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教师教的目的是为了不教。为了‘能让学生主动学习,怎样才能如愿以偿达到不教之境呢?这需要教师交给学生学习的钥匙。学习的钥匙有很多,其中非常重要的一把就是“自学设疑法”。古人云“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学者先要会疑”,“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需疑”,“疑者,觉悟之机也”,可见“疑”之重要。语文教学中,如能让学生学会抓住文章的中心和内容,  相似文献   

2.
在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线组织教学的基础上,构建了“自学——探疑——指导——反思”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活动中.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进行指导,师生共同探疑释疑,并及时进行反思,将教师的“学会教学”与学生的“学会学习”统一起来,达到共同进步。  相似文献   

3.
只有教师善于提问,才能启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那么怎样才能掌握提问艺术,而避免“满堂问”呢?教师就要在课堂教学中,扣住一个“疑”字做文章。  相似文献   

4.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设疑是课堂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手段,而巧设疑问又是激活学生思维的一种有效途径,它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都起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正>习题课在高中化学教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如果教师要利用习题课教学提升学生化学综合能力,引入“三疑三探”教学模式是非常必要的。“三疑三探”是指课堂教学过程的几个主要环节,即设疑自探、解疑合探、质疑再探。“三疑三探”是整合独立探究、小组合作学习的一种教学模式,它强调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化学学习中的问题和难点,通过不断质疑和探索,最终构建解题思路和习得解题技巧。为此,教师必须基于“三疑三探”模式,优化高中化学习题课教学流程,在化学习题课堂教学中,充当习题教学活动的策划者和组织者,为学生提供充裕的自主、合作探究机会,增强学生解决化学问题和知识迁移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学而有疑”作为读书学习的一种基本思想和方法,是大学师生应该熟悉并贯穿于实践中的学习常识,也是创新型人才必备的学习意识和习惯。其基本内涵为:学应有疑,疑而有据,疑而为真,疑而弥高,疑而能释。其中的“疑而为真”和“疑而弥高”,为学习中应该特别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现阶段素质教育更加强调多元化、多样化,更加重视学生个体成长,教师既要传授学生数学知识、学习技巧,也要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能力和数学综合学习能力.基于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入“三疑三探”教学模式,能全方位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文章先对“三疑三探”教学模式的各个环节进行介绍,又分析了“三疑三探”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以期为小学数学教师进行课程优化提供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8.
李天赐 《甘肃教育》2009,(24):46-46
我国古人曾说过,“学则须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可见“疑”之重要。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如能根据教学内容和课堂需要巧妙设疑,则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进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课堂设疑四忌设疑,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诱导学生积极思维,帮助学生获取知识有积极作用。但设疑如果缺乏层次性、启发性、针对性、系统性,就会失去应有的价值。所以,课堂设疑有四忌。1.忌深而难设计的问题过深,会使学生望“疑”兴叹,失去信心。应设计一些略高于...  相似文献   

10.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适时适度的设疑 ,巧妙的设疑 ,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激发求知欲 ,开拓学生思维 ,提高教学效果。  一、新课设疑  导入新课时设疑 ,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促进思维活动。例如 ,在教学“圆的知识”第一节课时 ,我是从现实生活中最熟悉的例子来设置疑问 :“车轮为什么不做成正方形或三角形的而做成圆形的呢 ?”从而唤起学生的求知欲 ,激发学生对圆研究探索的学习兴趣 ,由此导出课题引入新课。然后我说“从今天开始 ,我们将要比较系统地研究、学习圆的有关性质及其应用”。  二、教材重难…  相似文献   

11.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引“疑”不仅能使学生迅速地由抑制到兴奋,而且还会使学生把知识的学习当成一种“自我需要”。为此,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巧妙地引“疑”,在“疑”中产生问题,在“疑”中激发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一、在创设的情境中引疑激趣课始的精彩引言,往往给学生带来新异、亲切的感觉,使学生把学习当成一种自我需要,自然地进入学习新知的情境。其导入的关键是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把知识发生的背景,置于一幕幕使学生喜爱、惊奇的情境之中,使学生处于“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不能”之感。例如,有位教师在教学“求平均数…  相似文献   

