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如何引入新知呢 ?可用如下七法 :一、从数学本身发展的需要来引入新知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从现有知识出发 ,展示新旧知识之间的矛盾 ,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 ,让学生在需要中进入新知学习。例如 ,“分数初步认识”的教学 ,先让学生做等分除法 ,4个饼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 ,每人几个 ?2个饼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 ,每人几个 ?当学生列式解答说出算法后 ,老师提出 :把一个饼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 ,每人几个 ?怎么表示 ?在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需要中 ,引入“分数”。二、从知识的类比中引入新知类比法是由旧知去获取新知的一种重要方…  相似文献   

2.
课堂教学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构成的。“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教”要为“学”服务,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教”要以启发为主,实行“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学生的“学”要以“自得”、“自知”为主,志趣昂扬,乐此求彼,自我完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学。 一、创设情感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在数学教学中,要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就需要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对数学发生兴趣,产生爱好,感到需要。教师必须想方设法触及学生的情感领域,唤起学生心灵的共鸣,从而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探索知识的毅力和能力。例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教师给学生讲了个“猴子分饼”的故事:狼山上的小猴爱吃猴王做的饼。一天,猴王做了3个同样的饼,先把第一个饼平均分成4块,给小猴(甲)1块。小猴(乙)看到后说:“太少了,我要2块。”猴王把第二块饼平均分成8块,给它2块。小报(丙)更贪心,说:“我要3块。”猴王又拿出第三块饼平均分成12块,给它三块。小朋友,你知道哪只猴子吃  相似文献   

3.
一、从数学本身发展的需要引入新知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现有知识出发,揭示新旧知识之间的矛盾,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 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可先让学生做等分除法:4个饼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几个;两个饼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几个?  相似文献   

4.
一、从知识发展的需要引入新知教师要善于利用新旧知识之间的矛盾,引起学生认知冲突,使学生在需要中学习新知。例1.‘分数的初步认识”的教学。学生先做等分除法:4个饼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几个?2个饼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几个?(答案均是整数,已学的数能解决)接着,教师提问:把1个饼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几个?怎么表示?(已学的数不能解决,矛盾产生)这时引入“分数”。二、从知识的类比中引入新知小学数学中很多知识是与已有知识进行类比而产生的,教师要善于从新知的类比原型出发,引导学生提炼原型中的类比因素,发…  相似文献   

5.
一、从数学本身发展的需要引入新知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现有知识出发,揭示新旧知识之间的矛盾,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可先让学生做等分除法:4个饼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几个;两个饼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几个?当学生列式解答说出算法后,  相似文献   

6.
教学设计:钱阳辉薛安明执教者:薛安明教学内容:部编五年制小学数学第六册"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目的:使学生初步建立分数的概念,掌握分数的读、写方法和分数各部分名称.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1.有8个饼平均分给两个小明友,每个小明友得多少?2.有4个饼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得多少?  相似文献   

7.
本教案着重通过演示操作使学生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各部分的名称,能够正确地读、写简单的分数。教学过程设计如下。一、引入新课。出示两个饼的图片,问:“这里有几个饼?”添上一个饼的图片,问:“现在是几个饼?”把图片全部取下,问:“这里还剩几个饼?”学生答后,教师小结:像0、1、2、……这样的数,我们把它们叫做整数。例如,把8个饼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4个饼,这个“4”就是整数。如果把1个饼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几个饼呢?(稍停)它既不是1个饼,也不是0个饼,也就  相似文献   

8.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是学生学习分数的开始,也是学习分数四则运算和解答分数应用题的基础,因此是分数教学中的重点。在“分数的意义和性质”的教学中,单位“1”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在教学中我使用电教手段,有效地突破了这一教学难点。如先投影出一个饼、一个圆、一条线段,指出它们都可以用单位“1”表示。再移动幻灯片,把饼平均分成两份,指出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把圆  相似文献   

9.
“分数的基本性质”的教学, 教师结合内容编了一个生动有趣 的“猴王分饼”的故事:猴山上小猴子最喜欢吃猴王做的饼。有一天,猴王做了三块大小一样的饼分给小猴们吃,它先把第一块饼平均切成四块,分给猴1一块,猴2见到说:“太少了,我要两块”。猴王就把第二块饼平均切成八块,分给猴2两块。猴3更贪,它抢着说:“我要三块,我要三块”。于是,猴王又把第三块饼平均切成十二块,分给猴3  相似文献   

10.
今天的课题是“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师带来4块饼干,她不急不慢地说:“我这儿有4块饼干,让两位小朋友平均分,每人得多少?”(学生答:每人两块)“有位小朋友没有吃,碰到一位小伙伴,他们把两块饼干平均分了,每人得多少?”(学生答:每人一块)“那位小朋友又朝前走,又碰到一位小朋友,他把一块饼干拿出来两人平均分,每人得多少?”(学生答:每人半块)——教学渐入佳境,传授新知识的火候已到,教师精神饱满,提高了声调。师:4块饼干,两块饼干,一块饼干(板书:4、2、1)这些都是整数。(举起掰开的半块饼干)请问,这半块饼干的“半”,是不是整数?  相似文献   

