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公车上书":康梁编造的历史神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有的中国近代通史著作,几乎都有康有为于1895年5月2日发动"公车上书"的记载.虽曾有人提出异议,却未引起重视.事实上,康有为虽起草了上皇帝的万言书,但各省举人并未在万言书上签名,更未至都察院上书.康梁等蓄意编造了一个完整的"公车上书"事件,完全是为了抬高康有为维新运动领袖的地位.  相似文献   

2.
在学习“戊戌变法”这段历史时,许多学生常常发问:何谓“公车上书”? 原来汉朝时封建政府用车马接送被征举的读书人,后来,人们就用“公车”作为举人入京应试的代称。1895年春,康有为、梁启超同各省举人云集北京参加会试。期间,传来签订《马关条约》的消息,举人们大为震惊。各省举人先后到都察院请愿,反对签约。康有为抓住这个机会,立即起草了上皇帝万言书,联合十八省在北京会试的举人1300多人签  相似文献   

3.
1895年春,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的消息传来,正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康有为和梁启超等联合了1300多名应试举人,上书光绪帝,反对议和,请求变法,历史上称之为“公车上书”。对“公车上书”,  相似文献   

4.
简要阐述了康有为维新变法思想的产生。“公车上书”的经过和“百日维新”的内容,论述了戊戌变法的意义,总结了这场历史悲剧深刻的教训,变法虽然失败,但其精神永留人间。  相似文献   

5.
公车上书     
《历史学习》2005,(10):33-33
有两个不同概念的公车上书。其一是光绪帝三月二十日电旨同意签订马关条约后,由政治高层发动、京官们组织操作、各省公车参加的公车上书。其中各省公车自行联名上书有31件,共1555人次签名;另有公车135人次参加了京官们领衔的7件上书。梁启超领衔的广东举人80人的上书,只是其中的一件。康、梁可能对各省举人的上书有影响,但最多只是影响广西、贵州、直隶、陕西、甘肃,且其具体影响力的大小,也难以判断。康、梁本人又是被策动的对象,而不是运动的领袖,他们的活动是整个公车上书链条中的一环。其二是康有为组织的各省公车在松筠庵的“集众”,以…  相似文献   

6.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清末维新运动中杰出的政治家、教育家。1895年,梁启超在北京代表广东籍举人向光绪帝上书,并支持康有为“维新”,主张变法,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时期,梁启超负责主持京师大学堂译书事务并参与机要。变法失败后,梁启超逃亡日本,创办《新民丛报》,竭力向国人介绍和宣扬西方文化,旨在  相似文献   

7.
《甘肃教育》2009,(10):F0002-F0002
梁启超自幼聪颖好学,才思敏捷,4岁便开始学习中国古代典籍,12岁考中秀才,17岁考中举人。1890年,梁启超师从康有为,接受维新变法思想,协助康有为发起了“公车上书”,通过强学会、《时务报》等积极宣传维新变法,参与和领导了“戊戌变法”运动,成为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杰出代表,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前进。  相似文献   

8.
迁都定天下之本——康有为迁都思想述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倪侃 《历史教学问题》2001,(3):20-22,19
甲午战败后 ,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在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面前 ,以康有为为代表的十八省举人发动了著名的“公车上书”。明确提出挽救民族危亡的四项主张 ,即 :“下诏鼓天下之气 ,迁都定天下之本 ,练兵强天下之势 ,变法成天下之治”① 。其中“迁都定天下之本”虽属“权宜应敌之谋” ,但终关乎天下根本 ,构成维新变法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学术界对这一维新变法的重要内容却少有研究 ,本文拟就康有为的迁都思想作一粗浅的探讨。一、迁都是为了变法图强康有为的迁都思想是其维新变法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迁都是为了变法图…  相似文献   

9.
康有为从公车上书开始便走上了漫长的探索国家兴盛之路,他所作的《大同书》便体现出他对未来中国社会的构想。同时《大同书》中也隐含了中国政治改革的必由之路并为中国社会的发展作出大胆预测。  相似文献   

10.
康有为从公车上书开始便走上了漫长的探索国家兴盛之路,他所作的《大同书》便体现出他对未来中国社会的构想.同时《大同书》中也隐含了中国政治改革的必由之路并为中国社会的发展作出大胆预测.  相似文献   

