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澳大利亚是移民比较集中的国家,2,100万人口中有37%的移民后代,仍分别使用52种不同的语言,有的人根本不懂英语。1980年10月澳大利亚“多种文化电视台”的开办,就是为了满足这部分移民后代的需要。据最近在澳大利亚的主要城市墨尔本进行的调查,在收看“多种文化电视台”节目的观众中,有的人认为它播出的节目可以同“澳大  相似文献   

2.
随着网络的发展,媒体竞争日趋激烈,县级电台、电视台面临着严峻的形势,有的甚至出现生存危机。县级电台、电视台作为“党和政府联系基层群众桥梁“的“重头戏“——新闻节目的重新定位就显得更为重要。笔者认为,县级电台、电视台  相似文献   

3.
消息的结尾所不同于其它新闻体裁的结尾的是:消息的“尾”,有的明显,象“豹尾”,有的不明显.象“兔尾”(恕我打个蹩脚的比喻);有的“尾”大而长,有的“尾”则短而小;有的“尾”是在叙述新闻事实清楚、完整后,听其自然,立即收住,这种“尾”在消息写作中占多数。而有的“尾”则是在叙述新闻事实之后,来一句或一段话对新闻事实进行说明、补充、交代,或来一段描述,呼应新闻的开  相似文献   

4.
跨世纪中国城市电视现状与发展研讨会开得很成功,有不少新信息、新见解、新观点。我们提倡大家畅所欲言,提倡研究工作的严肃性、科学性和前瞻性。这次研讨会有助于进一步深入研究中国城市电视的发展问题。一、“城市电视”的概念什么是“城市电视”?有的同志认为“城市电视”是指城市电视台开办的电视节目;有的同志认为是指反映城市生活、以城市居民为传播对象的节目;有的同志认为是指城市电视业;也有的同志认为就是指中国电视,因为我国没有专门的“农村电视”。这几种理解是从不同角度看问题得出的不同的结论,应该说各有各的道理.…  相似文献   

5.
学术出版属性及管理探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自从1992年底党的“十四大”最终确立我国经济的目标模式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全社会都在大谈如何“走向市场”。作为文化科技事业之一的学术书刊出版界也不示弱,积极探索自己的路子:有的把“协作出书”变成“买书号”,有的学术期刊收取版面费,有的登载广告,有的挖空心思通过摊派等非正常渠道扩大书刊的销路。一言以蔽之,都在“钱”上打主意,即搞所谓的“经济效益”,似乎学术书刊部门是商品生产者,学术书刊是商品已成定论。我们认为,探讨学术期刊的出路,关键在于搞清楚学术书刊出版部门及其产品的属性,只有抓住其本质,才能真正找到出路,也才能真正找到管理它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正当我国的改革开放向深层次发展,经济建设速度加快的时候,有不少人对电视的功能和任务有了分歧,有的同志认为“电视台是新闻单位,就必须以新闻为主,新闻起着导向的作用”,有的同志则认为“电视艺术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宣传,它在整个电视宣传所占比例是其它节目无法比拟的”,言下之意也是最重要的。二者的关系究竟谁主、谁从?谁引导谁、谁趋从谁?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首先要弄清社会主义电视的根本任务。电视,作为当代最科学、最先进、最大众化的传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暗访、偷拍等隐性采访风行一时,甚至已经成了一些报纸、杂志、电视台出好稿、出卖点的“法宝”。眼下,随着技术手段的不断改进(有的电视台已设法引进了安在眼镜上的超微型摄像机,有的报社也通过各种途径搞来了“窃听”设备),记者在秘密情况下获得新闻素材的方法越来越便利。同时,社  相似文献   

8.
朱百尧 《视听界》2007,(5):81-82
“采”与“摄”,是电视新闻采访和拍摄过程中两个不同的概念。“采”,它是对文字记者而言,“摄”则是指摄像记者。采摄分离,这是目前一些大台的做法,有一些城市电视台也片面仿效,笔者认为不符合城市电视台的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9.
张溶  左彦 《新闻前哨》2004,(5):48-48
每到年末岁初,全国各个电视台的大小栏目都要来一次改版。节目运行好的只要小改即可,节目质量不太稳定的则可能要大动干戈甚至改头换面,“半年一小改,一年一大改”,已成为电视台节目革新的“常用药”。因为改得勤,有的就难免考虑不周全,只是把曾经取得成功的节目形式当作了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不考虑自身条件与节目内容是否适应,往往是旧的栏目改掉了,新的品牌却并没有创起来,有的  相似文献   

10.
第一条电视广告诞生于改革开放最初的上海。当时上海电视台经费来源完全依靠财政拨款,1978年电视台得到的日常经费比一部电影的摄制费还要少。在这种情况下有两种选择,一是“看菜吃饭”,给多少钱办多少事;一是“找米下锅”,发挥自身优势,自己发展自己。电视台当时的负责人邹凡扬主张后一种选择,提出经营广告,增加收入,改变“捧着金饭碗讨饭吃”的局面。这个主张,得到电视台多数同志和上级主管部门的肯定和支持。对于电视广告,电视台内部出现了两种截然相反的意见,有的同志认为广告是资本主义的产物,电视台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和…  相似文献   

