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正>IPTV的出现,为用户带来了个性化、移动性的全新体验,而作为开放式的IPTV,又如何在中国形成大规模的市场化运作呢? 2008年"IPTV在中国"高峰论坛上,爱立信大中华区副总裁曾诗渊表示:标准化是IPTV形成大规模市场化中最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中国IPTV产业市场上现存的三种主导运营模式(广电主导、电信主导、双方合作主导)为代表,通过对上海、江苏、浙江等地IPTV产业实际运营情况的统计和分析,系统阐述了中国IPTV产业在视听节目发行上的运营情况和运营模式;并进一步从运营现状和发展前景出发,探讨论述了中国IPTV视听产业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相似文献   

3.
周凯 《中国编辑》2012,(5):43-46
IPTV是"三网融合"的产物,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IPTV节目源的数量和质量对电视产业的未来发展具有特殊意义,IPTV的节目规划是实现频道专业化的前提,而节目编排又是实现规划的重要手段。文章分析了国内IPTV平台的发展概况,IPTV的编播流程,IPTV内容板块设计模式,指出优化IPTV编辑制作应突破三个困境。其见解对于促进IPTV产业强劲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罗毅  刘罡  彭涛 《今传媒》2010,(12):124-125
在"三网合一"的趋势下,语音、数据与媒体的应用都能由一家IPTV运营商提供,对消费者来说,其关注重点已转移到运营商提供服务的性价比。本文通过归纳全球各国推广IPTV的经验,就IPTV产业在我国的政府监管、产业竞争、技术的差别和现行服务等方面进行比较,通过对电信运营商与有线电视公司这两个不同的从业者在IPTV竞争上的优劣势对比,探讨两者在IPTV产业的发展策略,并拟定竞争策略参考。  相似文献   

5.
<正>"目前,中国电信IPTV业务发展现状是局部有突破,整体进展缓慢"。2008年"IPTV在中国"高峰论坛上,中国电信集团上海研究院院长李安民的开场白直言不讳。他客观地介绍到,中国电信的IPTV商业试验2004年起步,在2006年与上海文广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在上海、江苏、浙江、陕西、广东五省17个市合作开展IPTV业务,目前IPTV业务试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媒科技》2006,(6):14-15
大家上午好,我今天跟大家沟通的题目是互联网资讯时代的新媒体模式探讨,也就是大家关注的IPTV。IPTV从两年前起步,到今天开始商业试用。IPTV对广电部门来讲属于新媒体,对电信运营商来讲是新业务,对产业和行业来讲是一个新的产业和新的行业。互联网从1994年进人中国以来,在12年的时间里渗透到我们生活、学习、娱乐、工作的方方面面,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我们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的实施,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互联网将带来更为广泛深入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项晨 《声屏世界》2006,(5):12-14
中国刚刚迎来电视数字化的春天,IPTV产业的发展尚处于市场导入期,各大运营商对这个存在巨大经济诱惑的新兴产业存在着颇为盲目的乐观。IPTV产业的发展,除了雄心勃勃的激情,还需要对这个产业具有正确的理解和规划。本文正是以此为目的,从产业经济学角度出发,结合传播学原理对这个应运而生的新兴电视产业IPTV的产业链建构、产业经济特征,以及产业的市场结构优化等方面进行经济学分析,以期对IPTV产业的健康迅速发展有所裨益。IPTV的产业链分析产业价值链是以某种核心价值或技术为基础,以提供能满足消费者某种需要的效用系统为目的,具有…  相似文献   

8.
IPTV在中国     
进入了2008年的中国IPTV产业,在经历了萌芽、博弈、曲折、破冰之后,虽然还是摸着右头过河,但开年利好;1月初,国务院1号文发布了《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鼓励数字电视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1月27日,广电总局局长王太华在全国广播影视局长会议上提出要积极稳妥发展IP电视;1月31日,由信息产业部和广电总局联合发布的《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管理规定》正式实施。都为IPTV的发燕尾服营造了更为宽松的政策环境,其未来走势也随之增加了更多的想象空间。同时,正值北京奥运,IPTV遇到了难得的发展契机。  相似文献   

9.
传媒产业是以"内容"为核心的产业,开放的管制环境和有效的运营模式固然是香港IPTV电视迅速普及的关键因素;但是另一方面,香港IPTV电视经营者顾及用户个性化需求,推行本土化和国际化结合的内容产品策略,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大家上午好,我今天跟大家沟通的题目是互联网资讯时代的新媒体模式探讨,也就是大家关注的IPTV。IPTV从两年前起步,到今天开始商业试用。IPTV对广电部门来讲属于新媒体,对电信运营商来讲是新业务,对产业和行业来讲是一个新的产业和新的行业。互联网从1994年进入中国以来,在12年的时间里渗透到我们生活、学习、娱乐、工作的方方面面,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我们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的实施,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互联网将带来更为广泛深入的影响。互联网在高速发展中,中国电信作为国内规模最大的宽带网络服务提供商,宽带用户已经突破2500…  相似文献   

