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普尔”,是英文音译词,原意是“合伙”的意思。“普尔”采访法,就是记者合伙进行采访。但它和我们通常所说的集体采访方法不同。集体采访,是记者们合伙组成的写作班子,统一采访,统一写作,形成一篇文章。而“普尔”采访法,是记者们就某一事件或人物合伙分工协作所进行的采访。在采访过程  相似文献   

2.
崔正瑜 《新闻窗》2010,(6):77-77
近几年,在一些公共事件发生后,不时出现"抓记者"的新闻。有些政府部门或企业试图以"诽谤罪"、"受贿罪"追究记者刑事责任。据《新京报》报道,今年8月28日,伊春警方扣留4名采访空难记者,并扬言“抓的就是记者”。  相似文献   

3.
田红 《新闻实践》2011,(6):68-69
新闻采访的过程,是记者探究事件发展规律、揭示事物产生的真相、追寻人物心路历程的过程。采访的内涵包含了靠直接摄取的景物范畴的"静"和靠语言交流行动范畴的"动"两方面。"静"有赖于视觉观察,而"动"则需要和采访对象进行语言交流。  相似文献   

4.
没有任何一个记者,能从编辑部办公室以外的任何地方,获得更为直接有效的指导和支持。无论是一般性的报道任务.抑或是特殊性的报道任务,如科学、军事方面的一些事件,记者如果在采访风纪上发生问题,通常总是来自于不严肃地履行自己的职责。不管怎样说,在这些报道领域——警察总署、市政厅、地方检察官的办公室、法院及其它地方,记者发生问题,通常都是由于掺杂进某项被收买了的任务,背离了他应遵循的准则。合伙采访有两种类型的合伙采访——允许的和不允许的。前一类大都是一些头等重要的新闻,如对总统、外国统治者或宗教界的一位名人的访问,或者是涉及国家  相似文献   

5.
蔡迎东 《新闻窗》2011,(3):30-30
体验式报道就是记者深入新闻现场、亲身体验新闻采访对象和新闻事件而采写的一种新闻报道。与现场报道相比,体验式报道用记者亲身经历而非普通的采访方式,强调记者的"参与"和"体验",给读者以真实可信之感,被不少媒体应用,也颇受受众欢迎。近年来,我和我的同事有幸去尝试了体验式报道,同时也感受到了这种新颖的采访方式的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6.
美国记者的采访“普尔”,是不同的新闻机构合作对同一件事情(活动)进行采访的一种方式。《新闻战线》去年第四期有文介绍过。笔者认为,这种已经被外国新闻界同行的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采访方式,对于丰富我们无产阶级新闻采访学的内容,改革新闻采访工作不无裨益。我国新闻界,从中央到地方,基本上形成  相似文献   

7.
郭亦非 《新闻世界》2014,(7):300-301
记者通过"以茶代尿"这一隐性采访形式,不仅暴露了采访方式上的程序非正义性,而且由于包含诚实、公正和合理内涵的善意原则的缺失,更反映了记者这一行为背后新闻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的缺位。在当前紧张的医患关系背景下,本文试图通过对该事件的分析,探究善意原则在记者隐性采访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8.
有的时候,任何想像部无法形容见到一种惨剧时的震撼;新世纪第一个春节,我们就在采访一次骇人听闻的事件中度过了一个个不平静的日子。 惨剧发生之后 农历除夕,正当千家万户忙着挂灯笼、贴春联,欢欢喜喜迎新春的时候,几名“法轮功”痴迷者在李洪志“升天圆满”妖言的蛊惑下,在天安门广场制造了一起骇人听闻的自焚事件。 记者们接到通知是1月25日。农历初二上午,被通知参与这一事件采访的新华社记者,有的刚刚结束赴广西采访春节视察活动,有的正在离北京千里之遥的故乡与家人团聚,有的再也顾不上身体不适,有的不得不抛下家中病重的孩子。记者们迅速投入采访。凭着记者的直觉,我们意识到,这将是一场不一般的采访。  相似文献   

9.
胡衬春 《报刊之友》2010,(9):126-127
本课题从"中华女打记者"事件切入,联系采访活动中出现的新情况,来考察网络时代新闻采访的变化及其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0.
胡衬春 《今传媒》2010,18(9):126-127
本课题从"中华女打记者"事件切入,联系采访活动中出现的新情况,来考察网络时代新闻采访的变化及其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1.
王亮 《新闻三昧》2001,(8):28-29
涉入采访是隐性采访的一种方式。是指记者在不公开身份、不说明采访意图的前提下,涉入新闻事件之中,成为新闻事件的“经历者”,亲身经历和感受事件的真相。记者“冒充”某一特殊身份涉入到新闻事件中是涉入采访的显著特征。涉入采访方式虽然有助于记者获得事件真相,但若使用不当,则有可能动摇记者的客观性,影响新闻的真实性,导致新闻纠纷。那么,如何规范记者的涉入采访呢?这一问题日益引起理论界和新闻媒体的关注。  相似文献   

