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八、说真话、抒真情、做真人 6.我的追梦之旅 学写第一篇日记,是在读小学三年级的时候,那年我9岁。小学是在本村学校读的,一位姓王的老师教我们三个年级总共三十多个学生。那时没有课桌,全是长木板凳,一个年级一条,高年级坐后边,低年级坐前边。我们三年级7个同学在中间一条凳上。左边和我挨位的学生叫坤明,比我长3岁,当时是全校有名的调皮鬼,连五年级的大学生都怕他。  相似文献   

2.
刘关军 《师道》2009,(1):55-55
我现在也是老师了。每当想起教过自己的老师,就别有一番滋味涌上心头。 小学时代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谈老师。他很高大,教我们的时候正值壮年。那时他是民办教师,后来因为种种原因没有转正。他教我们三年级的语文,同时也是我们的班主任。  相似文献   

3.
浓浓槐花香     
在我孩童时期的校园里,长着十二棵槐树,它们伸展开枝枝叶叶,罩满了校园的上空。每年槐花飘香的季节,我都要回到校园,采摘一筐槐花,沉醉在馥郁的回忆里,魏光亚老师的音容笑貌就清晰起来了。魏老师人奇瘦,初中毕业回家务农,扛着锄头找了四个生产队长,没有一个愿意要他,村长说:“你写的字好,教小学吧,一样挣工分。”他就教起了小学。那时我们一、二两个年级,共十二个学生,在一间教室上课,魏老师教两个年级的语文。上课时,他先教我们一年级,有时需要大声读书的时候,他就让我们到校园里。夏天太阳毒辣辣的,晒的人头皮发麻。魏老师说:“栽几棵树吧…  相似文献   

4.
眼镜     
记得上大学的第一学期,我领到了一笔助学金——10元钱,就兴冲冲地来到西单一家著名的眼镜店,为我的远在家乡的一位小学老师买眼镜。营业员问我:他是近视还是远视?近视多少度?验光没有?我几乎傻了眼,怏怏不乐地转头就走。我实在不知道老师近视多少度,只知道老师给我们讲课时,脸几乎要贴在书本上。我那时就觉得老师很可怜,想等长大了给老师买一副眼镜。老师脸贴在课本上,一字一句地念。下边同学顽皮胡闹,千奇百怪,欺负老师看不见。只是在噪音太大时,老师会停止讲课,严厉地在讲桌上敲敲教鞭——其实就是一根削过的树枝,点一点班上最调皮捣蛋的几个同学的名字,板起脸来吓唬吓唬。这样我们能安静一会儿。但老师的脸一埋进书本里,下边就又反了天了。我们小学一到三年级是复式班,也就是三个年级60多人一块儿上课,老师给一年级讲完生字,再让二年级背书,然后再给三年级讲解课文。到了四年级,我们才有资格分到一间单独的教室上课。校长反复给我们讲,你们四五年级是高年级,老师都是城里中学回乡的高材生,  相似文献   

5.
在小学高年级英语教学中,经常听到很多老师抱怨,学生很难教,成绩总是提不上去。造成这样的情况,我认为是没有抓住高年级的读写教学重点。在PEP版的三、四年级教材里,以认读单词、听说日常交际用语为主,而且根据学生好动、爱玩的年龄特点,教师一般都采用TPR教学法来教单词和句型,学生十分感兴趣,从而获得较好的成绩。  相似文献   

6.
我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原来教我们的美丽的女老师调走了,新换的男老师姓于,是我们邻村的,此前我已经见过他。他留着那个时候农村青年少见的长发,上衣口袋里插着钢笔。他爱好画画,我们上劳动课,他就给能干活的大个儿学生画了像,大个儿学生推着小车走,小车上垂下一根绳子头。他在画作下方写了题目:热爱劳动。没有落款。老师显然属于"不得志"的人,他完小毕业,没有考上中学。我的同学当中,有几位常常在背地里讥讽老师没有考上中学,其中有一位同学的姐姐是考上了中学的,我却看不出同学的姐姐比  相似文献   

