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屈原在《天问》这首诗的开头,就大大地写了一个“曰”字:“曰:遂古之初,谁传道之?……”这开头的“曰”字,是什么意思?王逸在《楚辞章句》中,对这个“曰”字没有注释。按照训诂惯例,凡是第一次出现的字,都应该注释。那末王逸为什么不注释这个“曰”字呢? 一种可能是:王逸看到的《天问》原本开头就没有这个“曰”字,所以他不注释。就是说,现在《天问》开头的这个  相似文献   

2.
研讨汉字形体结构,素有独体曰文,合体曰字之说,进而断定象形指事为独体,会意形声为合体。是说源于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显于清朝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说文解字·叙》曰:“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许慎只告诉我们:文是依类象形的,字是形声相益的;先有文,后有字。从“依类象形”而言,似乎文仅指象形;就“形声相益”而论,似乎字单指形声。文还隐含着指事,字还隐含着会意,至少在字面上是看不出来的。东汉以前,文与字实同义,均表示一种记录语言的符号,亦谓之名或书。《左传》曰:“夫文,止戈为武。”(宣公十二年)又曰:“故文,  相似文献   

3.
根据“曰”字存现的有无,把《论语》中“曰”字的存在形态分为存现态与空位态;根据“曰”字的意义,把存现态分为动态与静态。并运用配价理论,对呈动态存现的“曰”字进行局部、整体、深层三方面的分析;对呈静态和空位态存现的“曰”字进行语用义分析。  相似文献   

4.
古代笑话     
万字难写一富翁世不识字,人劝其延师训子。师至,始训以执笔临朱。书一画则训曰:“一”字,二画则训曰:“二”字,三画则训曰:“三”字。其子便欣然投笔,告父曰:“儿已都晓字  相似文献   

5.
方苞《狱中杂记》中“有洪洞令杜君者,作而言曰‘此疫作也’”一句,有两个“作”字,教学中常被第一个“作”字难住。对这个字,课本注为“起”字,有的教师把“起”讲为“站起来”,把“作而言曰”译成为:“站起来说道”。这就完全离开了文章的原意。 我认为这个“作”的本意是“始”的意思,引申为“最先”“开头”讲。如“维二十八年,皇帝作始,端  相似文献   

6.
中国驿传制度开创于殷商。以后代代相承,并不断地加以改进和完善。至民国三年,驿站裁尽,驿传制度遂告废除。由此可见,中国的驿传制度具有三千多年的悠久历史。早在殷商时代,甲骨文里已有“(?)”、“(?)”、“传”等字。“(?)”是“(?)”字的初文,“(?)”是“驲”的本字,“驲”是后起的假借字。古代乘车曰“驲”、曰“传”,乘马曰““遽”、曰“驿”,二者是有分别的。后世设置驿站主要乘马,所以“驿”字通行,而“驲”字就不太用了。甲骨文里又有“(?)来归”、“(?)散”、“(?)入”、“(?)往”、“传氏”等记载,这不仅表现出殷人交通往来的频繁,也说明了殷代交通事业的日见发展,驲传制度已经开始建立。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商品交换日益频繁,加以各诸侯国之间时战时和,信使往返不  相似文献   

7.
1·1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管子说:“粮仓充实,(百姓)就懂得礼节。”说明:“曰”字后是条件紧缩复句。“仓廪实”表示条件;“知礼节”说明结果。“而”,连词,表示顺接。  相似文献   

8.
一、《马氏文通》关于“状字”的界说早在八十多年前,马建忠的《马氏文通》就初步论述了“状字”、“状辞”、“状语”的问题。马氏给“状字”下的定义是:凡实字以貌动静之容者,曰“状字”。(“界说六”第21页)“实字”是“实词”,“动”是动词,“静”是形容词。从马氏给“状字”下的“界说”来看,“状字”隶属于“实字”,即实词,而不是虚词。“状字”的功能是“以貌动  相似文献   

9.
假借字与古今字有些假借字长期借用,久借不归,喧宾夺主,久而久之,习以为常,假字变为“正字”了。如容貌之“容”(《说文》:“容,盛也”),歌颂之“颂”(《说文》:“,颂兒也”),仁义之“义”(《说文》:“义,已之威仪也”),友谊之“谊”(《说文》:“谊,人所宜也”)。也有些后来又特地为它新造了字。如作突然解的“猝”(《汉书李广传》:“然虏卒犯之,无以禁。”师古曰:“卒读曰猝”)。又如回避之“避”《论语微子》:“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经传均作“辟”。)有了新造字,则新造字名正言顺成  相似文献   

