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加强学术交流,展示科研实力,扩大研究合作,促进成果共享,助力国际开放与远程教育理事会(ICDE)第25届世界大会顺利召开,国家开放大学、第25届ICDE世界大会核心项目委员会和天津广播电视大学将联合在全国范围内举办"中国远程开放教育"论文大奖赛活动。  相似文献   

2.
一、国内外教育资源共享现状 1.国外教育资源共享的经验与启示 在2007年国际开放与远程教育理事会(ICDE)常设校长会议上,荷兰开放大学校长弗莱德·穆德详细介绍了英国“开放学习”计划、荷兰“开放教育资源”计划和欧洲远程教育大学协会“服务于自主学习的多语言开放教育资源”等三大项目的进展,为我国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提供了很有价值的参考。截至2007年6月,  相似文献   

3.
在终身学习背景下,把开放教育资源(OER)作为提高和扩大高等教育的参与程度、赋予学习者真正自主学习的权利、实现全民教育的有效手段,已经成为当前远程教育领域的新理念和新趋势,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国际开放与远程教育理事会(ICDE)、休利特基金会(Hewlett Foundation)等机构和欧美各国远程教育界的积极支持.今年在荷兰开放大学举行的国际开放与远程教育理事会常设校长会议,就是以此为主题而召开的一次高层论坛,本刊记者有幸随上海电视大学校长一行参会,概括并总结了本次会议的主要内容,以期对我国远程教育工作者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4.
正2013年10月16日至18日在天津举行的国际开放与远程教育理事会(ICDE)第25届世界大会,以"国际开放、灵活、远程学习的新战略"为主题。此次大会中的平行会议涉及七个方面主题,分别是:开放与远程学习(ODL)的文化,ODL的质量,ODL的教育技术,ODL的开放教育资源,ODL学习支持  相似文献   

5.
利用开放教育资源推进终身学习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2001年,麻省理工学院(MIT)启动了“开放课件“(OCW)计划.这是一项耗时多年、规模浩大的工程.该项目依托互联网,旨在免费提供麻省理工学院全部的电子课程材料.休利特基金会(the William and Flora Hewlett Foundation)慷慨解囊资助了目前几乎所有的开放课件计划和项目,已成为开放教育资源运动中的决定性因素.另一个具有决定性的因素就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是它敏锐意识到了开放教育资源的重大意义,尤其是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所以成功推动了开放教育资源运动的发展.2006年,由休利特基金会资助的欧洲开放教育资源三大计划掀起了开放教育资源运动的新浪潮.互联网上免费提供专为自主学习设计的优质学习材料,而非大学教师的传统教学材料,体现了开放教育资源的额外附加值.本文阐述了欧洲三大计划及其特征,这些计划都是以开放和灵活的方式推进终身学习,也是达成里斯本战略目标中关于提高劳动力教育水平的必要条件.三大计划的另一个有待探讨的问题是,开放教育资源这一革命性的运动改变了潜在的商业和市场模式,但是开放教育资源的可持续性发展问题却成了人们的关注点.同时,这三个项目的一些具体特征也受到了特别的关注:英国的计划课程规模相对较大,过程中的基础和重点放在技术、非正规协作学习、社区的研究和评价方面;荷兰的计划致力于正规和非正规学习的衔接、国家有关政府额外拨款资助的政策,及相应的效果测量;欧洲远程教育大学协会的计划则针对提升欧洲高等教育普及率、促进多种语言和文化多样性的发展,以及各个国家教育体系在互相承认方面应采取的共同措施.总之,我们正在目睹一个教育范式的转变,这需要我们在谨慎思考的同时,大胆采取相应的行动.  相似文献   

6.
开放大学作为一类新型大学,其发展速度和规模都在不断加速、扩大,如何建立有效的质量保证体系成为开放大学所面临的严峻考验.印尼开放大学作为亚洲第一所接受ICDE质量评审的开放大学,其质量保证体系在国际上得到了较高的认可.以印尼开放大学的实践探索为例,剖析其质量保证体系的构建路径以及运行体系,能够为我国开放大学质量保证体系的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7.
2007年国际远程开放教育协会远程教育机构负责人会议以"实现全民教育的手段——开放教育资源"为主题,集中讨论了开放教育资源运动,一些国际机构和远程开放教育机构积极参与有关项目的研究和实践,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为远程开放教育理事会成员提供了策略、效果、条件和实施方面的选择。  相似文献   