7.
吾爱吾师     
每逢教师节,总会回忆起那些教过我的可敬的师长,从小学到大学都有。今天我却挥之不去地想回忆一位当年我不太喜欢的M老师。 解放前夕,M老师在我老家唯一的一所初级中学教我的国文(这所学校也是宋任穷同志的母校),并且是学校训育处(国民党时代管学生政治思想的)主任。一脸阴沉,不苟言笑,好从眼镜下方看人,我们都很怕他,高年级同学给他取了一个外号,叫他Monkey(猴子)。 M老师穿的长衫袖子里总藏着一根约二尺长的竹鞭,一甩出来就可以打人。在一个快放署假了的周日晚自习上,班里一个刚从家里几十里赶回学校的同学正光…  相似文献   

8.
杨亚玲 《教师》2012,(26):108-108
很多年没教低年级了,2011年学校安排我从六年级调到一年级。在很多方面,我一点也不习惯。高年级的孩子自己会写作业,可刚入学的孩子要你手把手地教写作业;高年级的孩子自己会做值日,一年级的孩子值日大多是要你老师做;高年级的孩子能听懂老师的语言,能自己读题目,而刚入学的孩子,往往需要老师解释很多遍。老师的声音都说嘶哑了,  相似文献   

9.
祖孙师生乐     
崔华 《老年教育》2014,(12):38-39
<正>外孙读小学三年级时,因为不愿写作文,他妈把他从千里之外转到这里读书,我这个退休教师责无旁贷地成了外孙的辅导老师。我过去虽然是中学理科老师,但自认教小学中低年级语文还是小菜一碟,可事实并非如此。外孙在我第一次给他授课时就提出质疑:"姥爷,您讲的普通话怎么不标准呀?"我的老脸顿时涨红了,心想,这"熊孩子"真会"找茬";第二次给他  相似文献   

10.
从教23年,还依然记得刚调入新学校的那一学期,学校安排我教五年级五个班和一年级一个班的英语课,这显然是属跨年级的安排。因此,半期教研组的简报上出现了这样的评价:“田老师本学期教五年级和一年级英语,班级跨度大,特别是长期教高年级的老师,一下子教一年级的学生,在教学的许多地方都难以适应,但是田老师愉快地接受学校的工作安排……”由此,想到当前小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重高段轻低段”教学现象。  相似文献   

11.
一晃儿的工夫,外孙已经上小学三年级了,写作文成了让他头疼的事情。每次老师布置写作文,他都是死皮赖脸地缠他爸妈,让其代劳;有时甚至给同学弄点小恩惠,让同学帮他写。此风必刹!我和老伴退休前都是中学老师,于是我们决定把外孙接来与我们同住,亲自教他写作。  相似文献   

12.
正由于家境贫困,我上学较晚,小学三年级时我已经12岁了,而那年我们新来的老师也只有15岁,仅仅比我高半个头,我们在背后都叫他"娃娃老师"。"娃娃老师"姓张,初中刚毕业,是顶替他生病的民办教师父亲的。记得上第一节课时,张老师一直傻傻地站在教室门口有些手脚无措。过了很长时间,他红着脸走上了讲台,张了张嘴,我们都没有听清他说的什么。张老师的家离我们学校有十几里的路程,他每天骑一辆破旧的自行车来学校。有一天下雨了,  相似文献   

13.
我在瑞士上小学一年级,我很喜欢我的学校。在学校里我们每天除了上文化课外,还有各种活动。老师常常带我们去滑冰、滑雪、爬山、买东西,教我们做手工,给我们讲故事。有一次,老师教我们做面包,面包的名字叫Cridibanz。我觉得这面包很好吃,吃完后还想再吃,我就让老师把做法写下来。老师写下来了,我回家就按老师写下来的又做了一次。  相似文献   

14.
爱的力量     
万玮韡 《江西教育》2010,(11):45-45
"万老师,我们上六年级时您还教我们吗?"我抬起头,循声望去,孩子的眼神中流露出的依恋和期盼,令我震撼。 他叫梅培,是我班上一个非常特殊的学生,比同龄人晚了三年才入学,今年已十四岁了。十四岁本已初中毕业了,可他才读完小学五年级。  相似文献   