12.
学则须疑     
古代学者都强调学习要善疑。如孔子主张“多闻阙疑”(《论语·为政》),孟子认为“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尽心下》)。然而对此有更为详尽论述的,要推北宋唯物主义哲学家张载。张载在《经学理窟》中反复强调“学则须疑”。首先,他认为提出疑问是学习的起点,“始是实疑,于是有学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其次,即使学有所得,张载认为仍须有疑,才能“濯去旧见以来新意”。再次,他还认为人们在实际行动中碰到疑难是必然的,“不知疑者,只是不便实行,既实作则须有疑,必有不行处,是疑也。”最后,他对“疑”与“不疑”的关系理解得很辩证。“不疑”、“不惑”是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境界,它是经常疑虑,“积久自觉渐变”的结果。但是达到了“不疑”的地步,还须“有疑”才能进步。所以,“学者恶其自足,足则不复进”。  相似文献   

13.
许多教师习惯于直接“给”知识。事实上,“给”永远只能给死的知识,而“导”却能激活知识的源泉,关键在于怎么教,怎么去引导。安远县风山中心小学实施“三导三疑”创新教学模式,落实新课程标准,更新教学理念,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三导三疑”语文  相似文献   

14.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是教师组织、引导、参与和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双边活动,这其中教师的“导”起着重要作用。而“导”,很大程度上靠设疑提问来实现。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运用得好,能优化教学效果,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从本质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5.
发疑与切分     
引导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并能深入下去的重要一环是善于发疑。宋代思想家张载云:“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能在一般人习以为常不产生疑问的地方提出疑问,学习、研究才能有发展、进步。语文课乃至古今中外诗文中都有大量“不疑处”值得发疑。例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其中“床”和“疑”都值得发疑。人们对“床”一直有争论:有说是卧床的,有说是井栏的,有说是几案的。但对“疑”的怀疑、疑心之意似乎习以为常,丝毫不加怀疑。其实这个“疑”和陆游《游山西村》的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的“疑”一样,是“似、好像”…  相似文献   

16.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 ,引疑不仅能使学生迅速地由抑制到兴奋 ,而且还会使学生把知识的学习当成一种“自我需要”。为此 ,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巧妙地引“疑” ,在“疑”中产生问题 ,在“疑”中激发兴趣 ,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一、在创设的情境中引疑激趣教育家托尔斯泰说过 ,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 ,而是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激发学生的兴趣。而精彩的课堂开头 ,往往给学生带来新异、亲切的感觉 ,使学生把学习当成一种自我需要 ,自然地进入学习新知的情境。其导入的关键是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 ,把知识发生的背景 ,置于一幕幕…  相似文献   

17.
综合性学习的核心是“自主探究” ,而“自主探究”最关键的前提条件是学生能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问题 ,进而确定研究的主题。《语文课程标准》在谈到综合性学习的要求时 ,第二条就特别指出 :“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 ,共同讨论 ,选出研究主题 ,……独立或合作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由此看来 ,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高低将会直接影响到研究课题的选择 ,探究成果的大小。在平常的语文教学活动中 ,教师可通过教学生进行“自主设疑”的教学方式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自主探究的能力 ,从而提高学生综合性学习的能力。所谓“自主设疑”…  相似文献   

18.
“五疑”启发式化学教学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生于疑 ,小疑小进 ,大疑大进。在教学中 ,教师若能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 ,充分设疑、质疑 ,启发学生排疑、解疑 ,帮助他们消除学习中的障碍 ,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就能有效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五疑”启发式教学法是以疑问为主线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原则 ,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的一种教学方法。其主要教学过程分为“师生设疑———讨论排疑———精讲释疑———练习解疑———创造质疑”五个步骤。这五个基本步骤环环相扣 ,步步深入 ,相互联系 ,很好地体现了“三为主”的教学原则 ,较好地处理了教与学的关系。“五疑”…  相似文献   

19.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为此,教师应依据教材内容,抓住儿童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精心设疑,制造悬念,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的状态,引起学生的探索欲望,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设置悬念的几种方法。一、激“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能使心理上感到困惑,产生认知冲突,进而拨动思维之弦。适时激疑,可以使学生因疑生趣,由疑诱思,以疑获知。如在教《体积的意义》时,教师巧妙地利用“乌鸦喝水”的故事向学生激疑“:为什么瓶子里的水没有增加,丢…  相似文献   

20.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必须具有挖掘并把握教材中的智力因素和善于捕捉学生思维活动的意向并加以引导的能力,充分应用疑问为发展学生智力服务。所谓设疑,是教师有意识地将“疑”设在学生学习新旧知识的矛盾冲突之中,着意把一些数学知识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让学生在“疑”中生“奇”,“疑”中生“趣”,从而达到诱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也使一堂课波澜起伏,跌宕有致。以下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对高中数学的设疑教学的一些体会:一、设疑的教学方式1、卷地毯式。这是根据教材中知识点的顺序逐个设问、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