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蔡海军 《新课程研究》2009,(6):49-50,58
小学科学课程改革倡导学生自主进行科学探究活动,这就使得科学课堂的生成资源层出不穷。科学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在课堂探究活动中生成的有利资源(包括即时兴趣、认知困难、意外问题等课堂生成资源),并做到"切时"、"切机"和"切实"地指导他们有效地开展科学探究。  相似文献   

2.
预设与生成之间原本属于矛盾对立的。但是作为语文教师,在课堂中却需要正确把握两者之间的关系,精心预设内容,有效推促精彩生成。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握重点预设,点拨学生思维;把握评议预设,引导探究方向;把握议论预设,生成课堂精彩。  相似文献   

3.
课堂生成资源是在一定的课堂教学情境中即时生成的、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即学生言语、行为、情绪方式表达中出现的“节外生枝”的情况。它具有动态性,稍纵即逝。准确、及时地捕捉到这些生成资源并对其加以合理利用,将使课堂不断涌现精彩、鲜活的画卷。小学科学课程改革倡导学生自主进行科学探究活动,这使得科学课堂魅力无穷、活力无限,课堂生成资源层出不穷。科学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在课堂探究活动中生成的有利资源,有效指导他们开展科学探究。那么,具体该怎样做呢?我认为,教师应该亲身介入并认真观察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随时掌握他们的活动进展情况,包括在活动中所产生的兴趣、面临的困难和出现的问题(这些都是重要的课堂生成资源),并做出切时、切机和切实的指导。  相似文献   

4.
严海强 《成才之路》2014,(24):42-43
阐述在强调物理教学学生主体性,开放性教学的大背景下,如何理性把握课堂生成资源,有效生成课堂。  相似文献   

5.
王芳丽 《文教资料》2013,(16):35-36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语文课堂教学不再是传统的预设性课堂,而是动态生成的课堂。由此,许多教师认为生成性课堂不需要预设,而忽视、放弃预设,导致课堂生成的盲目、无效、教学质量低下。对预设与生成关系的处理与把握,越来越为教师所关注,是课堂教学应把握的难点。本文就当前语文课堂教学中预设与生成二者关系的把握提出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6.
新课程呼唤"生成"的课堂,"生成"通常是指课堂上出现的教师课前意想不到的或"节外生枝"的情状.关注学生生命质量,就必须重视课堂生成;把握语文教育特点,就应该重视课堂生成.把握课堂生成,必须从"精心预设,预约生成;善于倾听,促进生成;尊重差异,呈现生成;依据目标,调控生成"等四个方面着手,以促成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语文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随机生成的过程,学生在课堂中表现出来的教师预设之外的种种想法,往往就是课堂教学即时生成的资源。教师要把握教学动态,善于捕捉和利用这种动态教学资源,及时调整教学预设,以不断产生课堂教学的亮点,生成精彩。  相似文献   

8.
狭义的课堂生成资源是指课堂中即时产生的、教师预想之外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它是学生在数学课堂学习活动中与教师、与同学互动时真实体验的一种反映,是转瞬即逝的非常宝贵的教学资源。广义的课堂生成资源还应该包含数学课结束后,数学课堂上的方式、方法、活动、游戏、思维等对学生产生的持续影响,甚至还应包含学生对数学及数学学习即时产生的短暂的数学情感体验、波动及不同学生逐渐形成的千差万别的个人数学核心素养等。  相似文献   

9.
新课程呼唤“生成”的课堂,“生成”通常是指课堂上出现的教师课前意想不到的或“节外生枝”的情状。关注学生生命质量,就必须重视课堂生成;把握语文教育特点,就应该重视课堂生成。把握课堂生成。必须从“精心预设,预约生成;善于倾听,促进生成;尊重差异,呈现生成;依据目标,调控生成”等四个方面着手,以促成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语文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周梦迪 《生活教育》2014,(18):27-29
小学思想品德课独具开放性和动态生成性特征,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重视课堂上的即时生成,充分利用生成资源,提高思想品德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思想品德课堂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  相似文献   

