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9 毫秒
1.
何志虎 《历史教学》2002,(11):11-16
汉族渊源于史前生息于黄河长江流域农耕氏族部落的大融合,在秦汉时代基本形成,在魏晋至明清几次大的民族融合中发展壮大,在近代爱国救亡运动中觉醒,并与中国少数民族融为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从而形成中华民族,现代的民族平等政策使汉族和少数民族共同兴旺繁荣.  相似文献   

2.
简析中国西部与中华各民族起源演化之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夏族的始祖炎帝和黄帝成长于西部;华夏族向汉族过渡并形成汉族的强大动力来自西部;汉族的族称来源于西部;使汉族获得大发展的唐王朝崛起于西部;汉族之外的55个兄弟民族绝大多数起源演变于西部;绝大多数兄弟民族世居地、聚居地也在西部。西部不愧为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国的“民族大观园”。  相似文献   

3.
华夏族的始祖炎帝和黄帝成长于西部;华夏族向汉族过渡并形成汉族的强大动力来自西部;汉族的族称来源于西部;使汉族获得大发展的唐王朝崛起于西部;汉族之外的55个兄弟民族绝大多数起源演变于西部;绝大多数兄弟民族世居地、聚居地也在西部。西部不愧为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国的“民族大观园”。  相似文献   

4.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大融合的第二次高峰。西北地域周边的匈奴、羌、氏、西域诸族及秃发鲜卑等内迁诸族,因长期与汉族错居杂处,形成共同经济体制,民族间的差异逐渐减少,最后与汉族在互动中融合。  相似文献   

5.
一从汉代以来,在中国北方的边境上居住着许多不同种姓的部落、氏族。他们长期与汉族人民杂居来往,通过和平的关系,也通过战争,逐渐接受汉族的先进生产方式和由此产生的文化。在“五胡乱华”和拓跋入据北方以后,这许多部落、氏族先后同化于汉族,形成中古期间汉族、鲜卑等各族的大融合。汉化的过程也即是较高级的经济、文化战胜较低级的经济、文化的过程。汉族早巳建立了成熟的封建制度,它的文化也正反映了此一阶段间社会物质生产和精神生活所达到的水平。“五胡”以至拓跋族之同化于汉族首先由于汉族的经济、文化是较高级的,因而不仅能够坚强地抗拒各种由征服者带  相似文献   

6.
明清时期,为了巩固在西北的统治和开拓新疆,明洪武初期和清乾隆中期自东南迁入西北的汉族移民达400万人左右。主源于西北炎黄的汉族从西北出发,以华北为中心舞台完成了民族形成的过程后.从秦汉开始不断迁入西北,在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都出现过高潮,并在与西北不同时期的少数民族族群的互动认同融合中,吸收了部分西北少数民族,从而形成了今天西北汉族的分布格局和人文特征。  相似文献   

7.
蒙古本子故事的表演传统是在蒙古英雄史诗口头传统基础上形成的,但在形成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受到了汉族说书口头传统和戏曲表演传统的影响。蒙古本子故事表演本的英雄整装披甲母题的程式化诗歌段落或套语和汉族说书赋赞之间具有对应的关联,并且和汉族戏曲表演传统之间潜在着一种发生学关系。汉族戏曲艺术形象为东蒙古本子故事说唱艺人提供了借助想象和塑造中原王朝英雄形象——中原王朝历史主体的模式。而汉族说书口头传统是蒙古本子故事表演传统和汉族戏曲表演传统之间产生关联的重要中介。  相似文献   

8.
不发达地区回族基础教育问题及对策临夏回民中学喇敏学问题分析1回族同汉族在经济文化上联系最密切,同文同语,眼饰、相貌和大部分生活习俗几乎一致,散布于全国,主要与汉族杂居,其居住特点为“大分散,小集中”。长期以来,回族聚居区严重忽视了民族性和地区性特点,...  相似文献   

9.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已有4000年多。汉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民族;共有十亿多人;约占全国人口94%左右.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汉族是我国古代华夏族同许多其他少数民族逐渐同化、融合形成的,东汉时期始称汉族。本文拟就民族的形成和华夏族──汉族的历史变化做简要概述,希望得到指正。一、民族形成的概念“民族,是历史上形成的、相对稳定的、以各自特点相区别的人们共同体。”“民族”一词在我国汉语中只有近代才开始普遍使用;虽然“民”和“族”分别使用很早就有了,但没有组成“民族”一词;也没有作为…  相似文献   

10.
从秦汉开始由于战争及其他原因,周边各少数民族即纷纷内徙,到魏晋南北朝形成高潮,这些少数民族进入中原以后,积极接受汉文化的熏陶,学习和实践汉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同时,也将本民族的优秀成份融入到汉族源远流长的文化生活中去,在民族融合的进程中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实践证明,魏晋南北朝的民族融合,为隋唐盛世的形成准备了条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以清初的汉军旗人为研究对象 ,从民族融合的角度 ,剖析汉军旗人“大明骨 ,大清肉”的性格特点 ,阐明清初统治者重用汉军旗人的原因所在。同时 ,指出了汉军旗人———满汉融合的“混血儿” ,在清初成功地充当了满汉民族融合的”粘合剂”。  相似文献   

