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以甲午战争为题材的浮世绘,在日本人眼中满满都是日军英勇奋战的姿态。又逢甲午,19世纪末中日两国在甲午年爆发的那场战争,已经过去120年了,然而那场战争带给人们的巨创深痛,并没有湮没于历史的烟尘之中。  相似文献   

2.
甲午风云虽已离我们远去,但甲午战败的深刻启示我们永远不能忘记.日本侵略者对中国人民犯下了滔天罪行,时至今日,日本某些政界要人还拒不承认侵华史实,多次参拜靖国神社,为战争要犯歌功颂德.这一切的确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甲午战争,中国惨败,但战争中中华儿女表现出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操和无比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历史是一面镜子,分析甲午战败的启示,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甲午战争     
大谷正是目前日本甲午战争研究的著名学者,该译文节选自日本有志舍2012年出版的《讲座明治维新〃5〃通往立宪制和帝国的道路》一书。该文对日本甲午战争研究的历史和现状进行了梳理,对不同时期史学家们涉及甲午战争的日本内政、外交、后勤、国际法、媒体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分析和总结,是一篇了解日本甲午战争研究史的专业文献。  相似文献   

4.
在过去高中中国近代史的统一教材中,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各占一课时;高中新课程人教版教科书将这两次战争浓缩为一课时。习惯于通史教学的老师总感觉一课时不够用,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要讲,日本蓄谋发动侵华战争不能不讲;战争的过程可以略讲,《马关条约》和战败的影响不能不讲;八国联军侵华原因不能不讲,《辛丑条约》的影响必须分析...  相似文献   

5.
甲午黄海海战,又称大东沟海战,是甲午战争期间中日双方海军的一次主力决战.在此次海战中,北洋舰队广大爱国将士发扬了不屈不挠、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凶焰,在中国人民反帝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海战的序幕甲午黄海海战发生于1894年9月17日,是日本侵略者在鸭绿江口大东沟附近的黄海海面上挑起的.先是7月25日,日本联合舰队在朝鲜牙山口外的丰岛附近不宣而战,对中国海军进行卑鄙的海盗式的袭击,引起了  相似文献   

6.
台湾和日本由于地理位置上的接近,以及岛屿地区相似的自然地理环境,在物产、风俗等都有一定的相似性。在历史上,经历早期的发展、荷兰统治时期、郑氏政权统治时期以及清朝统治时期的台湾,通过贸易往来和战争冲突,已经同日本联系密切。到甲午中日战争前,台日关系已是十分复杂。  相似文献   

7.
今年是甲午战争120周年祭,中日两国都没有忘记那场改变中国和日本历史进程的战争。日本并未从中汲取教训,痛定思痛,反而有些人称那场战争是"非计划,非预谋的突发事件",认为日本进行的是一场合理的战争。一些极端分子还纷纷进入靖国神社参拜--包括甲午战争时践踏中国国土、蹂躏中国人民的"皇军"之鬼魂。过去,国人曾一再谈及甲午启迪,以警示人们,但在面对日趋恶化的中日关系的现实状况,甲午战争给人们的历史警示和告诫会更加深刻。  相似文献   

8.
一概括来看,甲午庚子年间清政府对外政策可以1898年戊戍政变为中介。分为前后两个阶段。甲午战败,在中国统治阶级内部引起轩然大波。东邻日本在战争中的胜利。迫使国人对中国固有文化作出深沉的反思和最后的甄别。迫使人们对筹办夷务数十年的成败功过、经验教训作出痛苦的总结。而战后资本主义侵华新阶段的出现。又要求人们在对外政策上作出新的抉择。  相似文献   

9.
甲午中日战争是改变东亚传统国际秩序的大事件,对当时及之后的日本作家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以甲午中日战争时期的日本女作家樋口一叶为例,分析了战时及之后她的作品中对战争的态度及对中国的书写,总结了先行研究的成绩和不足之处,指明了今后的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10.
1894年7月25日的丰岛海战,是甲午中日战争的序幕,对整个战争影响颇大.本文拟对丰岛海战作一初步探讨,并就教于史学界.有准备的突然袭击  相似文献   

