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 毫秒
1.
很久以来,对莎士比亚就存一份心仪。六卷本的莎翁全集躺在书架上不知多久了,时光流转,竟一直鼓不起勇气去翻来看看,怕的是自己才疏学浅,读不懂个中滋味,反成了一锅夹生饭。而且,读剧本不比读小说、诗歌,剧本是要用来上演的,印在纸上的文本只是个半成品,万一日后有个在舞台上一睹莎士比亚风采的机会,今天的阅读岂不留下先入为主的印象,只怕会大大影响届时坐在剧场的感觉。想来想去,读莎士比亚的愿望,也就渐渐地淡了下来。后来,自己一点点长大、自立,那时节,正是戏剧界喊“话剧危机”喊得最响的年代。相当一部分话剧团陷入经济困境,话剧场次急剧下降,哪里还找得到地方看莎士比亚。纵然“心向往之”,也只好“望洋兴叹”。然而,形势的变化让你永远意想不到,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话剧事业奇迹般地走出了低谷,呈现初步繁荣景象。莎士比亚也不再是遥远的梦,不仅国内一些话剧单位将莎翁剧作或重拍或改编,就连英国本土的剧团也远涉重洋,为中国观众献上“原汁原味”的莎士比亚名作。最近又有消息:英国著名的皇家莎士比亚剧团将于5月23~26日来华,于北京保利剧院演出莎士比亚经典喜剧《威尼斯商人》,演出采用英语对白,附加中文字幕的形式。消息是令人兴奋的。兴奋之余,不禁又...  相似文献   

2.
为纪念莎士比亚诞辰430周年,’94上海国际莎士比亚戏剧节在金秋时节隆重举办。来自两岸的中国戏剧家和英国、德国等外国戏剧界人士共计几百名欢聚在申城。11台风格、样式各异的莎士比亚戏剧的演出又一次让人们领略了莎士比亚这位属于“所有的世纪”的“巨人”的风采,而其剧作中的丰富而深速的内涵又一次深深地撞击着人们,引起人们对于生活、对于时代、对于艺术的感唱……或许,和1986年在北京、上海两地同时举办的中国首届莎士比亚戏剧节相比,无论是剧目或是剧种,这次活动的规模显然要小了许多;但是作为中国第一次举办莎士比亚戏剧的…  相似文献   

3.
莎士比亚和新世纪的风暴朱树1601年英国剧坛发生了两件大事,都和莎士比亚和他所在的“内务大臣供奉”剧团休戚相关。一件是年初,伦敦“环球剧场”上演了历史剧《理查二世》,掀起了轩然大波,几乎给莎氏及其剧团带来灭顶之灾。另一件是同年秋,该剧团上演了悲剧《哈...  相似文献   

4.
列夫·托尔斯泰的妻子索菲娅最喜欢她的妹妹塔吉雅娜。塔吉雅娜结婚以后,每年夏天总是带着一家人来到雅斯纳雅·波良纳她姐姐家避暑。塔吉雅娜见托尔斯泰总是在笔记本上写着什么,就问: “你往你的小本子上记些什么东西呀?”托尔斯泰眨眨眼睛,说: “记的就是你们。”“我们有什么可记的呢?”托尔斯泰耸耸肩头,风趣地回答说: “这就是我的事情了。真实总是有趣的。”还有一次,他对塔吉雅娜开玩笑说: “你以为你在我这儿是白住的吗?我把你的行动全都记下了。”  相似文献   

5.
托尔斯泰的“雄鸡” 伟大的俄罗斯作家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熟悉折纸艺术。诚然,他不知道“折纸艺术”(opuzauu)这个词,当时还不通用,俄语辞典中也没有收这个词。  相似文献   

6.
莫斯科河附近的托尔斯泰街26号,是一座美丽的草木葳蕤的庭院,越过临街的雕有花纹的木围墙,可见一栋橘红色的两层楼的木板房。院门口镶着的一块小小的铭牌上刻着如下俄文:“列夫·托尔斯泰故居博物馆,作家1882至1902年在此居住。”  相似文献   