15.
两位恩师     
说的是我念小学六年级时的两位老师.一个是教算术的,兼上我们的体育课,姓田;一个教语文,是我们的班主任,姓张.   我是上四年级时,从大队分校转到公社中心小学来的.四年级的班主任和语文老师,是个刚从师范学校毕业的女生,对我这个因为早晨要放牛而天天迟到的学生颇不待见.升到五年级"准毕业班"就归张老师带我们了.他对我莫名其妙地好.虽然我的年龄在班上倒数第二,但他培养我当班主席兼少先队中队长.冬天牛收棚吃干草,早晨不用放牛.有几次我发昏搞不清时辰到校太早,张老师怕我冻着,让我到他床上去暖身子补觉.那份和蔼体贴比我老爸还亲切.……  相似文献   

16.
我的恩师们     
活到30岁,共经历了4位恩师。我的第一位老师姓张,小眼睛,中等个,很黑。从小学1年级到5年级都是他教的。我们村的学校很破,书桌是4根木头桩上钉了两个木头  相似文献   

17.
去年春节在老家给父母拜年时,遇见了在深圳某私立小学教书回家过年的堂弟。在聊天的过程中,我们谈到了他当班主任及教六年级三个班数学的工作经历,同时回味起他当年读书的美好时光,不无怀念地说:“这么些年所带过我的班主任有很多,其中我最佩服的就是读高二时的班主任曾老师,因为我觉得他是一个文理全才的老师,他不但自己任教的这一门学科化学教得很好。而且还能够辅导我们学习英语、数学等其它学科.特别是他的思想工作做得好,经常说得我们都心服口服……”  相似文献   

18.
书香悠悠     
生活中,最不能丢掉的是书本,最不能忘怀的是师恩。我真正爱上书,懂得书的珍贵,是从上小学五年级开始的;真正激励我一生,影响我人格的,是我小学五年级的语文老师———李书香。记得在小学刚升入五年级的一天,学校里调来了一位年轻的女老师。当时,全校的学生都拥挤着,叫嚷着,争抢着看新来的老师。因为我们这儿贫穷落后,条件艰苦,没有新老师来过,这回来了新老师,当然是学校里很新鲜、很激动人心的事了。看得出,每个学生都希望她能成为自己班的老师。幸运得很,她成了我们班的语文老师。她上第一节课时自我介绍说:“我叫李素香,这是爹娘给起的名…  相似文献   

19.
难忘范老师     
我的相册里珍藏着一张我小学三年级时我们几个女生和范广各老师的合影。虽然25年过去了,范老师当年的音容笑貌还常浮现在我的脑海中,他是我今生最难忘的恩师。范老师是我小学三到五年级的班主任和数学、体育老师。当时我们村有一个小型水力发电站,仅够全村人晚饭时照明和学校晚自习供电。我们学校是完中,有小学,也有中学。平时只有初中上晚自习,小学不上,可我们班破例上晚自习。每晚范老师给我们抄10道典型数学题,我们做完题后他再讲,讲完后我们常合唱歌曲或做小游戏。当时,农村文化生活极其贫乏,一年只有两三次看戏或看电影的机会。每到那…  相似文献   

20.
一次,儿子的老师上门来告诉我们,班上的小朋友都已经能从“1”写到“5”了,不知为什么,独有我的儿子连个“2”字也没能过关。老师是来请求我们配合的。“他一写就是反的,”她在桌子比划了一个“S”,“怎么扳也扳不过来。”她内疚中带着无奈。我别提有多沮丧了。我和我丈夫历来不主张在孩子入学前,过早过多地教他认字,算算术。我们总是顺其自然,他想玩什么就玩什么,想看什么就看什么。有一个比我高几届的同学,他讲过一番话,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他说他由于过早地教授孩子读完小学一年级,甚至二三年级的一些课程,结果,孩子入学后,觉得老师讲的内容自己全懂,反而养成了一种漫不经心的态度。但老师的来访,把我原本平静的心境搅得稀烂。我再也坐不住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