11.
语文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教师只有善于把握课堂中的生成,并进行智慧处理,才能不断地向有效教学的深处漫溯。教学中,教师要因势利导,尊重"预约型"生成;顺学而导,放大"价值型"生成;点石成金,转换"偏差型"生成。  相似文献   

12.
如何把握生成性教学资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已经体验到:理想的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课堂的精彩往往来自精心预设基础上的绝妙“生成”。当“无法预约的精彩”成为一句熟语后,课堂中那些极富“生成”价值的因素,被当作无比可贵的教学资源。我们知道“生成性资源”不会凭空而至,却往往会稍纵即逝。那么,面对“生成性资源”,我们该如何把握呢?  相似文献   

13.
王建生 《江苏教育》2007,(18):28-30
“生成性”是新课程理念下课堂的显著特征,也是现代课堂的迫切要求。在新课程理念的沐浴下,我们的课堂互动了、生成了,充满了生机与活力,但课堂的互动生成与教学效率的提高、与学生数学素养的全面和谐发展并不能简单地画上等号。“互动生成”——我们该怎样把握?下面我想结合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一册“九加几”一课中的一个教学片断,谈谈自己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4.
王红丽 《中国教师》2008,(18):56-57
<正>理想的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把握好"生成性资源",科学课堂中往往会产生意想不到的精彩。生成性资源不是教师预先设计的,而是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活动即时产生的资源。理想的科学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课堂的精彩往往来自精心预设基础上的绝  相似文献   

15.
教学是不断生成的。在我们的课程生活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活的生命体的相互碰撞中不断生成新的教学资源、教学内容、教学程序,乃至新的教学目标。那么,在小学品德课的教学中如何有效的把握“生成”,使课堂真正焕发生命的活力,以达到师生共同成长呢?  相似文献   

16.
新课程理念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而“发展”本身就是一个生成性的动态过程,有着一些我们无法预见的教学因素和教学情境。一个成功的课堂教学应该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给学生留下足够的生成空间,把握学生的有效生成,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相似文献   

17.
新课程理念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而"发展"本身就是一个生成性的动态过程,有着一些我们无法预见的教学因素和教学情境.一个成功的课堂教学应该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给学生留下足够的生成空间,把握学生的有效生成,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相似文献   

18.
在积极倡导生成的课堂教学的同时,我们如何有效地把握“生成”,使课堂真正焕发生命的活力,以达到师生共同成长呢?笔者借此机会,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点认识。一、精心预设,有效预约生成教学过程中的生成并不是随意的生成,也不是与预设决然对立的生成。虽然“人们无法预料到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布卢姆),但教师的预设越周密,考虑越详尽,则转换为切实有效的课堂教学实际流程的可行性就越强。这是我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的真切体会。如在执教苏教版三年级(下)《恐龙》一课时,为了充分体现学生自主读书、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突出语文学习…  相似文献   

19.
品德课堂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过程,而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它五彩斑斓、生机勃勃、活力无限。教师在品德课教学中,应通过关注在场的每一个学生,善于倾听、观察和捕捉生成性资源;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师生进行深度对话从而诱发课堂生成;挖掘教学内容的冲突点,激发学生思维碰撞,推进课堂生成;利用有效的评价,提升课堂生成。只有牢牢把握品德教育的内涵,利用课堂生成有效激活富有生机、具有价值的活性因子,才能让动态生成的课堂更精彩、更高效!  相似文献   

20.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动态生成"的教学理念不断冲击着我们的课堂。王尚文先生在《"入侵"与"生成"》一文中提出,生成是一种教学方式,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互动,即学生在原认知的基础上,通过与教师、文本的对话交往,实现意义的获得及自我主体的建构,是学生、教师与文本三者通过对话共同进入一个新的境界。《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每个教师都"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对课堂上的一些资源因素进行巧妙把握,充分关注语文教学的生成性,促进课堂的动态生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