7.
今天,中国的读者一看到“莎士比亚”这四个字,就知道他是英国著名的剧作家,在全世界都享有盛誉。但当提到下列名字时,知道者就很少了。如“舌克斯毕”,“沙斯皮耳”,“筛斯比耳”,“莎基斯庇尔”,“索士比尔”,“夏克思芘尔”,“希哀苦皮阿”,“叶斯壁”,“沙克皮尔”和“狭斯丕尔”。这些名字都是在不同时期的不同书籍中出现的Shakespeare的汉语译名。译名之所以多种多样,主要是由于译者对汉字的发音及翻译人名的技巧的掌握不同所致。至于“莎士比亚”这个译名是否译得得当,另当别论。从这个例子看。  相似文献   

8.
张扬 《东方文化》2002,(1):91-95
我在2600年5月23日《杂报》上发表了一篇《岳麓书院与“千年学府”》。后来,朋友寄来一篇署名李江,也发表在《杂报》上的《也谈岳麓书院与“千年学府”》(剪报未注明日期。以下简称李),指出张“讹舛之处甚多”,在关键问题上进行了批驳。  相似文献   

9.
莎士比亚“新作”问世方柏林编译据《纽约时报》报道:今年初,美国学者唐纳德·福斯特博士证实一首伊丽莎白时代的挽诗出自莎士比亚手笔。他的发现得到很多欧美莎学家的认可。这是1871年《托马斯·莫尔爵士》之后第一篇被认定作者为莎士比亚的作品。一旦福斯特的发现...  相似文献   

10.
托尔斯泰的婚姻商新编译托尔斯泰曾公开说道,他和妻子索尼娅“像两个相互仇视的敌人被铁链拴在一起,互相残杀,却竭力不去正视这个事实。我认为99%的已婚者都不会像我一样生活在地狱里”。他还胸有成竹地说,尽管他的婚姻是个悲剧,其他人的婚姻也各有各的不幸。托尔...  相似文献   

11.
康军 《世界文化》2023,(1):48-51
<正>书店往事从伦敦乘坐“欧洲之星”号快速列车几个小时就抵达巴黎。在去往巴黎圣母院的塞纳河桥边,就是闻名遐迩的莎士比亚书店。十几年前我第一次到访巴黎,刚刚参观完圣母院的我无意间向导游问起,这附近可有一家叫作莎士比亚的书店?那位台湾女博士导游高兴地指向车后说:“下坡几步就是,您可以去看看,给您五分钟!”我听罢拉起女儿就跑了出去。  相似文献   

12.
正值中俄友谊再谱新篇之际,中国国家博物馆与俄罗斯雅斯纳雅·波良纳庄园博物馆及国立列夫·托尔斯泰博物馆共同推出“列夫·托尔斯泰与他的时代”大型主题展览,为源远流长的中俄文化交流史又添一段佳话。  相似文献   

13.
奥尼尔是“美国戏剧史上第一个伟大的剧作家”,堪与古希腊众多的悲剧作家以及莎士比亚相媲美,“由于他那体现了悲剧概念剧所具有的魅力、真挚和深沉的激情”,1936年,奥尼尔荣膺诺贝学奖。但是,出人意料的是,他却在一个偏僻的小山沟里盖了一座叫“大道”的别墅。  相似文献   

14.
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和他的“黑夫人”影梅莎士比亚堪称世界级的大文豪。由于他在世界文学中占有独特的地位,所以被广泛认为古往今来最伟大的作家。虽然他的剧作写于300多年以前,但至今仍在众多的国家里久演不衰,并为人们所普遍阅读。可以这样说,在全世界,除了《圣...  相似文献   