11.
以往围绕康有为在维新变法运动中是否扮演领袖角色的争论存在两个盲点:一是狭隘地把维新变法运动当作一场政治运动,未予注意这场运动在思想启蒙和社会革新层面上的意义以及康有为在这些方面的贡献和影响;二是局限于从康有为的具体职务和政绩来分析他的影响和角色,未能看到这场运动所处的新的时代背景,康有为已经学会了运用作为"第四种权力"的报刊媒体、建立政党性质的学会以及援引国际外交力量等现代政治斗争工具为自己的政治实践服务。这些新手段的运用有效地影响了现实的政治走向,是康有为在维新运动中能够扮演领袖角色的重要助手。  相似文献   

12.
:戊戌变法后 ,游历欧美的经历 ,使康有为思想发生了变化。《大同书》正是这一时期所撰的著作。康有为向往美国、瑞士式的联邦制 ,但由于资产阶级的局限性 ,他没有勇气和能力说明怎样才能走到“大同”世界。他的现实目标 ,还是小康即君主立宪制。革命形势不断发展 ,但康有为仍然坚持改良主义 ,甚至发表“公开信” ,称“只可立宪 ,不可革命”。因此 ,《大同书》的思想实质仍是立宪保皇 ,反对革命  相似文献   

13.
康有为所倡导的孔子观与他的经学思想密切相关的。在他之后,孔子在中国思想领域地位发生了巨大变化,经历了从“神”到“人”再到“鬼”的过程。康有为则是这一激进变迁过程的始作俑。  相似文献   

14.
康有为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提倡男女平等的思想家,这一思想渊源于法国思想家卢梭,康有为高举卢梭“天赋人权”大旗,批判汉儒的“夫为妻纲”,主张解放中国的千千万万女子。康有为遵循卢梭“不平等起源说”的思路,主张取消私有制,女子皆可为公工、公农、公商、在经济上独立自主,奠定男女平等的经济基础,康有为依据卢梭主权在民论,争取女子的选举权与被选举权,允许男女在政治、经济、教育等各方面的完全平等权利,实现真正男女平等的大同世界。  相似文献   

15.
在传统儒家化的仁、义、礼、智、信五大范畴中,康有为把“智”提到前所未有的地位,提出“智学复兴”的现代化变革思想;他着眼于人,进一步将“智”推衍为人的生存境界:“识见”,人只有改变自己的化识见,才能成为现代“新民”。由此康有为开启了以国民思想改造为根基的现代化变革的历史潮流。  相似文献   

16.
康有为的《大同书》深受中国佛教的影响。清末的学术背景以及康有为早年求学的经历,使佛学在其思想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康有为在《大同书》中对于世间"苦"的描写,对于未来社会的设想都体现出佛教在作者思想中的痕迹。深入把握佛学在康有为"大同"思想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对于全面把握作者的思想,认识中国近代政治思潮的流变以及认识传统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关于晚清名臣翁同龢与戊戌维新领袖康有为之间的关系,一直以来被世人普遍认同的观点是,翁康二人关系甚密,是翁同龢向光绪帝推荐了康有为。在康有为的著述中亦可找到诸多翁氏"荐康"的相关内容,但在翁同龢的著述中,却有着截然相反的态度。事实究竟为何?通过对当事人及相关人物所记载史料进行分析研究,可推断翁同龢"荐康"之说不可信。  相似文献   

18.
在康有为的视界中,朱熹、陆九渊的思想泾渭分明,学术地位相差悬殊。在讲“宋明学”时,康有为讲到了朱熹和陆九渊以及朱陆之争,并对两人的思想予以比较。康有为对朱熹与陆九渊的比较和评价秉持孔教立场,奠基于对宋明理学的整体审视之上,既呈现出康有为与同时代人迥异其趣的朱陆观,又提供了解读朱陆关系的另一种样式。  相似文献   

19.
"二治说"和"三世说"构成了康有为的《论语注》注解《论语》的基本思想结构。这一结构既蕴含着传统儒家思想,又掺入了近代西方资产阶级立宪思想,显示出康氏坚守保皇思想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立场。  相似文献   

20.
康有为的政治思想所包涵的三个特性或是要素。即可概括为:哲学的、科学的、宗教的这三个特性贯穿于其整个思想体系,是理解康氏政治思想的切入口。作为启蒙思想家的康有为是学贯中西,其学说也是承上启下的,即从传统治世理论资源中寻求外表,在近代科学中探索制度归口,在宗教信仰中集合大众力量,三管齐下,共同指向改制的大道,以致富国强民。康有为的思想理路及架构可以简单的概括为:承接今文微言大义,开创后世启蒙之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