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在恐怖分子已经向我们冲过来,打伤很多人,我们正在跑。”一个在奔跑中不断喘息的声音,通过卫星电话和电现场直播,向全世界传达。  相似文献   

2.
以往在很多人的眼中,报社的记者是手拿采访机,身背照相机,而电视台的记者则是手拿麦克风,肩扛摄像机,不管何时,我们总能看到风里来雨里去的记者们尽其所能,身负可以迅速采集到信息的多种装备,在新闻事发现场忙碌着、奔走着……虽然我们已经拥有了各种超轻、超薄的数码装备,但很多记者依然离不了超薄的笔记本和超长的网线,在采访中仍多有不便。不过,在今年的“两会”报道中,我们将会看到新华网、千龙网和人民网的记者手持轻巧手机,轻松“上阵”。一机在手的他们,现场就可以将采集到的音、视频及图片同步传输上网,实现“一站式”服务,让更多网民及时了解“两会”声音。  相似文献   

3.
声音,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常听得到的。莺歌燕语、风吼雷鸣、飞瀑湍流、金石丝竹……汇成了美妙的声音的海洋。不同的事物,不同的动作,往往有其不同的声音。如果我们在写作中能够精确传神地把某种特有的声音,用文字描绘出来,那就会大大增强文字的形象感和音乐美,使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对声音的描写,在许多脍炙人口的  相似文献   

4.
现场·声音     
曾向一位智者讨教他对好新闻照片的见解,他提到了相当有意思的两个词:现场、声音。“现场”这个词,人们都熟悉和理解,但真正地要让照片传达强烈的“现场感”,决非易事;而把“声音”这个词用在照片上,确实让人耳目一新。我们不妨用“现场”和“声音”这两个词,去“检阅”一张精彩的新闻图片。  相似文献   

5.
彭柯 《新闻记者》2007,(1):30-30
画面和声音是电视的独特语言,然而,我们在新闻采编过程中经常会遭遇这样的尴尬:很多新闻事件发生时,记者常常不能及时赶到事发地,而现场画面的缺失,使电视表达方式显得苍白无力。  相似文献   

6.
画中有话     
《中国新闻周刊》2004,(32):13-13
“我们不能欺骗自己说,只有特定地区、特定种族的人才会是恐怖分子。恐怖分子 并没有贴上人种和国籍的标签。” 美国国土安全部部长汤姆·里奇说,为了不引起注意,“基地”招募潜入美国 的侦察员时已不再倾向阿拉伯人,而倾向于西方人。“救援机构在实施救助的过程中,如果都不  相似文献   

7.
愈加自由繁杂而"莫测"的媒体环境,我们需要怎样的表情达意?镜头前言传心声的主持人们、讲台前、顾客前、患者前等等所有依靠有声语言传情达意的工作者们,我们需要如何表达?网络上涌现个体苦难消息不断,也总是出现似乎"理所应当"的评论观点,其实那些消费着别人的不幸的评论言语中,缺失了最起码的对"人"的关怀,缺少有"温度"的语言。可我们如何给予合适的温度,如何传递温度……本文结合春暖花开的意境体会浅谈有温度的声音、如何能表达出有温度的声音?我们为什么需要有温度的声音?而有温度的声音又将给我们带来什么……  相似文献   

8.
吴晓川 《新闻界》2007,(6):126-127
在“视域融合“和“意见领袖“等具体策略的有效运用中,凤凰卫视通过建构和传播中华新文化,在“向世界发出华人媒体的声音“;在建立全球大中华传媒文化社群等方面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相似文献   

9.
《南非华人报》是中国著名报业集团华商传媒集团作为地方传媒企业,实施积极走出去战略,创办的一份海外华丈报。该报宗旨为“传播中国声音,服务华人华侨,弘扬中华文化,增进中南交流。”在实际运作中,坚持公信力与影响力并重,“传递价值,服务为主”作为理念,内容导向为“华人新闻,华商资讯,华侨家园”。“文化特色”和“爱国感情”是该报的主旋律。以传播中华文化为依托,体现出强烈的爱国色彩。由于新的办报思路适应了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南非华人报》一跃成为南非乃至整个非洲影响力最大的华文报纸,为中华文化在非洲的传播起到了的很大作用,也为中南两国关系友好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本刊记者有幸邀请到南非华人报社社长胥建礼先生,让我们一起感受一位异国他乡的传媒人所展现出来的人格魅力。  相似文献   

10.
很多人至今都在怀念着只属于留声机的那种声音,沙沙,沙沙,就好像周璇们在上个世纪十里洋场的脚步轻盈,纵然已经古旧、已经泛黄,但是却弥漫着一种独特的美……如果你也有着同样的黑胶情结,那么一定要  相似文献   

11.
冉涛  刘蕾 《新闻前哨》2005,(12):66-66
广播给受众的是声音,由于声音的易失性,使广播新闻往往很快成为过耳秋风。这可能就是广播新闻最大局限性。但是,笔者认为如果能用好用活广播录音这一武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加强广播新闻的传播效果,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用好录音同期声是广播新闻扬长避短的一把利剑。 一、突发事件录音的运用:博采众长 求同存异 突发事件新闻性很强,如果记者能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自然有丰富的录音同期声可以运用,但在很多时候,我们不能保证记者立即在新闻现场,就必然有一个补充采访的过程。 2005年6月,石首一家大型化工企业的一个染料车间发生爆炸,造成了人员伤亡。记者赶到现场,事故已经发生了两个多小时。由于企业采取回避态度,并且对事件真相进行隐瞒,说只造成了1人死亡,3人轻伤。并且以保守商业秘密为由阻挠记者深入采访,记者无法到现场求证,只好先听其新  相似文献   

