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浅论朱淑真的女性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朱淑真所处的具体的社会文化环境出发,对其文本凸现的女性所特有的平等意识,独立意识和女性性别意识进行了梳理,并对其所呈现的女性生命情感形式和心灵情感世界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以李清照与朱淑真两位女性词人的涉酒诗词为切入点,从作品内容、意象选择、情感表达等方面比较这两位女才子作品中流露的女性意识,以全新的视角观照这两位女性文人。  相似文献   

3.
李清照、朱淑真在词中表达了女性的自赏意识,对女性的爱情体验进行了真实言说,对女性文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此外,她们还各有开拓之功,李清照描写了宋词长廊罕见的少女像,朱淑真以“爱情斗士”的面目为女性呼唤生命权利。依据词人别号、作品、生活经历综合分析,李清照人格形象蕴藉多面,不仅具女性本体的性格特征,且展现了双性人格;朱淑真则局囿于女性狭窄的生活空间,人格形象相对单一。  相似文献   

4.
朱淑真以女性独特的视角在悲秋作品中塑造了两类个性突出的抒情形象:愁肠百结悲情女形象诠释着朱淑真人生的不幸;秉性刚强烈女形象又彰显她对抗男权文化桎梏的倔强姿态.在哀痛与愤怒情感纠结中渗透着女性个体生命的无奈.  相似文献   

5.
朱淑真的诗总共有337首,诗歌的创作颇为丰富。但朱淑真的大部分作品,都是她沉醉于自己的感情世界里写下的爱情诗歌。确实,和别的诗人不同,朱淑真写诗但抒胸臆,不问其他,其余内容的作品数量远远不及她的爱情诗。但不论是写景、咏物还是抒写旅愁,都夹杂着她的情感内容。从朱淑真的咏物诗入手,力图从对朱淑真咏物诗的赏析中,触摸诗人的思想情感。  相似文献   

6.
张爱玲的作品以女性为中心主题,通过婚姻和爱情反映出女性的生活和思想意识。镜像是构成张爱玲作品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镜像从侧面反映出她作品中女主人公的爱情意识,从而反映出张爱玲追求男女平等、生活独立、情感自由的爱情意识,批判了传统观念中陈旧的婚姻中的奴性意识。  相似文献   

7.
针对前人对朱淑真"不贞"的误解,文章爰依朱淑真的情感历程为线,认为朱淑真的情感先后经历了少女时期的欢恋、新婚初期的缠绵、与夫离别的愁思、遭夫冷落的怨恨四个阶段。通过对《断肠集》中有关作品的分析与解读,可知朱淑真是一个情感专一的历史悲剧性人物。  相似文献   

8.
朱淑真女性意识的展露有一个崎岖的发展过程:由向男性意识的依附到背叛。本文通过朱淑真社会角色的体认、人生价值的追寻、自我实现途径的选择三个方面,论述这一过程。  相似文献   

9.
张洁的作品表现出强烈的女性意识。将她笔下的女性形象与现当代文学作品中几位系列女性形象进行对比考察,我们看出,张洁的女性意识是有历史的进步性的。但由于情感过激,同时也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0.
朱淑真是宋代流传作品最多的女作家,与李清照并称宋代女性文学的双璧,但今世却因种种原因少为人知。朱淑真的诗词以独特的女性视角,向我们展示了一系列以“自我”为中心的女性形象,我们更能从中感受到作为一个受尽挫折却依然勇于追求爱情的女人对于命运的抗争,以及她在抗争中所体现的觉醒的女性自我意识。朱淑真的诗词,大胆展示了女性丰富而细腻的情感世界,作品中所体现的或朦胧或强烈的女性意识,构成了朱淑真诗词动人心弦的“永恒魅力”。  相似文献   

11.
纵观丁玲起起落落的一生及其文学创作历程,女性意识贯穿其创作始终,并在其作品中有着不同程度的表现。丁玲的创作经历了一个复杂变化的过程,大体可分为4个阶段,在不同阶段其女性意识所展现的特点也不同:早期创作中女性意识逐渐形成;加入左联后创作中女性意识逐渐模糊:延安时期创作中女性意识展现为收敛与再次凸显、深化;延安文艺座谈会后创作中女性意识发生异变乃至最终消失。造成丁玲作品中女性意识沉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需要结合丁玲的人生经历及其创作进行深入探究和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2.
丁玲的作品中,从梦珂、莎菲、阿毛到美琳、陆萍、贞贞、黑妮再到杜晚香,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其问体现了丁玲创作中女性主体意识与政治意识的对抗消长情况.  相似文献   

13.
李翠雯 《南平师专学报》2010,29(4):51-53,57
《嘴唇里的阳光》是陈染的代表作之一,作为先锋作家及女性作家的双重身份,使她的作品既有先锋性又有女性特质,在《嘴唇里的阳光》中这种双重特质体现于其特别而又新颖的叙事技巧之中,因此就有必要通过叙事结构的互文性、叙事视角的内化及叙事的诗意性三个特别的叙事技巧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4.
英国著名女作家简·奥斯汀对妇女问题进行了高度的现实主义探讨。她对以前男性作家笔下的男权视角和某些观念进行反驳,以女性的视点讲述女人自己的故事。文章探讨简·奥斯汀小说的文学基础、社会背景、以及其中展示的这位女作家的女性意识、前卫的婚姻观及其局限性。  相似文献   

15.
班昭是东汉女性文人的代表人物。因学术界多认为她是儒家,故很少有人研究她的道家思想。文章采用文献分析的方法,深入探究班昭的学术渊源及其道家思想。结论认为:班昭的作品流溢出浓郁的重视生命、崇尚道德、复归人性等道家思想的人生,情怀,展示了她“清心寡欲式”的人生观,奠定了其为文的平典之美。同时,道家思想虽是班昭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尚未成为其主导思想。  相似文献   

16.
宋代女性词人李清照,冠压群芳,成为词坛中的一朵奇葩,后世女性词人多有借鉴,然而李清照的双重性风格,使得很多词人不能得其风骨。出现在清朝的吴藻凭借着自己的才华与对时代的深刻认识,反映在作品中,出现了婉约与豪放的不同美,与北宋李清照遥遥呼应,成为名副其实的接班人,仔细品味其作品,又会发现吴藻所特有的人格魅力。  相似文献   

17.
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女性文学呈现出三类主题,分别是找回失落的女性、寻找女性在社会生活中的新定位、建构女性的内心世界。张洁、王安忆和林白的作品分别反映了这三种主题。同时,三位女作家在女性意识的觉醒上程度不同。  相似文献   

18.
张洁的小说创作,不单表现出独特的创作风格,更表现出意识深层创作心理的特殊性。从张洁作品的文本意义出发,结合她的身世,用精神分析的方法解释其作品,就会发现其潜藏着的创作心理——"恋母"意识。这种深层次的"恋母"意识又在不断的嬗变之中,外在表现为多变的理想主义文学风格。  相似文献   

19.
简·奥斯汀作为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女性作家,她的作品不可避免地涉及了女权主义思想和女性意识。人物模式、婚姻模式和爱情观均体现了与当时时代相符合的女性主义的独特视角。  相似文献   

20.
周喜俊作为女性作家在其作品中塑造了一批栩栩如生的乡村女性形象。她的作品是对当代中国乡村妇女生存境遇的书写,透露出浓郁的女性意识内涵。她笔下的乡村女性坚忍不拔,自强自立,精神独立,表现出强烈的女性主体意识觉醒。这种强烈的女性主体意识与周喜俊的生活经历有着密切的联系,也确定了其在当下文学创作中的独特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