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 毫秒
1.
“为真理而斗争是人生最大的乐趣”——说这话的人叫尔丹诺·布鲁诺,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科学家。我们都知道,因为宣传哥白尼学说,抨击基督教教义,他被宗教裁判所指控为“异端”,1600年2月17日被施以火刑。奥地利作家茨威格曾写了一本很有名的书叫《异端的权利》。“异端”能有什么权利?对于布鲁诺来说,这种“权利”就是一个人不能因其言论而“有罪”。或者说,一个社会并不能因为某人的观点和代表“主流”的大多数人不一样,就把他视为“异端”加以迫害。然而歧视、谩骂、迫害在生活方式上、价值观念上、思想观点上与大多数人不一样…  相似文献   

2.
很多人是通过新闻媒体的炒作和一场官司才知道《马桥词典》 这本书的。韩少功是一个很成功 的作家,他的《西望茅草地》、《风 吹唢呐声》、《爸爸爸》都是相当优 秀的作品。一个人出了名,要出 书就很容易了,有人劝他早点出 一本长篇小说,他写好了草稿,但 他对它不满意,于是就把它搁置 了起来。好几年之后,他出版了 《马桥词典》。书一出来立刻就有 不少叫好之声。但不久,有一个 叫王干的评论家对这部小说提出 了自己否定的看法,他说某国也 有一个作家写过一本叫某某某词 典的书,韩少功有模仿抄袭之 嫌。这当然是报纸求之不得的新 …  相似文献   

3.
当代文学史缺少土改题材的杰作也许是不同的时代人们对美的认识不同,比如美女加司谍的故事,这个曾经被封杀被批判的题材今天却在各大荧屏成了时髦的产品。但是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有关土改题材的作品却少之又少。文学家丁玲有一篇作品叫《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作家周立波写过一部小说《暴风骤雨》,还有一部农民作家赵树理的中篇小说《邪不压正》。这些都是写1948年之前土改的作品。如果我们把当代文学  相似文献   

4.
闻君 《教师博览》2005,(6):39-39
我要送给你的不是一朵花,而是一本书,一本前苏联作家康·巴乌斯托夫斯基写的名叫《金蔷薇》的书。十多年前,曾看过一篇文章,是著名诗人蔡其娇写给女诗人舒婷的。他告诉舒婷,读一读《金蔷薇》这本书,它告诉你什么叫文学,什么叫生活。于是我也买了一本,读了。这是一本用散文笔法写的关于文学创作方面的书。书不厚,只有约17万字。全书由20个独立成章的短文组成,但又浑然一个整体。当时我才不到20岁,对文学只是爱好而已。我把这本书连续读了两遍,就着魔似的喜欢上了那个叫巴乌斯托夫斯基的苏联人,喜欢上了这本《金蔷薇》。我几乎找不到合适的语…  相似文献   

5.
李育善新出的散文集《山里的事》收入文章近八十篇,这些文章都是作者写他的家乡商洛风土人情的。我读了这部地域色彩很浓的集子,一个强烈的感受就是作者通过他记叙的一个个人物和故事,将陕西商洛地区当下那勃勃生机的生活风貌和发展态势呈现了出来。乡土风情素来是作家喜欢描写吟咏的对象,跟许多作家站在家乡之外写家乡不一样,李育善笔下的风土人情更具鲜活味儿,他的这些文章就像是这块土地上生长出来的瓜果树苗,青枝绿叶,葱翠可爱。这是因为作家从没有离开过这片土地,他是时刻与这片土地联系在一切的,他的根,他的爱都在这片土地上。他以一颗虔敬的心,记下了这片土地上一个个人物的生活和命运,他们的欢乐以及烦恼,让我们感觉到这一切都是正在上演的一幕幕活剧,这是一个立体的活的商洛。  相似文献   

6.
郑渊洁(作家):小学时老师出了一个命题作文,题目就是《我长大了干什么》,同学们好像都喜欢写当科学家什么的,还有写当作家、画家、音乐家,可能我就故意想和别人不一样,就写了一个我长大了要做一个有个性的人,写了我长大了为人民服务,里面的内容是长大了当掏粪工人。当时宣传一个掏粪工人,全国劳动模范,叫时传祥,所以我就说要学他。  相似文献   