10.
初中语文第四册《塞翁失马》有句:“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其中遽”字课本注道:“遽,就。”高中语文第三册《察今》有句:“其又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其中“遽”字课本注道:“岂遽,难道就……,遽,就。”以上二句中“遽”字课本均注为“就”,课本注解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1.
段玉裁《说文解字:》“一曰”训诂内容十分丰富,主要包括:断析“一曰”真伪,阐明“一曰”存废之由;说明“一曰”的行文特点;辩明不同意义在音、形、字属方面的异同;揭示“一曰”在汉语发展史上的价值;剖析合有“一曰”的字所出引文的作用等.由此,可以看出段玉裁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贯通古今的历史眼光和普遍联系的哲学品质.  相似文献   

12.
秀才买柴     
《中学生阅读(初中版)》2014,(7):F0002-F0002
一秀才买柴,曰:“荷薪者过来!”卖柴者因“过来”二字明白,担到面前。问曰:“其价几何?”因“价”字明白,说了价钱。秀才曰:“外实而内虚,烟多而焰少,请损之。”卖柴者不知说甚,荷的去了。  相似文献   

13.
牛马同叫?     
高中第五册《语文》(必修)第12课《孔雀东南飞(并序)》“其日牛马嘶”句,课本如是注:“(结婚)这一天牛马乱叫的时候。嘶,马叫。”(1992年5月)既然“嘶”为“马叫”,怎么可以将“牛马嘶”释为“牛马乱叫”?马叫曰嘶,牛叫曰哞。诗句中仅提“嘶”字,只提马叫,可见“牛马”为偏义复词,“牛”仅作陪衬,无义。就全诗内容而言,涉及“马”的诗句约有五处:  相似文献   

14.
诗句“归燕略无三月事”(初语五册《诗话二则·诗词改字》)中的“略”字,课本注释曰:“略,大体上。”察诗句句意,将“略”诠释为“大体上”,明显失宜,很有辨正之必要。何谓“大体上”?“就多数情形或主要方面说”是也。可见“大体上”并非指全部情形或一切方面。“归燕略无三月事”,按课本注释,难  相似文献   

15.
陈澍 《文教资料》2006,(29):102
《陈涉世家》开头部分写道: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此段大意是清楚的,但其中“苟富贵,无相忘”的句意却历来被人误解,其主要问题出在对“相”字的理解上。“相”字多被译释为“彼此”或“互相”,这样,“富贵”和“忘”的主体就成了双方面的行为。如戴逸主编的《<史记>全译》,就译为:“如果富贵了,彼此不要忘记。”另一种情况是,虽将“富贵”和“忘”视为某一单方面的行为是正确的,但把“相”字译成了“咱们”。如陈永…  相似文献   

16.
智力星球     
字谜峰 “牛皮的主要用途是什么?”老师问班上的学生。 一个男孩举手回答说:“我知道,是用来把牛包起来的!”于一次,地理老师在教室里讲述月球己。他说:“月亮大得很,在土面可以红居住儿百万人。”一个日L!玛克斯的学生突然大声笑起“你笑什么‘犷” “我在想,当月亮变成月牙儿的时候,罗“曰几的人该多么拥挤呵”少(1)答案:’农”字。“农”字加上‘“三点水”,不就成T’依,’$嘛。 (2)答案:猜这个谜语的思路跟上面的差不多,这个字是‘“瓦”字。你看.“瓦一字加上‘.并”,就成了“瓶”字啦。 一扮智力星球  相似文献   

17.
有一田父①,植瓜数亩,遇丰年,担而售之。于板书曰:“此西瓜出售”。一秀才过,曰:“‘此’字重复,宜去,但留‘西瓜出售’即可。”田父然之②。既而又一秀才见之曰众皆见尔瓜何用西瓜二字田父亦去之。俄顷③,又一秀才来,曰:“西瓜置于市,非售而何?‘出售’二字应去!”田父愕然④。遂依而去之。适旁一老父,曰:“五字均可去,是也,然价非书不可。”田父颔之,于板书曰:“每斤二文”。故曰:宜省则省,宜繁则繁,视事而为也。[注释]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人名,有一独特现象,即有一定地位与文化者,多具有两种称呼:一曰“名”,一曰“字”。和今人相比,多出一个所谓的“字”来。有名又有字者如孔子,名丘,字仲尼;诸葛亮,名亮,字孔明;李白,字太白;杜甫,字子美;白居易,字乐天,不胜枚举。还有更为奇特者,如老子在《道德经》中论述“道”时,不仅为道起了名,而且也给它取了字:“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既有名,又有字,作为中国古代颇具鲜明特色而又普遍存在的文化现象,恐怕无人不知。然而,这一文化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却鲜有学者提及。本来一物一名,足以辨物,一人一名,亦足…  相似文献   

19.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相似文献   

20.
定势误人     
傅玲燕 《江西教育》2003,(18):27-27
曾经有这样一个有趣的实验,实验对象必须是受过教育的成年人。问:三点水加一个“来”字,念什么?答:lái。再问三点水加一个“去”字呢?被问者有的顿时语塞,有的当即断然回答:根本就没这个字;也有的则答曰:qù。而实际上“法”字的使用频率远远高于“涞”字,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