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文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代价问题一直没能得到学术界的重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还是注意到了人类文明中的代价问题。马克思将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称为人类历史的悲剧,事实上也就是认为人类历史上社会的每一种进步,都付出了重要代价。  相似文献   

2.
历史的发展犹如滚滚长江 ,滔滔向前 ,一去不返。纵观历史发展的长河 ,我们可以看到人类社会的进步、文明发展的同时往往又伴随着许多野蛮、罪恶。也就是说 ,人类社会发展的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那么如何正确看待人类社会发展取得的文明成果和付出的代价呢 ?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进步代价又有何意义呢 ?笔者想就此谈一些认识和同仁们商讨。中学课本在讲述人类社会发展时 ,往往着重于付出的代价 ,而对其进步成果论述很少 ,因此学生在形成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认识时 ,易形成一种思维定势 ,即偏重其付出的代价 ,重其黑暗面 ,不能充分认识历史发展…  相似文献   

3.
比较中西方文明进程,中国古代德性文明与生态文明有天然的相通性,西方古代理性文明易于通往资本文明。未来文明发展应该是一条中西文明间互相取长补短的新的文明发展路向。  相似文献   

4.
资本社会化是资本运动的一种客观的发展趋势,它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研究中不可忽略的重要问题。对资本社会化的历史进程和现代表现的考察表明,资本社会化是资本主义经济社会发展的推进器和稳定器,它影响、体现并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变化;资本社会化进程在客观上为未来新社会创造了物质爷件;由其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所决定,资本社会化进程不会超越资本主义范围,而只能以各种形式维护和巩固资本主义制度。  相似文献   

5.
时代的变革、历史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总是伴随着一定代价的付出。作为人们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为满足一定的需要或达到某种社会发展目标而导致某些社会价值日标的牺牲和损害,代价以其特有的方式蕴含在社会发展历史动因的深处,推动着人类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关于文明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明是全人类追求的共同价值,创造文明是全人类担负的共同责任。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开化、进步状态和标志,是人类知识性改造世界的积极成果。站在新千年、新世纪的起点上,全面审视世界文明的发展变化,大致可看出如下走势:文明与现代化的关系更为密切,如影随形;世界文明多元化和多元文明世界化,这两个趋向乍看似有矛盾实则相互关联;社会主义文明、共产主义文明是 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的必然归宿。  相似文献   

7.
生态文明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对于人与自然、和谐与发展等诸多现实发展规律的总结与升华。随着我国现代化发展进程的不断延伸与发展,生态文明与文化观念逐渐深入人心,成为思想道德与社会领域中延续和传承的精髓之一。作为一项关乎社会和民族和谐发展的重要任务,如何进行生态文明教学也成为青少年思想品德教学实践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目前的小学教育教学设计目标较为明确地提出了“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环境意识”的目标要求,并且这一教学目标也明确地体现在了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内容之中。如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设置内容中,明确要求要努力引导和帮助学生“具有关爱自然的情感,逐步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并且还要有“初步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了解人类共同面临的人口、资源和环境等问题”的教学目标等。这些基本要求不仅是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也是在为编织和谐发展的美丽中国梦而添砖加瓦。  相似文献   

8.
文字、城市、国家诞生以来的人类文明史,可以分为农耕文明时代和工业文明时代两个阶段。农耕文明主要介绍的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来世界范围内特别是黄河长江流域、恒河印度河流域、尼罗河流域和地中海沿岸四大区域文明发展的进程和取得的辉煌成就;工业文明则涵盖了14世纪以来世界不同国家、民族在工业革命推动下逐渐融入世界文明的过程。这个过程,既显示了文明发展的整体陛、阶段性,又展现了道路探索的多样性、复杂性。科学构建文明史专题,正确理解文明史内容,  相似文献   

9.
生态文化的形成、价值观及其体系架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化是人类与其生存环境的关系的体现。生态文化是在人类拯救工业文明时代生态危机的现代环境运动中形成的。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时代的价值观。生态文化以生态价值观为理念,致力于人、社会、自然协调发展,建立一种与以往的文明时代全然不同的新型关系,即人一社会一自然和谐协调,共生共荣、共同发展的关系。生态文化的体系架构分为内隐的价值理念和外显的具体样式两方面。  相似文献   