11.
曾福华  李戈 《声屏世界》2006,(12):62-62
近些年来,在电视媒体发展中“品牌战略”的实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与电视媒体中的“大佬”们相比,经济欠发达地区地市级电视台发展则面临着尴尬的局面:媒体知名度低、竞争对手多、市场空间小、传播面不广、受众面单一,发展潜力也随之不断被市场压缩,有的甚至呈现倒退趋势。在这种情况下,地市级电视台是否就无所作为?借鉴中央台和发展速度靠前的省级卫视的成功做法,再看看经济欠发达地区地市级电视台的经营战略,给我们的启示是:地市级电视台应根据自身实际坚定不移地实施“品牌战略”。只有创出了带有自身明显个性特色,在受众群体中叫得…  相似文献   

12.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新闻不能商品化,那么新闻到底是不是“商品”呢?比较科学和贴切的说法,还是必须坚持讲两句话,即:新闻有商品属性,但不能就此推论出新闻就是“商品”。新闻的载体——报纸、新闻稿、电讯稿等是特殊商品。有的同志不赞成加“属性”、“特殊”这样限定性的辞语,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应该有勇气面对新闻是一种商品、新闻媒介是商品的现实。事实果真是如此吗?这就未必了。相反,我们说,新闻有商品属性、新闻的载体是特殊商品,正是面对现实对新闻这一极为复杂的事物作了“适度”分析、并有着  相似文献   

13.
黑龙江农垦电视台因其特殊的地域属性和覆盖现状决定了它的主要受众是垦区的广大干部、职工、群众。那么,如何办好垦区的电视新闻节目,笔者认为,就如同厨师烹饪美味佳肴一样,农垦电视新闻工作者首先要当好“厨师”,了解观众需求,从“新鲜”、“特色”、“大众”这“三味”上下功夫,倾情打造新闻精品,  相似文献   

14.
城市电视台是指副省级城市电视台、省会城市电视台、地级市电视台,这些电视台只能覆盖本区域。特有的区域属性所带来的贴近性优势,为城市电视台提供了生存与发展的空间。随着媒介融合、“互联网+”等国家战略和行动计划的进一步推进和实施,囿于一方的城市电视台如何在发挥自身优势的基础上突破“瓶颈”,把握移动互联这一时代背景,进一步加快推进媒介融合转型,已成为当前城市电视台生存发展所面临的共同课题。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社会新闻多了起来,受到人们的欢迎,许多电视台不惜重金,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加大了社会新闻的报道量。有的电视台开设了热线电话,重奖新闻线索提供人;有的还开辟了社会新闻栏目,如《民生直通车》、《百姓看台》、《社会广角》等等。社会新闻由过去“添空”的“马路消息”登上了电视台的黄金时段, 多数栏目办得红红火火。  相似文献   

16.
龚明义 《青年记者》2005,(11):65-65
成都落选全国“明城市”后,一些网友在网络论坛上热烈争论,有的认为“成都人不讲普通话,影响与抽检人员的有效交流是落选的重要原因。电视台大肆播放方言剧也是一个明城市的倒退!”9月15日《华西都市报》在报道此争议时使用小标题特别强调“方言与明城市无关”的观点,并认为网友的发言是剑走偏锋。  相似文献   

17.
现在,电视台广告又多又滥的状况,已经引起广大电视观众的不满。 “多”即时间长。有的电视台播放广告毫无节制,想什么时间播就什么时间播,想播多长时间就播多长时间。特别是在晚上《新闻联播》之后的一段黄金时间里,有的台除了播放短暂的一点小节目外,大部分时间都用来播广告。 如果这时候你看电视,不管换几十个台,毫无例外地都是广告。其时间之长,让人没有耐心看下  相似文献   

18.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新闻不能商品化,那么新闻到底是不是“商品”呢?比较科学和贴切的说法,还是必须坚持讲两句话,即:新闻有商品属性,但不能就此推论出新闻就是“商品”。新闻的载体——报纸、新闻稿、电讯稿等是特殊商品。有的同志不赞成加“属性”、“特殊”这样限定性的辞语,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应该有勇气面对新闻是一种商品、新闻媒介是商品的现实。事实果真是如此吗?这就未必了。相反,我们说,新闻有商品属性、新闻的载体是特殊商品,正是面对现实对新闻这一极为复杂的事物作了“适度”分析、并有着特定内涵而得出来的。首先,从生产过程,尤其是从流通领域看。在市场  相似文献   

19.
南京电视台从1983年开始生产第一部电视剧,至今12个年头。象大多数地方电视台一样,电视剧生产经历过初期的“填补空白阶段”(把能否生产电视剧作为一个电视台综合实力达标与否的标志)、“提高知名度阶段”(以争取在中央电视台播出、获取奖项、扩大一个电视台在全国的影响作为目标),发展到今天的“精神产品阶段”,即电视剧生产不光要为精神文明建  相似文献   

20.
刘琼   《今传媒》2006,(8X):26-28
近年来,国内各大电视台综艺节目的迅猛发展造就了一大批综艺节目女主持人,她们在主持风格上各有千秋,但却普遍存在一个问题:“娱乐有余,知性不足。”尽管业界认为,“知识修养,知性魅力”是综艺节目主持人的必备素质之一,但在实际中,这一点往往被忽略了,有的电视台负责人甚至认为女主持人只要长得漂亮,会唱、会演、会跳、会搞笑即可。而这正是导致综艺节目女主持人无法长期发展的瓶颈所在——过于肤浅。久而久之,易使观众产生审美疲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