8.
西方大学"开放教育资源运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一场致力于通过互联网络来提供免费教育资源的"开放教育资源"(OER)运动正在西方高校中悄然兴起.本文以OER为主题,介绍了其历史渊源和发展状况.研究者将OER分为"开放标准"、"开放内容"与"开源软件"三个部分,并以"开源软件"为代表,介绍了西方大学中的发展及应用情况.开放教育资源运动为我国高校的信息化发展提供了一个契机,值得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9.
开放教育资源运动的"开放"理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网络传播的优势,为使用者消除访问的障碍,鼓励教育资源的更大范围分享和利用是开放教育资源的追求.开放教育资源发展迅速,形式种类多样、规模日益扩大.开放教育资源定义中的"开放"理念具有明显的信息时代特征,是面对网络发展对现行版权观念和传统版权法的挑战做出的积极正面的回应,表现在访问、传播、利用三方面.面临开放教育资源运动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中国的大学要树立开放的理念,加强对开放教育资源的宣传,促进开放教育资源在全国范围的获取与应用,加大力度建设中文开放教育资源,继续开放教育资源的英译汉和汉译英工作;而高校师生要具备信息技术应用、英语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阐述开放教育资源在国内外推广应用的现状,依据混合式学习理论,提出在社区教育中依靠混合式学习推广和应用开放教育资源的策略和方法,为开放教育资源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在实施开放教育的过程中,要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为此,必须通过日常教学工作来实施心理教育,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形成性考核”产生激励作用。  相似文献   

12.
开放教育与教育创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要培养和造就具有大批新能力、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高素质人才,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就必须大力推进教育创新。当前,广播电视大学正在进行的开放教育试点项目是教育创新的全新模式和伟大实践,本文根据对教育的理解,结合近几年广播电视大学进行的开放教育试点的实践,谈谈自已对开放教育与教育创新关系的体会和看法。  相似文献   

13.
开放与教育     
中原 《开放教育研究》2010,16(5):F0002-F0002
任何事物都是可以开放的,包括一个国家。教育能否开放?当然是可以的。问题是教育如何开放,开放些什么内容?这里有个“度”的把握,切忌超越这个度,否则盲目开放的教育不仅会丢失自己个人,而且还将丢失几代人。所以说,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事关重要,来不得半点的草率和马虎。  相似文献   

14.
开放教育与基于网络的协作学习模式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在开放教育试点过程中,师生的角色发生了质的变化,教师由"教学"变成了"导学",学生由"跟着学"变成了"自主学习",而在这个变化过程中不仅仅需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变办学条件,更重要的是要更新师生的学习观念与课程教学模式,从而有效地提高学习质量。本文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及国内许多专家学者的论述,提出了开放教育运用协作学习模式的优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相似文献   

15.
浅析开放教育与开放实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述了开放教育理念,分析了开放实验的内涵、作用与特点,结合本校实验教学改革实践,阐述了开放实验的内涵、特点与意义、相关的配套条件和教师在开放实验教学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学校美育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而美术基础教育是美育的组成部分。在远程开放教育计算机网络环境下,如何有效地开展美术基础教育,是值得认真研究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17.
根据作者在开放大学进行教学、教学管理和从事教育科研的实践,结合开放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研究,对开放大学素质教育的原则进行了初步探讨,强调了优化素质教育环境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8.
培养学员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员的信息素养、培养学员运用多媒体技术的技能是实施开放教育中的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还要根据开放学员的特点,结合专业需要,开展岗位素质教育的尝试。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最是科学昌明的伟大时代,在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领域,高新技术的崛起和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以迅猛之势成为席卷全球的新技术革命,广泛渗透到人类社会生活和生产的各个领域,使人类步入信息社会,走向知识经济的时代。科学技术,尤其是高新技术的发展,成为一个国家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柱石。因此,认识,学习和应用高新技术,是高校加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特别在电大的远程开放教育中,必须以教育观念现代化为先导,全面实施科技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20.
在人力资源更具有说服力的当今世界,在知识经济和加入的紧迫形势下,我国传统的职教模式必WTO须被开放式职教模式替代,而且开放式教学模式必须通过教学观念、教材的改变和创新思维的培养来构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