12.
许彭 《新闻世界》2011,(4):51-52
广播记者和一般记者的不同处,在于他的采访和写作要考虑到广播是以声音取胜的特点,要善于录音采访和广播节目的制作。而广播驻站记者是广播记者中一个特殊的群体,笔者认为,要做一名优秀的广播驻站记者必须具备"求实"、"热诚"、"勤学"、"敏锐"、"吃苦"、"创新"、"应变"、"开拓"等关键素质。  相似文献   

13.
乔一峰 《视听界》2013,(3):98-99
根据记者介入新闻事件的程度和方法,隐性采访可分为记录式和介入式两种方式。记录式隐性采访是记者以旁观者、记录者的身份,在暗地里不动声色地进行观察、记录和采制新闻事件的过程。介入式是记者在采访对象不知情的情况下,以一种参与者的身份介入所要采访的事件。隐性采访能够逼近事实真相,突破显性采访环境的封闭性和事实的隐蔽性,一针见血地抓住问题的实质,具有较强的可视性。但是隐性采访极易构成侵权,引起纠纷。  相似文献   

14.
唐士杰 《新闻传播》2010,(1):107-107
美国塔尔萨论坛报记者鲍勃.福尔斯曼曾说:"笔下的功夫不强照样能当一名出色的记者,但不善于进行访问是绝对当不好记者的。"记者若想从采访对象身上了解到情况,必须使用各种技巧,来让对方开口。那么,作为新闻记者.如何提高采访质量呢?  相似文献   

15.
美国记者的采访“普尔”,是不同的新闻机构合作对同一件事情(活动)进行采访的一种方式。《新闻战线》去年第四期有文介绍过。笔者认为,这种已经被外国新闻界同行的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采访方式,对于丰富我们无产阶级新闻采访学的内容,改革新闻采访工作不无裨益。我国新闻界,从中央到地方,基本上形成了一个周密的报道网,中央、省、地三级党报,体系是完整的;三级电视台网也在逐步健全,  相似文献   

16.
蒋嵩 《新闻世界》2014,(6):40-41
提问对于电视新闻记者来说,既是一项基本功,也是衡量一名记者工作能力的标尺。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向采访对象提问的形式是多样的,提问的角度和方式也是不同的。本文根据本人的采访经验,总结电视采访中有关"提问"的一些技巧。  相似文献   

17.
微服采访法,简言之,就是不暴露记者身份的采访。这种采访方法,有它得天独厚的优势,是其它采访方法不能比拟的,其主要好处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微服采访法可以达到新闻的真实性。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要取得批评报道材料的真实可靠,有时微服采访法可收奇效。被评为1983年度全国好新闻《抢菜记》就是一个典范。丹东日报社记者王赤兵去商场,见到农民送来的一车菜被营业员们纷纷地  相似文献   

18.
一、隐性采访的涵义及作用 隐性采访,相对于公开采访(显性采访),它指的是记者通过偷拍,偷录(录音、录像)及秘密收集(主要指文字记者)等手段进行采访从而达到获取事件真相的行为。其采访的方式包括两类:一类是记者不干预新闻事件的发展,始终保持中立,只是将事态发展过程偷偷记录下来,成为新闻事件的“旁观者”;另一类是涉入采访,即记者在不公开真实身份的前提下涉入新闻事件之中,成为新闻事件的“经历者”。新闻实践中,这两类隐性采访都经常得以运用,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隐性采访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一、满足了人们的知情…  相似文献   

19.
第六种跟踪追寻式采访方法这种采访方法也可顾名思义:它要求记者(通讯员)紧紧跟随对方(包括事件的发展或人物的活动)进行采访的一种方法。跟踪追寻式采访,大体上有这样两种情况: 一种情况是;一次采访的跟踪追寻。比如,今年七月的一天,饰演青年“阿信”的日本著名(?)中裕子到北京,准备和中国演员合拍一部影片。有个记者听到这个消息后马上赶到首都机场,可是其他报社的记者们早已抢先一步。当“阿信”一出机舱就被他们围住,又紧追着她坐的汽车直跟到饭店,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随着新闻活动对社会生活的深度介入,新闻采访特别是舆论监督类的新闻采访遭到拒绝的事件屡屡发生,记者被打被骂的暴力纠纷也时常见诸报端。信手翻阅手头的材料,可以举出一系列令记者们心寒的例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