7.
许洁洁 《作文》2023,(5):40-41
<正>有个叫拉尔夫的小男孩,每当老师要求写故事的时候,他怎么都写不出来。可他的老师总是说:“到处都有故事!”班上的孩子们也总是能发现故事,只有他无论怎么想,就是写不出一个故事来。他的同桌黛西非常会写故事,还写了很多关于拉尔夫的故事。拉尔夫接受黛西的建议,到处找故事。这个故事就是绘本《拉尔夫会讲故事啦》。拉尔夫到处找故事的过程就是开始观察生活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巴尔扎克先生年轻时做枪手,聪明地用了别的名字,后来便可以不承认了所以他以一部《人间喜剧》无敌于天下。巴尔扎克先生认为一个作家笔下就是一个世界,他写的作品不应该孤立而应该组合起来,他把它叫做“分类整理法”;再不一部作品一些人物。要交叉再现他把它叫做“人物再现法”。他一共2400多个人物再现的有400多个重要的人物再现在20多部内所以拉斯蒂涅在《高老头》里还是个穷学生,到了《纽沁根银行》  相似文献   

9.
[作家连线]彭懿,1958年出生于东北沈阳。198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生物系昆虫专业。1994年毕业于日本东京学艺大学语文教育专业,获教育学硕士学位。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他是一位幻想小说作家,他写幽灵,写妖孽,写大树成精,写那些在现实世界中从未发生过的凄美而又耸人听闻的故事。他说只要他闭上眼,现实世界的人、声音就会遽然遁去,梦魇般的幻觉就会把他紧紧地攥住。他写过《与幽灵擦肩而过《》半夜别开窗》《怪物也疯狂》……他还是一位狂热的摄影师,当他在人鬼不分的幻想世界里陷得太深的时候,他就会背着沉重的背囊,一个人上路去浪迹天涯。他的学术著作《图画书:阅读与经典》,获2007年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他在自己的名片上印着这样两行字:一个命中注定的旅人,一个徘徊在人妖之间的幻想小说作家。  相似文献   

10.
胡萝卜种子     
美国作家路斯·克劳斯写过一个故事,叫《胡萝卜种子》——一个小男孩种下一颗胡萝卜种子。他的妈妈说:这颗种子恐怕不会发芽。他的爸爸也说:它恐怕不会发芽。他的哥哥也说:它不会发芽。每天,小男孩都把种子周围的杂  相似文献   

11.
有一些书,以我们习惯的眼光看,可能很难发现它们的好,一旦换一个角度,情况就会不一样。法国作家圣·埃克苏佩里的《风沙星辰》就是如此。它其实是两部作品的合集,其中《风沙星辰》是一本散文集,初版于1939年,写的全是飞行员艰难而又充满英雄主义的生活。另一部《夜间飞行》是一部中篇小说,写的是航空公司增加航次、开辟夜间航线的故事。该书初版于1931年,是他的第二部小说,也是他的成名作。这两部作品在发表后都曾引起轰动,但时隔四分之三个世纪,航空业已发生巨大变化,这些描写民用航空起步阶段的故事,很难再有当年一样的传奇效应  相似文献   

12.
文艺作品独到的艺术构思,说到底就是作家对生活的新发现以及他为了表达出这一新发现而创造的艺术手段。因此,在艺术构思上具有独创性的作品,既表现着作家对生活现实的独到见解,又表现着他在艺术上的新探求。方之是一个对生活和艺术富有探求精神的作家,他的短篇小说《内奸》,就是一篇在艺术构思上颇有独创性的优秀作品。它的深刻的革命现实主义猜神,通过独特的艺术构思得到了充分的表现。就如同照像那样,每个人都在选择自己摄取生活风貌的角度,方之在《内奸》里所选择的反映生活现实的角度是独特的。谈到这一点,我不禁想起有关《内奸》遭遇的一件往事。那是一九七九年二月的一天,我在一次座谈会上见到方之,问他道:“老韩(他叫韩建国,方之是笔名),最近有什么新作?”他透过近视眼镜淡淡地一笑说:“有一篇,给打回来了。”  相似文献   

