,经得起推敲。(南州六月荔枝丹)大量引用诗文来说明荔枝的有关知识,除了增强文章的文艺性外,还在于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如第8段在说明荔枝不耐贮藏时,引用白居易“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  相似文献   

16.
《新作文》2007,(4)
已经教了六年小学毕业班了,小学六年级的语文课文,我几乎篇篇熟记于心,但每次读《荔枝》一文,我还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依旧每次都被感动得流下眼泪。《荔枝》一文的作者是肖复兴。在这篇文章里,他以荔枝为线索,用朴实的语言,向我们描述了人世间最伟大的爱——母爱!"母亲很喜欢吃荔枝,但她舍不得吃,每次都把大个的荔枝给我吃。"后来有了小孙子,"母亲便把原来给  相似文献   

17.
高中《语文》第二册《南州六月荔枝丹》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荔枝壳却是粗糙的。用果树学的术语来说,荔枝壳表面有细小的块状裂片,好像龟甲,特称龟裂片。”作者认为.荔枝壳表面的块状裂片因为像龟甲所以叫作龟(州)裂片。实际上,这是因误读造成的误解。  相似文献   

18.
在所有关于陈三五娘的文学作品如歌谣、说唱、戏曲、小说、传说等诸种体裁中,今天能够看到的最古老的版本却属戏曲类型,有刊刻于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的《荔镜记》和刊刻于万历九年(1581年)的《荔枝记》。但是,嘉靖本和万历本都不是原创本。从万历本所透露出来的信息表明,存在着一个编成于成化十二年至嘉靖三年(1476-1524年)间的《荔枝记》,这个本子就是为编万历本时所依据的前本。在没有新材料出现之前,要断定传奇小说与戏文产生孰前孰后,为时尚早。最早的《荔枝记》戏文,应当有“六姐(娘)”这一人物及有关情节,明代中叶时删去此部分,单留下五娘与陈三、林大鼻感情纠葛一线。然而,嘉靖、万历两本都留下了删改未尽的痕迹,可从后世流传下来的唱本及传说中得到印证。  相似文献   

19.
吃着同学给的荔枝,我不由想起爸爸讲述的关于荔枝的往事…… 上世纪80年代,爸爸由于对教学工作的无比热爱,他刻苦钻研、认真备课,把《南州六月荔枝丹》一课讲得生动活泼、形象诱人,使从未见过荔枝的北方学生,个个口生津液、心驰神往. 说来也巧,一周后爸爸家访时,居然看到、尝到了荔枝.  相似文献   

20.
《南州六月荔枝丹》(统编教材高中第一册)引用了白居易的《荔枝图序》,说到荔枝“壳如红缯,膜如紫绡”。作者认为白居易的说法有误,他评述道:“所谓‘膜如紫绡’,是指壳内紧贴壳的内壁的白色薄膜。说它‘如紫绡’,是把壳内壁的花纹误作膜的花纹了。”其实白居易并没有错。他虽生于中原,但少时避战乱而流离越中,中年之后又曾长期理政于江南,荔枝是吃过不少的,怎么会连荔枝的壳和膜都分不清呢?诚然荔枝的膜在一定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