15.
多少年来,我国的莎士比亚研究主要局限在学者的书斋里。近年来这种情况得到了较大的改变。经常性的莎剧演出和两次莎剧节的举行犹如阵阵扑面而来的春风深入中国莎学研究领域。上海戏剧学院教师、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会副秘书长曹树钧正是力促莎剧演出与研究结合的“演出派”。他认为,在戏剧编演莎剧的实践中,我们直采取宽容的态度,鼓励支持一切大胆的创造和勇敢的探索,不应有任何定于一尊的“模式”。话剧。歌剧、越剧、丝弦戏改编的莎剧都得到了他的肯定。尽管用中国戏剧、戏曲搬演莎剧还有不小的争论,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  相似文献   

16.
郝岚 《世界文化》2006,(12):40-41
莎士比亚可谓世界级的文豪,耶鲁的著名教授哈罗德·布鲁姆更是在他的《西方正典》一书中将之称为“西方文学经典的核心”。他的论断相信不会有人反驳,不过一般提到经典,自然就具有了某种“正襟危坐”的性质。但当这位大师穿越时空,作品首度与中国人谋面的时候,情况却并非如此。但闻其名鲁迅在上世纪三十年代谈到莎士比亚的时候说:“严复谈起‘狭斯丕尔’,一提便完;梁启超说过‘莎士比亚’,也不见得有人注意”,此话不留情面,但的确属实。严复在光绪二十年(1894)翻译的赫胥黎《天演论·进微》篇中,提到了“词人狭斯丕尔”,还加了小注:“狭万历…  相似文献   

17.
几天之后,托尔斯泰在他最热烈的崇拜者钢琴家和作曲家亚历山大·戈尔靳魏依泽尔的陪同下光临奥列依斯。不知为什么托尔斯泰十分喜欢满头乱蓬蓬黑发的戈尔靳魏依泽尔,他曾多次来雅斯纳雅·波良纳作客,到加斯普拉已经是第二次了。托尔斯泰随意用俄语改变他的姓氏,有时叫他“灵巧的指头”,这会儿又特意把他拉到高尔基这儿来,好夸耀一下他高明的、有魅力的演奏。  相似文献   

18.
英国的威廉·莎士比亚(156-1616)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伟大戏剧家、诗人,是世界上最杰出的文学艺术家之一。正如与他同时代的戏剧家本·琼生所说,他“不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所有的世纪”。同样,我们也可以说,他不只属于美国,也属于世界。他是近现代中国介绍最早、影响最深远的外国作家之一。“莎剧”与“莎诗”的翻译出版莎士比亚最先是由外国传教士介绍到中国的。1856年英国传教士募维廉译的《大英国志》说:“舌克斯毕(即莎士比亚——笔者)……所著诗文美善俱尽”。1855年英国传教士约瑟编译、1896年出版的《西学启蒙16种·西…  相似文献   

19.
蝴蝶情结 弗拉迪米尔·纳博科夫(1899-1977),当代著名俄裔美籍作家,出生于俄国圣彼得堡一个贵族家庭,因有富裕的家境,他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3岁时,就可以用英文熟练表达,5岁时开始学习法文,到15岁时,他已经阅读了托尔斯泰的全部作品,并且用英文阅读了莎士比亚的全部作品,用法文阅读了福楼拜的全部作品,另外还有数百本其它书籍.  相似文献   

20.
民族出版社最近出版的由王贵、喜饶尼玛、唐家卫合著的《西藏历史地位辨》,是一本全面、准确地阐述西藏历史地位,系统地批驳“西藏独立”论,有力地发扬爱国主义的学术论著。几十年来,国际反华势力怂恿、支持达赖集团,发出叫嚣“西藏独立”的种种调言,主要有:“西藏从来不属于中国”;“元、明、清朝皇帝和西藏政教首领之间仅仅是个施主和受施人的檀越关系”;“民国以后西藏是完全独立于中国之外的政治实体”;“西藏以佛教立国,原本是清洁美妙的地方,不存在外国帝国主义势力,无需解放”;50年代初期“中国军队侵略、占领了西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