12.
电视的声音是指记录现场的声音,人的语言,环境声响,生活中真实的音响效果。具体地讲电视节目的声音包括主持人说话的声音、被采访者的同期声和解说词的配音以及拍摄现场的音响效果。由于现场的音响在很大程度依赖于艺术的支撑,一旦突破技术的屏障,在某种意义上来讲这个问题的解决相对来说比较简单。但是对于其他三项声音的重视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电视台个性化传播的程度。  相似文献   

13.
《南非华人报》是中国著名报业集团华商传媒集团作为地方传媒企业,实施积极走出去战略,创办的一份海外华文报。该报宗旨为"传播中国声音,服务华人华侨,弘扬中华文化,增进中南交流。"在实际运作中,坚持公信力与影响力并重,"传递价值,服务为主"作为理念,内容导向为"华人新闻,华商资讯,华侨家园"。"文化特色"和"爱国感情"是该报的主旋律。以传播中华文化为依托,体现出强烈的爱国色彩。由于新的办报思路适应了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南非华人报》一跃成为南非乃至整个非洲影响力最大的华文报纸,为中华文化在非洲的传播起到了的很大作用,也为中南两国关系友好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本刊记者有幸邀请到南非华人报社社长胥建礼先生,让我们一起感受一位异国他乡的传媒人所展现出来的人格魅力。  相似文献   

14.
冯凯 《视听界》2006,(6):75-76
身处电子时代,人们足不出户,轻点鼠标,世界便可尽收眼底。玩弄一点花样,编排一些细节,妙笔生花,几可乱真,这样的记者并非个别。据闻,有消息说,援引权威人士的观点,当事人回忆……更不鲜见。想象不出,还有什么,比“我在现场”更加让职业新闻人骄傲的句式。作为事实的本体和依据,广播电视记者采制的录音容不得“技术处理”,录像来不得“移花接木”,而确保声音、画面真实,除了“我在现场”,别无他法!“我在现场”,意味着记者置身于事实发生的自然环境,忍受风霜雨雪、饥寒交迫,面临人身危险,还得以新闻眼去冷静观察周围发生的一切,并将这一切迅速发布出去。对“我在现场”的同仁,我们深表敬意!从本期开始,我们开设“我在现场”栏目,欢迎读者把您的亲身经历,以及经历当中的所感所思写出来,与更多的人分享。  相似文献   

15.
熟悉欧美流行音乐的人肯定会注意到最近在Billboard排行榜上有一首歌很火爆,那就是ToniBraxton演唱的《HeWasn't Man Enough》。而在歌曲的最开始,Toni用梦幻般的声音呢喃低语:“ Dark child……ToniBraxton”,很多人会以为Dark child是曲中的主人公,或者是歌手在歌中的假设情  相似文献   

16.
同期声分现场效果同期声和现场采访同期声两种。从广义上说记在现场采访,在拍摄活动图像的同时打开话筒开关,将现场声音随图像一起录在磁带上,这种现场声音,就是同期声,通常我们习惯把它称之为现场声或效果声。我们平常讲的同期声,往往是特指现场采访同期声,即在拍摄人物讲话的现场同时录下的讲话声和背景声。  相似文献   

17.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个熟悉而寓哲理的声音,在我们耳畔回响了半个世纪,与我们的心弦共振了几十年.这就是诗的力量,也是这首诗的作者,著名诗人臧克家的力量.这位伟大的诗人是在山东大学土壤中培育出来的.  相似文献   

18.
众所周知,电视新闻报道是通过图像和声音来传递信息的,观众也是通过画面和声音来接受信息的,图像和声音在电视新闻报道中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因而电视新闻报道中加强同期声的运用,无疑是必要的。同期声,是指电视画面上出现的现场声音和人物的同步语言。 同期声的恰当运用可增强报道的真实性。 新闻的生命在于真实。电视新闻报道中恰当运用的同期声,把观众带人了所报道的现场,使观众不仅看到了现场实景,而且听到了真真切切的现场声和人物对话,在感受到报道现场气氛的同时,也感受到了新闻的真实。例如,去年 11月 24日的烟台海…  相似文献   

19.
2004年9月1日发生在俄罗斯北奥塞梯别斯兰市的人质事件,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凤凰卫视记者卢宇光作为现场惟一的华文媒体记者,在枪林弹雨中为我们进行了现场直播,其置生死于不顾的勇气和对新闻工作的极大热情,让人感动。报道中,卢宇光凭借自身的经验,充分接近现场,用极富特色的声音和弥足珍贵的画面报道了新闻事实,传达了现场气氛。特别是9月3日下午的一段在战斗最前线的电话连线报道,  相似文献   

20.
虽然报纸“寒冬论“引起诸多质疑的声音,但是,报纸年轻读者群的萎缩已成为全球新闻界的难题.如何吸引大学生读者是很多国内纸媒在关注的问题.为此,我们从“报纸头版设计对大学生选择倾向影响“这个角度入手,对兰州大学、山东大学的在校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