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重温读图时代:古籍雕版插图发展述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木雕版画是中国古籍插图最主要的形式。唐至清前期,由于雕版印刷业的繁盛,刊刻了大量附有精美雕版插图的典籍,是中国古代出版史上辉煌的读图时代。文章对古籍雕版插图的发展过程及其成就进行了梳理。  相似文献   

2.
论述中国古代版刻的外在形式特征,字形是其中一项最具有实质性意义的要素,先师黄永年先生论版刻鉴别,首重字形差异,便是基于这一缘由.在以往的研究中,不管是从事雕版印刷技术史研究,还是做版刻鉴定,涉及字形辨析,重点都是在宋椠元刊,不大有人关注明代以后刊刻的书籍,尤其是对万历以后的刻本,通常不过是粗略划分为方体(或称匠体)与写刻两大类别而已.  相似文献   

3.
潘擎 《兰台世界》2012,(1):71-72
版画,是中国美术的重要门类之一.在版画漫长的历史中,经历了从复制到创作两个重要阶段,其中,中国版画的复制阶段约有1000年以上的历史,最早在隋唐之际便已经出现.早期的版画目的是为了印刷与出版,画、刻、印三者分工合作,刻者只需按照画者的画稿进行刻版,所以称为复制版画.古代版面最常见的就是木刻,也有非常少数的铜版刻和套色漏印.独特的刀味与木味使古代版画在中国文化艺术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与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籍浩如烟海,内容博大精深。根据写刻时间、地域、形式等的不同,古籍版本异彩纷呈,成为独特的研究领域。中国古籍在重视内容的同时,也讲究字体、版式、装帧样式诸方面的美观,特别是插图的普遍运用,许多古籍图文并茂,成为赏心悦目的艺术品和版画艺术的奇葩。本文试就中国古籍插图艺术的发展历程进行简要的描述,以期引起学界对这笔宝贵文化遗产的重视。 一、 图象功用,非文能及 寻根究底,文字原本从图象演变而来。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图文并重,“左图右史”一直为古之学者们所推崇。南宋郑樵《通志·图谱略·索象篇》云:“…  相似文献   

5.
木刻版画与书籍插图历史久远,明清版画插图题材广泛,刻绘精美,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平,它甚至对小说、戏曲等文类的创作、刻印及传播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图文并茂和精美的形式仍然是图书出版的现代品格和最为基本的内在要求,插图的精美也是书籍自身精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往往成为书籍精品化、流行传播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周绍良先生是当代收藏古籍的大家,旧藏中国古代小说、唱本等万余册,大部分已捐献天津市图书馆。五十年前,先生为保存资料,拍摄了古代小说版刻插图三十六种,约三百余帧,并撰有识语。经北京大学白化文、李鼎霞先生整理,已陆续在我刊发表,但部分识语因原稿残缺,尚付阙如,以至不断有读者来信查问版刻插图的出处和版本情况。近日周先生检点书箧,偶然发现了当年工作的记录,遂交由我刊发表,以释读者之疑。鉴于版刻插图部分已经发表,且当年的摄影效果不是很理想,此次发表予以省略。  相似文献   

7.
古籍,是中国古代书籍的简称,是以纸为载体抄写或印刷的中国古代图书.中国古籍印刷形式一般为雕版印刷、活字印刷和套版印刷三种,其装订形式一般卷轴装、册叶装、包背装、线装四种.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书的传统印版,是左右对称的形式,中间留有版心,版心多设有鱼尾符号,这种版式,如何出现,版心中的鱼尾,如何出现,具有何种意义?为何用以作为对折标志,都是很值得探讨之事。本文经过研究,提出:中国古代书籍的版式,大约是借用了  相似文献   

9.
论古籍的解读李安纲,胡海煜古籍,即古代的书籍。书籍是用文字的形式组合而成的。文字又是语言的实体。因此,语言习惯的差异,也导致了文字组合形式的不同。古代的语言习惯同现代语有了很大的出入,对于现代人来说,古籍的阅读便有了很大的障碍。古代的语言就是“诂”,...  相似文献   