11.
甲午战争赔款数额问题,主要包括日本在战争中消耗的军费开支、中国的实际支付、日本实际接收等几个环节。不论哪个环节,中日学者之间一向存在较大分歧。对中日两国现存的相关档案文献和主要论著进行分析考释,对已有的几种学术观点及依据予以深入讨论,结合战争前后与赔款有关的几种货币兑换关系的考察,综合考虑战争前后日元的币值变动,日  相似文献   

12.
一百年前结束的甲午中日战争对近代中日两国的历史进程和历史格局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关于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以往多从日本明治政府的大陆政策的视角进行论析。我们认为,宜在此基础上拓宽思路,即将这次战争的起因和结果,放到明治维新后日本近代化进程的“脱亚入欧”的历史走向中进行考察。  相似文献   

13.
李大钊以甲午战争为界将近代中国外交划分为"夜郎自大时期"和"痛心疾首时期"。这种认识源自于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并随着认识的深化提升为一种爱国救国的理论。李大钊的甲午观表现在现实层面,就是痛恨日本政府对华的欺凌,参与抗议日本政府的活动及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运动,开始学习早期社会主义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学说。  相似文献   

14.
甲午中日战争的风云已过去125年,此次战争深刻地影响了当时国际局势的走向。清王朝和日本这两个亚洲"明星"的国运也因此次战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此次战争的胜利标志着日本跻身于帝国主义强国之列,并开始大踏步地走上侵略扩张之路;空前屈辱的《马关条约》一经签订,清王朝的真正实力暴露无遗,直接诱发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清政府从此山河日下。  相似文献   

15.
从1894年到1937年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里,日本接连发动了两次对中国的大规模侵略战争。甲午战争对全面侵华战争的发动具有重大的影响;甲午战争奠定了日本作为东亚军事、经济和政治强国的地位,进一步刺激了日本侵华扩张的野心;甲午战争改变了东亚格局,日本成了帝国主义侵华的急先锋;甲午战争使日本在华势力恶性膨胀,各种矛盾日益激化,日本为摆脱困境,不惜铤而走险,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  相似文献   

16.
100多年前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惨遭失败,大大加深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它上承两次鸦片战争,但损失之惨重超过鸦片战争以来历次外祸之总和;下启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在这以后中国更为全方位地被迫开放,并且相继受到大规模的军事侵略,是民族危机最严重的时期。  相似文献   

17.
1894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对中国的侵略战争,即甲午中日战争,至今已一百周年了。我国辽东辽南地区是陆战的主要战场之一。作为辽宁人,笔者愿意回顾一下这场战争在辽东辽南的陆战战事。分四个部分:第一,辽东地区保卫战;第二,金州旅顺保卫战;第三,五复  相似文献   

18.
抗日战争期间,中日两国政府都曾对“宣战”问题进行过多次研究,但直到太平洋战争爆发前,中日两国政府都选择了“不明确宣战”的策略,为搞清其原委,首先就必须弄清楚与“宣战”有关的国际法问题,即何谓国际法上的战争?怎样才算进入国际法上的战争状态?进入国际法上的战争状态以后,交战双方以及他们与第三国的关系将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本文根据日本外务省的原始档案,分析了当时日本国际法学者对这个问题的基本看法,为追究日本战争责任提供了更有利的佐证。  相似文献   

19.
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平壤战役、黄海战役、辽东战役、威海卫战役、《马关条约》内容及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2.思想教育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甲午战争是日本为吞并朝鲜、入侵中国而发动的侵略战争,是日本推行对外扩张政策的重要步骤;清政府在战争中的腐败无能、丧权辱国的可耻行径,广大爱国官兵英勇无畏、视死如归的爱国主义精神;国力弱、社会制度腐朽、军事技术装备落后是中国近代挨打受辱的重要原因,中国只有强盛起来,才不会挨打;《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后最为严…  相似文献   

20.
19世纪70、80年代以后,列强对华侵略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重大的侵略活动,教材重点介绍了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其中,中法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又是与中国的邻邦越南和朝鲜有密切关系的两次侵华战争。那么,如何分析这两次战争的共同原因呢?首先,要把握住19世纪70年代以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