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冀满红  金平 《历史教学》2002,23(6):30-34
昭信股票的发行是近代中西文化碰撞的结果.清政府借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财政制度,在中国试行公债制度,企图用这种措施解决它所面临着的严重财政危机.由于发行市场、体制缺陷、制度环境等方面的原因,这次公债的发行并不十分成功.尽管如此,由于它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的财政观念和财政制度,对中国的封建财政制度给予了巨大的冲击,因此在中国近代经济史上应当占有一定的地位.  相似文献   

2.
试论息借商款和昭信股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认为息借商款和昭信股票是中国近代史上两笔强制发行的爱国公债。它突破了捐输、报效等封建落后的筹款方式,动摇了传统的等级秩序,出现了把公债作为资本原始积累手段的端倪,在近代财政史上有其一定的进步意义。  相似文献   

3.
任何国家和政治社会都处在一定的制度中,任何社会的政治变迁也是社会制度的变迁。本文通过对制度变迁的考察,试图解释近代中国由传统农业社会迈向资本主义社会失败的制度性原因。中国的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与西方不同,中国是国家强社会弱。在近代中国由于产权得不到有效保护,民间资本不能很好发展,发展资本主义却损害了农民的利益,由此社会自发实现资本主义制度变迁是不可能的;而国家权力对社会控制力的弱化对于国家权力强行推进资本主义制度变迁也是不可行的,最终导致近代中国迈向资本主义的失败。  相似文献   

4.
辛亥革命之后,中国出现了政党政治活动的高潮——民初竞争性政党政治。这是近代以来先进人士学习西方的结果,是民初资产阶级先进分子对西方竞争性政党制度的移植,他们试图通过政党竞争建立资本主义议会制度。遗憾的是,资产阶级所做的努力失败了,它是以悲剧性失败而告终的,西方竞争性政党政治模式在中国夭折了。  相似文献   

5.
民国元年军需公债(简称军需公债)是南京临时政府发行的唯一一次、也是中华民国中央政府发行的第一次内国公债。新生的革命政权欲通过发行军需公债摆脱严重的财政危机,但公债发行并没有给她带来转机,南京临时政府在财政困窘中宣告结束。毋庸讳言,军需公债不是一次成功发行的国内公债,但军需公债所筹措的款项在临时政府财政收入中又占有不可忽视的份额,对于维持岌岌可危的临时政府财政仍然起了巨大的作用。同时,它是我国中央政府有内债发行以来最早正式实施还本付息的内国公债,又具有开篇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息借商款不是中国最早的内国公债,它只是最早由政府公开“发行”的内国公债。“非发行”内国公债早在我国古代社会就已存在,随着社会的发展,到了近代,出现了“印票”及金融机构垫借款形式内国公债,预示着“发行”内国公债已具雏形。  相似文献   

7.
英国近代文官制度是借鉴中国古代文官考选制度并将其与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相结合而建立起来的,北洋时期的文官制度则在中国古代文官制度的基础上借鉴了西方近代文官制度的经验,因而二者之间必然有着相似之处,但由于二者所产生的地域及社会历史条件不同,必然又存在着很多差异之处,本文主要通过比较研究分析其中的不同点。  相似文献   

8.
我国发行地方公债是分税制体制的基本要求,有利于更有效地为辖区居民提供公共品.发行地方公债应坚持法治性、经济性、适度性,建立具有规模可控、主体可选和用途限定的制度体系,强化债务管理,防范地方政府财政风险.  相似文献   

9.
目前 ,尽管我国有关法规只允许中央政府举债 ,即国债 ,但事实上各级地方政府不管是来自正规渠道 ,还是非正规渠道 ,普遍存在大量债务。地方政府公债是国家公债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举债权是各级政府应有的财权 ,我国建立地方公债制度已有可行性。设计地方公债制度 ,包括地方公债监管制度 ,地方公债发行和偿还制度 ,地方债款投资项目和风险防范制度。  相似文献   

10.
公司制度是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势力的入侵而传入中国的。洋务运动时期,中国产生了第一批公司,这些公司实行官督商办,产权关系不清晰。甲午战争后,民营股份有限公司、独资企业、合伙企业、无限责任股份公司等公司形式开始发展起来。公司制度的确立促进了中国近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彻底改变了社会经济建设的面貌,而公司制在近代中国的发展过程中也存在家族化倾向、集权化管理等弊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