11.
中国IPTV产业现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基于电信宽带网络的视频业务,中国IPTV出现至今一直承载着从业者沉甸甸的期望,他们希望借助IPTV强大的功能平台实现未来业务战略的转型,为企业带来新的生机。可IPTV的成长离不开视频内容,这一特殊因素导致IPTV从出现的那一刻起就一直在政策的夹缝中小心翼翼地成长,目前虽然迎来政策上的回暖、用户的激增,却也仍存在行业环境混乱、内容缺乏、盈利困难等难题。本文试对中国IPTV现有的产业模式进行分析,找出症结所在,并积极探求解决之道,希望能为中国IPTV的发展提供浅见。  相似文献   

12.
<正>"三网融合的解决,不能只是等待体制与机制的问题解决后再去进行。实际上,我们可以反过头来从技术的角度进行思考。"我建议IPTV产业链上的同行们可以考虑尽快组建电话、电脑、电视三合一的家庭多媒体信息终端产业链。"4月10日举行的2008年"IPTV在中国"高峰论坛上,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  相似文献   

13.
IPTV产业是典型的双边市场,具有明显的交叉网络外部性。在IPTV产业价值链上,运营服务商和内容生产商的职责分工突出地反映出当前IPTV产业价值链现状,也映射了当前IPTV产业发展的瓶颈。从长远发展看,内容生产商决定了价值增值的核心源泉,运营服务商向上游扩张与内容生产商向下游拓展的产业格局是矛盾显现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14.
<正>一年来IPTV发展的风风雨雨,太多的中国特色和现实环境约束了整个产业前行的脚步,反过来,又有太多的经验需要总结,值得思索。  相似文献   

15.
回顾2011年中国数字电视产业的发展,家庭电视用户的未来版图构成更加清晰,各种数字电视媒体形态的发展方向日渐明确,中国数字电视产业阔步前行。伴随着有线网络整合和数字化转换,有线数字电视用户数量增幅明显;三网融合改革中,12个试点地区IPTV用户数量显著增长;直播卫星公共服务在"村村通"的基础上,向"户户通"大力推进;我国地面数字电视国家标准出台,地面数字电视走出国门开辟国际市场。展望未来,"大电视产业"正在浮出水面,云视频的广电应用需求剧增,网络电视对于传统电视的冲击愈加强烈。  相似文献   

16.
陈斯华 《现代传播》2006,(2):121-122
IPTV的价值就在于融合、互动、共赢,它是跨媒体的博弈之战,其产业价值链上的任何一个环节对于IPTV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任何一环都不可能形成垄断控制。IPTV是现行媒介组织结构中电视产业、计算机互联网产业和电信产业三方优势的集成,这种集成的优势就是IPTV核心竞争力所在。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国内带宽进入高速发展期,宽带接入数和普及率稳步增长,在需求拉动、技术推动、运营商业务转型等多种因素联动下,始于2004年的IPTV(交互式网络电视)成为国家推进三网融合政策下的"香饽饽"。2012年8月中国电信进行IPTV终端招标采购后,中国联通也加入竞标阵营,两家运营商公开的IPTV终端招标数量共计620万台。[1]面对来势汹汹的IPTV,中国广电推广的数字电视不得不产  相似文献   

18.
传媒观点     
<正>国内经营网络电视的条件还远不成熟网络电视(IPTV) 是近期国内非常看好的新兴市场, 有分析认为国内IPTV电视市场可望超过1000亿元。然而, 信息产业部通信科技委员会委员侯自强日前在IPTV中国峰会表示,目前国内  相似文献   

19.
我国的IPTV一开始是电信的附加业务,而后广电逐渐以内容提供方的角色介入,并借助行政手段获取一定的控制权。在三网融合正式实施之后,按照政策,在试点地区,广电部门负责建设IPTV集成播控平台,而电信部门负责传输和分发服务,二者通过分工合作、优势互补的方式  相似文献   

20.
北京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的主体行为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产业集群(Industrial Clusters)",根据产业经济学的理论解释,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个特定产业领域内,一群在地理位置上相对集中且有着交互关联性的若干企业和相关机构的联结与集合","空间的聚集性"和"产业的关联性"是其最显著的特征,"在特定领域内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群落"是其外部形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