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是朝气蓬勃的象征。孩子的声音是纯净无暇的:孩子的内心是无忧无虑的:孩子的笑容是最灿烂的……他们是一群爱幻想的小天使,  相似文献   

2.
<正>"发言声音响亮,落落大方"——听上去好像是很简单的一个要求,但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训练起来却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有的孩子性格内向,课堂上无论教师怎么鼓励,他们的声音总是弱弱的,更糟糕的是会有孩子因为老师让他重复发言而变得声音更小、更加不自信。带一年级孩子一个学期之后,我发现这些孩子大都是在需要单独发言时才会如此,私底下小朋友一起玩或者小组集体展示的时候声音也并不小,基本能做到自然、大方。于是,我想:如何为这些孩子提供一个平台,让他们既不觉得是被刻意安排,又可以自信地在全体同学面前进行展示呢?  相似文献   

3.
我是农民的女儿,记得小时候,我耳旁最多的声音是父母亲的责备声。记忆中父母从没夸过他们的五个孩子,或许这缘于父母教育思想的落后吧,他们不会用赏识的态度对待孩子。我很理解他们,更同情他们。但我却深深地体  相似文献   

4.
低年级的学生,对于唱歌,就是用他们最原始最自然的声音来表现歌曲的旋律。嗓音是赋予每个人的功能,是生来就有的,但他们的声音是未经过"雕琢"的,是任何人都无法模仿的。而且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声音和对音乐歌曲的理解能力,虽然改变不了他们最原始的嗓音条件,但是唱的动听的能力却主要是训练的结果。被称为孩子们声音"雕琢师"的我们,对低年级孩子声音训练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针对低年级学生每个人的声音特点,单纯以成人的发声方法来训练和简单的语言引导是远远不够的,对于童声的训练如何科学有效地进行,我从自己上课摸索实践和课后反思研究中,感悟到许多深刻的体会。  相似文献   

5.
周永红 《教育文汇》2011,(10):45-46
“每一个幼教工作者都是爱孩子的,只是各自爱的方式不同,而我爱孩子的源泉,就是听他们嬉闹稚气的声音,看他们喜怒无邪的脸蛋,抱他们日渐强健的身体,闻他们散发的阵阵奶香……我知道,我不能离开这些。渐渐地,在我的世界里‘天大地大,孩子最大’。我在孩子的天空里努力地飞舞,努力成为孩子天空里的云……”。  相似文献   

6.
《辽宁教育》2008,(12):62-62
这个计划要一点提前量,但它确实是你学校毕业生的一份好的礼物。在年底时,给家长一个记录(录音带或者CD).这当中是他们的孩子的一些声音:在幼儿园,孩子们也许是在背ABC;在一年级时,他们的声音是一些读书声:在二年级时,也许是背一些诗的声音;在三年级时。又是一些孩子们学习的声音。让孩子们的声音作为毕业礼物是多么美妙啊!  相似文献   

7.
多元智能理论的提出者加德纳指出:音乐智能是人类个体可能具有的所有的天赋中最早出现的。孩子具有一种先天的节奏感,当他们还是胎儿时,就可以感受妈妈有节奏的心跳。出生以后,他们对声音更加敏感。那些来自外界的各种声音刺激开始激发孩子听力的发展。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们开始对音乐有了积极的反应。行动起来吧!读懂孩子,创造良好的环境,更好地开发潜藏在孩子身上的音乐潜质!  相似文献   

8.
晴天·雨天     
孩子是这个世上最鲜活的生命,他们的欢呼雀跃如同毕毕剥剥竹子拔节的声音。很多幸福的孩子在各自如鲜花般盛开的童年里,奔跑、舞蹈,却也有不幸的孩子,由于上帝的疏忽,他们一生下来便注定要承受命运的折磨,饱受磨难——或许他们自己并不知道。  相似文献   

9.
刘敬华 《山东教育》2005,(29):59-59
进入教室我是一个幸福的人朵朵争奇斗妍的鲜花纷纷扑入眼帘他们用童稚的声音叩寻知识的源泉面对孩子,笑容灿烂手执教杆我是一个幸福的人缕缕漫漫袭来的疲惫悄悄缠绕双肩我奋力举起双手把知识的甘甜快乐奉献倾听成长的声音面对孩子,笑容灿烂面对孩子,笑容灿烂@刘敬华  相似文献   

10.
一、孩子唱歌时的音准问题我们常常发现有些孩子唱歌时音调不准,年龄越小,这种情况越多。其实,这是一种正常现象,正如小孩子在开始学说话时,不能马上掌握成人的语音、语调一样。孩子唱歌音不准,与他们的听觉器官和发音器官的发育状况有关,有的孩子不能听到准确的声音,有的孩子能听到准确的声音,但由于发音器官之间不协调,不能重复发出准确的音。这些现象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发音器官不断完善,以及对他们进行有计划的教育,是可以消除的,作为教师或家  相似文献   