10.
以资本为主导的现代工业文明不仅指引资本主义的发展进程,而且试图规制整个人类的文明进程。面对工业文明的生态困境和人们对新文明的向往,生态文明成为了人类文明形态革新与演进的内在要求。通过对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现状的研究,系统阐释生态文明的理论逻辑、演进逻辑和实践逻辑,明确生态文明的生成逻辑、发展方向和价值旨归,从而为研究新时代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1.
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趋势决定了社会自主应该成为政治文明建设的最终选择.当代中国政治文明建设的关键就是要把公共生活的秩序奠定于社会而不是国家或政府的基础之上,社会资本就表现为一种现代政治文明所需要的社会基础.政治文明与社会资本之间具有一致性和共生性关系,社会资本的生成必定促成现代政治的文明状态,为政治文明提供支撑.中国传统社会资本资源存在的诸多缺陷对政治的文明进步产生了极大制约.因此,当前必须对社会资本进行再造与提升,以促进政治文明建设,达致社会资本与政治文明的融通共生.  相似文献   

12.
在首都社会矛盾发生变化、城市发展模式发生转型、首都市民对美好生活提出更高期待的时代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视察北京并提出首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从生态民生、生态发展、生态治理等维度阐释首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涵,从科学规划、综合施策、责任追究、全民行动等层面提出首都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3.
戎军 《教学研究(河北)》2004,27(3):235-237,267
资本是经济学中一个重要范畴,具有多重内涵。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对资本的阐述侧重于资本的社会属性,把资本定义为“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其本质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体现,通过对资本的研究,揭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规律。但是,资本还有其他场合的用法,从资本自然属性的角度看,资本作为生产要素、社会资源,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曾经发挥了并正在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认识这一点对我国市场经济的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4.
资本逻辑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资本逻辑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刺激了现代化的"生成"与发展,引发了全球化的趋势,使历史变成了"世界史",可见,在创造现代文明方面资本逻辑"功不可没";然而另一方面,资本逻辑在创造现代文明中立下"汗马功劳"的同时,给人类带来的"祸害"也不可忽视,主要表现为,资本逻辑造成了人的抽象性存在,导致人的"异化",使人成为"单面人",此外,资本逻辑还引起了世界的动荡,导致了道德意义和道德责任的丧失。因此,我们应客观、理性地看待资本逻辑这把"双刃剑"。  相似文献   

15.
二战后,西方消费主义取代了过去的节制消费并在全球范围迅速传播开来。大量占有商品的符号价值已成为当今西方消费社会人们满足欲望的基本方式。本文将从资本发展的历史考查西方社会消费方式转变的内在原因,探讨消费社会与生态文明之间存在的悖论,以回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挑战。  相似文献   

16.
资本已成为我国经济生活中的重要内容。从历史的角度来考察,资本不是一个特定的历史范畴,而是人类发展阶段史上完全不同的社会经济形态所共有的。在当今条件下应该对资本进行重新定义:资本是社会经济生活中能够创造财富,实现价值增值的客观存在。弄清这一理论问题,有利于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相似文献   

17.
建设小康社会与生态文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伟大目标之一是建设生态明:变人在自然之上为人在自然界之中;变生产仅为生存服务为既为生存更为提升人服务;变生存服务的本能化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自由化。  相似文献   

18.
人的发展的涵义,一是人的个性的发展,二是“作为目的本身的人类能力的发展”,三是作为人的生存和发展基础的社会关系的丰富和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有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发展生产力,进行物质文明建设,是人的发展的根本前提。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们全面发展的惟一途径。  相似文献   

19.
在全球生态问题日渐严重的情况下,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们在马克思哲学与现代科学有机融合的基础上,运用唯物辩证的生态学思维批判资本逻辑统治下社会新陈代谢的断裂现象,在反思夸大人的绝对主体性和否定人的主体性的二元对立的过程中,寻找克服生态危机下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主体性理论困境的现实途径,但由于未能找到超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现实途径,其主体性思想存在自身难以克服的理论局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五位一体"的总体部署,依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并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基本经济制度为基础凝聚各阶层人民的利益共识,贯彻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理念,从而为克服福斯特主体性理论困境找到现实途径,为推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宝贵的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