10.
雕版印刷术大规模使用之前,古籍多是以抄本方式流传,被称为中国书籍史上的“写本时代”,雕版印刷术广泛使用后,印本图书逐渐代替抄本成为古代书籍传播的主要形式.之后的千余年,抄本继续处于与印本并行的状态,其文物、文献及艺术价值依然被关注和研究.本文对国家图书馆馆藏刻本时代的抄本古籍进行梳理和研究,以期进一步挖掘抄本古籍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明代是我国古籍版画插图本发展的鼎盛时期,在继承传统版画插图艺术的基础上,又发扬创造了新的风格技巧和套色水印的方法,表现出了崭新的风貌和鲜明的时代精神。明代初期,经战乱后,资力艰难,文化出版事业曾停滞一时,其间虽然也刻印了一些书籍,但多是旧版复印,附有版画插图的书籍流传很少。永乐北迁后,生机渐复,燕京逐渐成为北方的刻书中心,插图本书籍刻印开始增多,如永乐元年(公元一四○三年)三宝太监郑和刻印的《佛说摩支天经》和永乐十年(公元一四一三年)所刻的《妙法莲华经》以及永乐十八年(公元一四二○年)郑和又刻的《天妃经》等都有极为富丽精工的扉画,其风格虽受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籍插图研究(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籍插图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图书并称,图文并重.版画插图艺术经历代发展,至明代登峰造极.这份宏富而宝贵的文化遗产亟待发掘整理,取精用弘.  相似文献   

13.
鲁迅不仅是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文学家,也是我国近代书籍装帧艺术的倡导者、开拓者。为了使书籍从内容到形式成为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更好地发挥书籍的作用,鲁迅特别重视对国外和我国古代装帧艺术的研究,凡是经他手装帧设计的图书从插图,封面,题字,装饰,版式,到纸张,装订,边的切与不切,标点的位置大小,都是非常考究的。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清末民初中国古代木刻画插图研究开始,论述了古版画史的研究成就,并以综合类版画结集和图录、地域和流派结集出版的作品、专题形式出版的古版画作品集和年画民俗版画四类对近代以来古版画资料的整理出版工作进行了系统的梳理。  相似文献   

15.
谈图版著录     
图版,顾名思义,是指有图的版面。科普著作、文学作品,常有插图,对正文内容起着补充说明或艺术欣赏的作用,各科专著,特别是文物、考古、古代史、艺术史、科技史等方面的著作,常附有多幅图版,甚至有以图版为主(文字为辅)的图书,人们称之为图录。科研工作者一向极为重视图在研究学问上的重要性。有无图版,已成为图书的重要特征之一。因此,对图版进行著录,如实  相似文献   

16.
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过程中,古籍正在发挥着一种特有的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什么是古籍呢?我认为所谓古籍是以一定的著作时代为下限,用文字、图画或其他符号通过一定形式的载体记录人类从事自然与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所积累起来的经验的一种著作物。但在这个问题上却长期存在着一种模糊的认识,以为古籍就是线装书。这种认识主要是因为我国现存古籍中的很大一部分是以线装的形式保存下来的。因而人们也就不加假思索地把古籍和线装书等同起来了,这是不对的;也可以说是由于对我国古代书籍制度的发生与发展缺乏了解的缘故。为了说明问题在这里不得不作点简略的介绍,远的不说,仅以隋唐以来的书籍制度而言,就多次发生过变化。隋、唐  相似文献   

17.
为迎接第五个“文化遗产日”,普及古籍知识,宣传古籍保护工作的重要意义。集中展示近年来古籍保护工作所取得的成就,由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主办、云南省古籍保护中心承办的中国古代书籍史展于6月11日在云南省图书馆举行。  相似文献   

18.
刘光裕 《出版科学》2008,16(3):83-87
中国古代的出版概念,是复制和发行两要素说。编辑并非出版诞生的标志,它是出版成熟或趋于成熟的标志。没有编辑的出版活动普遍存在于古代。出版史的研究对象是历史上以公众传播为宗旨,以作者为起点、读者为终点的书籍传播。出版史的研究范围大致是历史上书籍传播过程与在这过程中出现的重要人物、重要事件,以及影响、制约书籍传播的社会历史环境。  相似文献   

19.
插图是视觉传达的一种形式,也是一种信息传播的载体。插图作为书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历经变迁,每一次媒介革命都对其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以纵向的历史为线索分析了我国各个历史时期图书中插图的特点以及发展趋势,并重点分析了当前读图时代下书籍出现了图像异化的现象,以引发人们对当前图文书籍的关注与思考。  相似文献   

20.
3 明代插图,登峰造极明代书籍版画插图伴随着商品经济的空前活跃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渐入佳境。明正统九年(1444年)刻印的《圣迹图》以图画表现孔子一生的故事,被郑振铎评为“在中国版画史上是一部珍奇的大作品。”“每一幅版画里,人物、背景和器具等等,相当的繁多,却整整有条,毫不见得繁琐。”李时珍于明万历六年(1578年)呕心沥血,集本草之大成编著的《本草纲目》收辑药物1892种,并配上1100多幅药物形态实图,为我国医药宝库增添了异彩。进化论鼻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