13.
后起之秀     
老王手捧着最新的一期《文学青年》端坐在书桌前,桌上一杯新沏好的茶微微地冒着热气。老王仔细读完了一篇号称是少年作家写的《论卡尔维诺与王小波的想像》的文章后,眼中放出一道凶光。他有些气恼地把杂志往书桌上一甩,拿起茶杯喝了一口水,随即在鼻中挤出一个鄙薄的“哼”字来。老王是个作家,他不喜欢少年写出来的东西是文学圈里众所周知的事,然而很少有人知道老王不喜欢少年作家的真正原因。老王身为一个作家,自然希望儿子小王子承父业。前两年少年作家刚流行时,老王便让小王多写点文章以便扬名,同时老王自己也在各大报刊发表评论,鼓吹少年…  相似文献   

14.
在路上     
法国有一个学者写过一本书,叫《无所在的故事》。他把人的生活状态分为两种,一种是“有所在”,一种是“无所在”。  相似文献   

15.
牡丹亭     
《牡丹亭》是一出剧,这出剧是明朝时候的一位文学家写的。他叫汤显祖,他和西方大戏剧家莎士比亚生活在同一时代,所不同的是,他们一个生活在中国,一个生活在英国。他比莎士比亚大十四岁,但都是在同一年离开人世的。  相似文献   

16.
构思的技巧     
在对生活进行观察体验的过程中,由于受到某些人物、事件、景物的强烈吸引和触动,意萌于心,情动于中,丰富、生动的表象就会在脑海里跃跃欲出,欲罢不得,欲止不能,这就是所谓创作冲动,并萌发着一种独特的创作构思。选材留意“交叉点”。这是作家何士光的创作实践一说,在选择材料时,把时代、人民要求写的,划一个圈,把自己想写的划一个圈。这两个圈重合了,就写;不完全重合,也要尽力找到它们的“交叉点”,就写这个“交叉点”。不然就不写。否则,硬写出来的作品也没有生命力。赵本夫的获奖作品《卖驴》,运用的就是“交叉点”的材料。他70年代初收集到两个感人的材料:一  相似文献   

17.
换一种思维思考,是需要创造力的。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吧。英国有一位作家,他写了一部书叫《化装舞会》。但是,怎样才能提高书的销售量呢?这个问题让作家非常苦恼。作家日日夜夜地想办法,终于想到了个好点子。他不惜重金买了一只做工精细、价格不菲的纯金野兔。他细细地读了几遍书以后,按照书中的细节把金兔子给埋了起来,然后开始出版图书。图书上市后,那位作家在媒体上公开宣布有一只金兔子埋在一个地方,这个地方的名字就在这本  相似文献   

18.
从前,有一个人名叫鲁滨孙,是个英国人。——《鲁滨孙漂流记》 1719年,《英国人》杂志刊登了一则新闻,有位苏格兰水手与船长发生冲突,被抛弃在荒岛上,孤独地生活了四年多,变成了一个忘记了人类语言的野人。后来,一位航海家发现了他,把他带回英国。有位作家感到这是个很好的题材,便很快创作了一部具有世界影响的小说《鲁滨孙漂流记》,这位作家就是被誉为“英国和欧洲小说之父”的丹  相似文献   

19.
一寻找那颗“写作的心” 中国古代有个了不起的作家,写了一本了不起的书——《水浒传》。中国有那么多皇帝,都被忘得差不多了,那个叫施耐庵的,却被一代又一代人记住。写作就是这么有力量。施耐庵写到“时迁盗甲”。写不下去了。他没有做过贼,也没有做贼的朋友,更没有看到过贼怎么偷。巧了,一个贼光顾他家,被他发现了。  相似文献   

20.
“五四”时期,我国新文学运动的兴起,是同介绍外国文学分不开的。当时的倡导者和支持者,都把外国文学的译介同他们所倡导和支持的新文学运动紧密结合起来。鲁迅先生就是他们之中最突出的一个。鲁迅是以翻译外国文学作品开始他的文学生活的,而在他逝世前三天,即一九三六年十月十六日,他还为曹靖华译的《苏联作家七人集》写了序。在逝世前一天,他又校阅了他未能完成的《死魂灵》第二部的译文。根据冯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