12.
族类生命意识区别于"爱国"的政治概念,是人类所共有的,包括族类生存与发展双重含义,并可以脱离国家的政治依托而独立存在的文化概念。中国历史延续至宋代,与中原王朝跨入后期封建社会相对应,汉族与周边民族的政治军事关系开始出现了历史性的逆转,汉族在与周边民族争取政治生存空间的过程中逐步走向劣势。亲身经历着这一历史过程的苏轼在这种民族关系环境的刺激下,结合汉族原有传统中的族类生命观念,以及家学渊源,对汉族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的生存与文化发展的可延续性问题,给予了高度关注,并以其强烈的危机意识与不为空言的特点,诠释了他自己以汉族为本位的族类生命意识。尽管苏轼的这种族类生命意识在北宋时代还具有相当的历史局限性,但在今天世界文化交融日益紧密的形势下,对以"中华民族"为整体概念的宏观性族群与世界其他民族的交流,仍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3.
汉唐时期,中国是一个民族众多的国家,各民族都有自己的饮食生活特点。而饮食生活的地方性和民族性,也就构成了饮食文化交流与融合的客观基础,而同处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之中,更为各民族饮食文化交流与融合提供了便利。一方面是兄弟民族,特别是西北方的少数民族的饮食原料(汉唐人称之为胡食),纷纷传入内地,这些都大大丰富了汉唐人民的饮食,成为中华传统饮食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另一方面,汉族也不断向西域、周边少数民族输出中原的农业文明,这对提高胡族的饮食文明产生过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元清两代是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国家政权,对汉族都采取了压迫和怀柔相交织的民族政策。但是元代的民族政策始终带有不平等性,而清代的民族政策虽然也存在压迫的意味,但总的来说顺应了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向着民族和文化多元性方向发展。由于两个王朝对被统治民族所采取的不同政策,使得两个王朝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发展都因此而产生了极为重要且不同的影响。文章在对比分析元清两代对汉族政策的基础上,得出其相同及不同之处,并试图探讨其产生的影响和对现今民族融合和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氐族,是我国历史上最古老的民族之一。甘肃陇南是氐族中的重要一支——白马氐的摇篮,在西汉武帝开西南之前为白马氐国的政治中心。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居住在甘肃文县及邻近的四川平武山区的氐族后裔(今称白马藏族)至今完整地保存着氐族文化习俗。尤其是文县白马人傩祭舞蹈三目神面具,则是研究古代氐族历史和宗教文化的“活化石”。对探寻白马氐族的族源、地望及发展轨迹,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氐族,是我国历史上最古老的民族之一。甘肃陇南是氐族中的重要一支——白马氐的摇篮,在西汉武帝开西南之前为白马氐国的政治中心。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居住在甘肃文县及邻近的四川平武山区的氐族后裔(今称白马藏族)至今完整地保存着氐族文化习俗。尤其是文县白马人傩祭舞蹈三目神面具,则是研究古代氐族历史和宗教文化的“活化石”。对探寻白马氐族的族源、地望及发展轨迹,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一般认为民族史的研究以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为开端。事实上,辛亥革命时期学人已经开始了民族史的讲充,它的理论源头是梁启超等提出的“史界革命”,以及随之开启的对“新史学”的探索。这是中国社会由传统的“天下-王朝”体系向现代“民族-国家”模式转型在史学上的反映。“新史学”的叙事主体是“民族”,在当时的历史语境中,“新史学”实践更多地是指向“汉民族”,从而引发了汉民族史的研究。这种研究是以宏观建构为特征的,包括汉民族的史前部分、汉民族的起源与构成、汉民族与其他民族的关系、汉民族的兴衰发展等,从而构建了汉民族完整的进化发堤的史迹,藉此为现实民族建国服务。与此相应,其他民族的民族史也基本以“新史学”的思维而零星展开。  相似文献   

18.
分布在大渡河流域的丹巴羌族,于清乾隆年间由岷江流域迁入。在清代,他们是为清政府“驻守关卡、把守降番”的屯兵,藏族称之为“嘉卡布”,汉族称之为“屯兵娃”。现代丹巴的羌文化已不完整,更多的是融入了嘉绒文化的要素。  相似文献   

19.
"代田法"是汉武帝末年开始施行的一种农田"垄作"体系。目前学界对"代田法"的研究多集中在耕作技术层面,鲜有关注代田法与汉匈军事斗争的联系。在西汉武帝时期,西汉政府与北方匈奴的军事斗争势态,对"代田法"的产生原因、推行时间及选种植物三个方面产生了影响。基于对这种关系的考察以及对西汉历史背景的分析,试图对"代田法"这一古老的农耕技术做出新解读。  相似文献   

20.
从汉代以来,内迁的羌人不但受到汉人的歧视,而且还受到来自其他内迁少数民族的歧视。从资源竞争、文化冲突和羌人自身的凝聚力三个方面来对此历史现象进行考察分析,可以发现此现象实则是由于中国历史上汉语的话语霸权地位对内迁的少数民族文化产生的压迫式的影响所造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