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媒介公信力的基础,也是新闻工作者基本准则。失去真实性的新闻对受众而言无任何价值,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古往今来,探讨新闻失真的著作文献有很多,他们从各种角度论述了新闻失真现象的成因。本文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叙述学的视角,对几十年来无法解决的新闻失真问题加以思考。文章通过分析媒体采编播工作中的"叙述"环节,从叙述学角度探讨媒体中的不当叙述可能导致的新闻失真现象,旨在用叙述学知识指导媒体工作者的日常工作,减少新闻失真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郑志荣 《新闻界》2003,(2):41-42
新闻真实性原则,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一条基本原则。真实是新闻的生命。然而,近年来一些失真新闻屡屡见诸报端,给新闻工作的严肃性和声誉带来了不良影响,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因此,研究和探讨当前新闻失真的主要表现及预防对策,具有十分重大的政治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真实是新闻的核心内容和基本要求,坚持新闻真实性的原则,杜绝新闻报道失真现象有着重大意义,本文主要探讨了新闻真实性的相关概念,并就如何加强新闻真实性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4.
本文试通过对一篇新闻的剖析,以期引起对报道失真性的重视。  相似文献   

5.
徐迅雷 《青年记者》2007,(17):63-63
新闻似乎越来越喜欢拿受众寻开心了,它就是不肯在细节上求真求实。细节的失真,最容易让媒体世界扭曲。这次海霞"解说门"事件的报道如果是失真的,那么,比较其"失真流程",不难看出:  相似文献   

6.
当今报纸种类越来越多,报业竞争异常激烈,各类差错也如影随形。有的报纸违纪违规,发生导向错误;有的不深入采访,道听途说,造成新闻失真;有的为了吸引眼球,标题哗众取宠,片面夸大新闻事实;有的偏听偏信,舆论监督不准,造成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7.
殷莉 《当代传播》2004,(6):21-22
政府在信息公开中是主要责任方,规范着信息发布者的行为。媒体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按照新闻规律办事,防止自身传播过程中的信息失真。  相似文献   

8.
新闻发言人VS新闻媒介:合作与博弈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息公开中的媒体责任在于一要主动配合新闻发言人工作,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按照新闻规律办事。防止自身传播过程中的信息失真:二是新闻媒介要善于识别新闻发言人信息发布不实、不真、不全、颠倒黑白和无中生有等现象。规范信息发布者行为。杜绝信息不披露与信息披露不及时。  相似文献   

9.
新时期下,当今的电脑技术不仅能够对照片进行改头换面,甚至可以无中生有。真实性是新闻摄影的基本属性,也是新闻摄影的生命。列举了新闻摄影报道隐性失实的多种表现,并归于三种主要原因:新闻传播者的主观故意、技术失误和与受众的共同文化错位。讨论在新时期下如何避免新闻摄影报道隐性失真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10.
黎勇 《青年记者》2005,(1):47-51
在考核的压力下,发稿、发出“好稿”成为记的第一追求,至于报道出来的新闻是否就是完全的事实真相,是否抓住了事实的核心和本质,似乎已不再重要。如果为了自己的稿件能被评为“好稿”而对真实情况视而不见或故意扭曲,那么,记将不再是记,而成为“学家”,我们的报纸上将会每天充斥失真的新闻,事实的真相将会永远被湮没。  相似文献   

11.
在新闻媒体上,新闻本质失真的现象时有发生。所谓新闻本质失真,是指新闻所报道的某个事情是实事,但实质上却不是那么一回事的现象。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的外在表现。现象有真象和假象之分。真象是正面地直接地表现本质的现象。假象是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的现象。那么,要把握新闻本质的真实,就必须把握事物的现象。  相似文献   

12.
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然而,尽管有的记者勤勤恳恳、扎扎实实地采写新闻,仍难免有失真的报道。这类失真的报道,与哪些不负责任的造假新闻完全不同,它没有主观恶意,所以不能一概用“职业道德缺失”、“主观过错”、“胡编乱造”这类词去指责,而是需要认真寻找原因,对症下药。  相似文献   