11.
多元智能理论的提出者加德纳认为:音乐智能是人类个体可能具有的所有天赋中最早出现的。孩子们具有一种先天的节奏感,当他们还是胎儿时,就可以感受妈妈有节奏的心跳。出生以后,他们对各种声音更加敏感。那些来自外界的各种声音刺激开始激发孩子听力的发展。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们开始对音乐有了积极的反应。行动起来吧!读懂孩子,创造良好的环境,更好地开发潜藏在孩子身上的音乐潜质。  相似文献   

12.
耳耳 《父母必读》2012,(6):136-138
在隔代教育的问题上,好像多是年轻人困惑的声音:“老人带孩子到几岁好呢?”“为什么老人总溺爱孩子?”“该怎么跟老人沟通孩子的教育问题呢?”其实,老人带孩子也有他们的苦衷和困惑。多听听他们的心声,或许会为你带来和老人相处、沟通的新感受,想出更好的办法。  相似文献   

13.
多听一方面是要选择一些适合于孩子的中外优秀儿童作品,包括歌曲和乐曲,培养孩子感受音乐的高低快慢。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学会倾听的能力。我们的周围有许多声音,白天繁杂的车声,凌晨清脆的鸟鸣。风吹过树叶,雨打在河面……家长要带着孩子去感受周围的世界,提高他们对声音的感性经验和听觉的敏锐性,再去优秀的音乐作品中寻找生活中的万籁,以提高孩子对音乐的兴趣,发展他们的听觉能力。模仿让孩子用眼睛看,用手和脚去学,用嘴去唱是非常重要的。无论是舞蹈还是学唱,一定要注意选择适合孩子的曲目。成人唱歌的发音要准确,吐字要清…  相似文献   

14.
教育即生长     
每天清晨,总能见到一群群的孩子迷糊着睡意蒙咙的眼在快速地赶路。他们睡足了吗?他们吃早餐了吗? 每天很晚,总能听到楼下孩子停放自行车的声音和急匆匆的脚步声。这一天他们见着阳光了吗?这一天他们开心吗?  相似文献   

15.
现在,有很多孩子都是在一片表扬声中长大的。在他们的耳边,“赏识”的声音常常掩盖了“批评”的声音,即使生活中偶有过失也会在父母或老师“宽容”的眼光下,“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变得无足轻重,不足挂齿了。于是,慢慢地,孩子有可能会对自己的行为变得不负责任。  相似文献   

16.
1.归属法则:保证孩子在健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2.希望法则:永远让孩子看到希望。3.力量法则:永远不要与孩子斗强。4.管理法则:在孩子未成年前,管束是父母的责任。5.声音法则:要倾听他们的声音。6.榜样法则: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7.求同存异法则:尊重孩子对世界的看法,并尽量理解他们。8.惩罚法则:这一法则容易使孩子产生逆反和报复心理,慎用。9.后果法则:让孩子了解其行为可能产生的后果。10.结构法则:教孩子从小了解道德和法律的界限。11.二十码法则:尊重孩子的独立倾向,与其至少保持二十码的距离。12.四W法则:任何时候都要了解…  相似文献   

17.
《小学生》2003,(Z3)
1、归属法则:保证孩子在健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2、希望法则:永远让孩子看到希望。3、力量法则:永远不要与孩子斗强。4、管理法则:在孩子未成年前,管束是父母的责任。5、声言法则:要倾听他们的声音。  相似文献   

18.
李萍 《师道》2004,(12):12-13
走廊里,一群孩子聚在一起,声音吵吵嚷嚷的,时而爆发出一阵哄笑。小毛揉着红红的眼睛,挤出这群孩子的队伍,向我走来,“老师,他们说我是‘总统’。”  相似文献   

19.
归属法则:保证孩子在健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希望法则:永远让孩子看到希望。力量法则:永远不要与孩子斗争。管理法则:在孩子未成人之前,管束不光是父母的权力,也是责任。声音法则:尽管孩子在家里没有决定权,但一定要倾听他们的心声。榜样法则: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影响是  相似文献   

20.
邓蕊 《学前教育》2011,(1):43-45
对于0~3岁的婴幼儿,“音乐”意味着他们能够听见的各种声音,既包括一般意义的音乐,还包括一些其他的声音。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哼一些旋律或者演唱熟悉的歌曲,都是在向我们展现各自的音乐才能,这些都是婴幼儿对旋律、节奏、音高的探索和表达。如同言语一样,音乐潜能是每个孩子都具备的,只不过有的被很早识别并悉心培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