11.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五册P112—P113 例1—例5。 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认识分数,理解几分之一的具体含义。 2.能够正确地读写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3.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边。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把4个饼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个同学得几个?可用几表示?(板书“2”) 2.把两个饼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个同学得几个?可用几表示?(板书“1”) 3.把一个饼要分给2个同学,怎样分才最公平呢? 让同桌的两位同学用圆纸片代替饼实际分分看。 指名学生演示分的过程。分成的两份大小怎样?说明是怎样分的?平均分的这半个饼可不可以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数表示? 教师讲解:过去我们学过的0、1、2、3……都是整数,遇到不够1个的情况,就不能用整数表示,比如这半个饼。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种新的数——分数。 二、学习新课。  相似文献   

12.
转变学习方式就是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多年来,我在数学教学实践中的做法是把思维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让学生在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情境中积极观察、思考、发现、探究、创造,真正参与到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数学活动中去。一、数学学习中的“经验”方式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以“经验”为基础的认识过程。那么何为“经验”?我认为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它表示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从具体到抽象的活动。如小学生学习分数,教师首先拿出一个饼让学生平均分。然后再拿出十个饼让学生平均分。这样可以通过…  相似文献   

13.
一、联系实际,揭示课题。 教师指出:第五册我们初步认识了分数,同学们想知道分数是怎样产生的吗? 请一名学生上台用米尺度量黑板的长度,并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能得到整米数的结果吗? 请一名学生上台把一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让学生思考:每个小朋友分多少? 教师指出:从同学们量黑板的长度和分苹果可以看出,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进行测量和计算的时候,在往不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样就产生了新的数──分数。 二、演示引探.获取新知。 1.引导学生认识单位“l”。 教师出示一块饼的实物图(贴在黑板上),然后把它平均分成2…  相似文献   

14.
教学内容:北师大新世纪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认识分数”P56~P58。教学目标:1.经历分数产生的过程中认识分数,了解分数的各部分名及知道分数的读法。2.在动手操作中掌握分数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和初步的想像能力。3.在合作交流中,理解分数的形成,初步学会与人交流。教学重点:二分之一的认识。教学难点:理解分数是整体的几分之几教学过程:一、分一分,认识121.平均分。师:把4个苹果分给2个小朋友,可以怎么分?(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指出每人2个苹果的分法叫平均分)师:如果把2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得到几个?2.认识12。(1)师:如…  相似文献   

15.
一、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在课堂教学中 ,多媒体是教学信息的载体 ,是传输信息的工具和手段。它不仅可用来传递教学内容 ,还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调节课堂气氛 ,创设学习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计算机辅助教学能使情境不受时空的限制 ,通过动态演示与表态画图相结合 ,再现于学生眼前 ,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 ,促进学生主动去探究知识。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 ,上课开始 ,我先用多媒体播放了这样一个故事 :熊妈妈做了三个一样大小的饼分给三只小熊吃。它先把第一个饼平均分成4块 ,分给老大1块 ;老二见了说 :“…  相似文献   

16.
<正>学生认识分数,是从三年级上册开始的。上册教材是把一个物体、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用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三年级下册继续教学分数,让学生认识到把若干个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用几分之一表示这个整体里的一份。五年级下册将再次认识分数,形成单位"1"的认识。多年的实践经验让我们感觉到分数这一块内容对于学生来说还是一个难点,如何让学生真正掌握分数概念,认识分数本质呢?借江苏省"杏坛杯"教学评比活动的平台我们再次进行了实践和研究,着力体现以下三点。一、丰富学习素材,关注学生概念形成的过程学生如何形成概念?是记忆还是感悟?在我们一贯的演绎概念教学中,学生对概念的认识常常停留在字面理解上,很难理解其抽象语义。所以,对于概念教学能否改变演绎的方式,用归纳生成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到概念的形成过  相似文献   

17.
统编教材第九册繁分数一节,虽然篇幅短,但它是小学计算内容的一个重点,学生学习中的一个难点,也是初中学生学习繁分式、分式的化简以及有关计算的基础。怎样才能使学生正确地理解繁分数的概念,掌握繁分数的化简方法和规律,为今后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呢?我在教学时注意了如下几点:一、运用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让学生通过计算、观察、比较,形成知识的正迁移,加深学生对繁分数概念的认识。在繁分数概念的引出时,教师先让学生把下列除法改写成分数的形式:  相似文献   

18.
小学生学习数学概念,常常是从形象、具体的直观事例中获得感性材料,然后再抽象概括而来的。因此,实例应贯穿于数学概念教学的全过程。一、通过实例引入概念有经验的老师总是善于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举出学生所熟悉的具体事件,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具体实例联系起来,逐步引入概念。这样做学生认识不仅深刻,而且不易遗忘。例如学习“小数”概念,可以从商品的标价来引入;学习“分数”概念可以从提问“一个饼分给  相似文献   

19.
一、联系实际,揭示课题.   教师指出:第五册我们初步认识了分数,同学们想知道分数是怎样产生的吗?   请一名学生上台用米尺度量黑板的长度,并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能得到整米数的结果吗?   请一名学生上台把一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让学生思考:每个小朋友分多少?……  相似文献   

20.
一、巧用多媒体使概念教学形象化多媒体技术可以变抽象为形象,使学生学习时看得见,摸得着,从而达到会学的目的。例如,教学"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时,首先多媒体显示三个重叠在一起的饼,接着把它们平均分成4份(大屏幕显示平均分),并将其中的1份(即3个饼的1/4块)移动位置,分开排成一条直线。最后把这3个1/4的饼旋转后拼在一起,使每个学生清楚地看到:3个1/4饼的就是一个饼的3/4,从而理解了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