13.
刘希阳 《新闻传播》2009,(11):109-109
新闻娱乐化是新闻媒体在市场竞争条件下.新闻改革的一项举措,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新闻的可读性,增加了受众对报纸和电视节目的关注度。但是,在新闻娱乐化的进程中,也出现了不和谐的现象。表现为泛娱乐化使新闻失真,与新闻的严肃性、权威性相悖:把娱乐化等同于庸俗化,降低主流媒体的格调,影响了新闻的公信力。如何做好新闻娱乐化这篇文章?笔者认为.在新闻娱乐化的实践中,应当把握好几个原则.把握好新闻娱乐化的度。使其发挥正面效应,尽量克服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14.
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所在,新闻媒体如果有失真报道,不仅会在社会上赞成不良影响,更会伤害广大读者,失信于读者,使媒体威信扫地,报道失真问题往往也在记者身上,那么记者如何避免采写失真稿件呢?  相似文献   

15.
赵飞 《新闻世界》2014,(7):52-53
广播新闻现场录音"失真"如新闻失实一样,使新闻媒体的公信力受到严重侵害,也让新闻工作者的形象受到负面影响,更会重挫社会赖以生存的公序良俗。本文从广播新闻现场录音的个性特征说起,从从业者的心态、动机以及场景和手段辩析造成广播现场录音"失真"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6.
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然而,尽管有的记者勤勤恳恳、扎扎实实地采写新闻,仍难免有失真的报道。这类失真的报道,与哪些不负责任的造假新闻完全不同,它没有主观恶意,所以不能一概用"职业道德缺失"、"主观过错"、"胡编乱造"这类词去指责,而是需要认真寻找原因,对症下药。好心办坏事源于细节没有核实  相似文献   

17.
曹晓明 《视听界》2000,(3):38-38
电视的最大特点是可视性,是用生动、形象、鲜明的画面来表情达意,传播信息。电视画面作为一种语言,是对客观事物的撷取再现,必须完全以事实为依据。然而,在目前一些电视新闻的后期剪辑过程中却常常忽视了这一原则,任意“挪用”画面,使画面语言漏洞百出,观众疑窦丛生,削弱了新闻内容的可信性,造成了新闻失真。以一个电视人的眼光观察,电视图像剪辑中画面“挪用”现象有这样几种:  相似文献   

18.
王培莲 《声屏世界》2010,(10):33-33
电视界用各种声画语言手段制造虚假新闻的情况时有发生,概括起来有摆布镜头,导演新闻;采取摆拍的手法导致新闻画面的失真:解说词虚假,添枝加叶,夸大事实;利用摄像技巧和蒙太奇手段造假,移花接木;新闻本源失真,无中生有,以假充真等。新闻造假产生的恶果凸现.新闻打假刻不容缓。但新闻打假并非易事,需要在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19.
娄炜栋 《新闻实践》2012,(10):52-53
细节失真就离"虚假新闻"近了一步 新闻稿要避免"千事一样"、"千人一面",细节便成了吸引受众目光的关键。艾丰先生说:"有特色的细节,常常成为一篇报道最生动、给人印象最深刻的部分。"有了一个个生动的细节,让新闻稿有血有肉,画龙点睛,也就是常常挂在我们嘴边的那句名言——细节决定成败。去年10月,我省成立虚假新闻投诉中心,至今已有10个月,受理投诉700余件,  相似文献   

20.
短视频是近几年来中国网络视听市场中增长最快的领域之一。新闻媒体都在强化“移动优先”战略,短视频创作也非常活跃。与传统媒体的短消息相比,短视频往往更“短”,有时“5W”新闻要素不全,不妨碍其成为“10万+”爆款。在新媒体语境下,无论是唱响主旋律的重大新闻,还是突发民生新闻事件,短视频能快速触动受众的情绪,引起基于“爱”和“恐惧”为核心的各种情绪反应,从而赢得点赞、评论和转发,是其成为“爆款”的制胜秘诀之一。笔者试图以媒体的具体新闻实例为研究对象,探讨短视频创作是否有这种为迎合用户心理需求从“新闻作品”到“新闻产品”转换的趋势,辨析“产品化”带来的快速便利、传播有效等诸多优点,以及它带来的新闻失真、反转及新闻操纵等隐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