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朝贡贸易是明代进行对外贸易的合法途径,在明代中后期时私人海外贸易迅速发展。出现了海外贸易从官方的朝贡贸易向私人的商舶贸易转变的趋势,并最终实现了这种转型。这种转型是从中央和地方两个层面展开,并以地方为主导,形成了一系列局部性的海外贸易体制。它是明中后期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西方殖民者的东来与世界贸易体系形成的必然结果,对明代的海外贸易、明代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2.
明代会同馆在明代朝贡贸易较为兴盛的前朝、中期分别由兵部及兵部和礼部掌管。会同馆对于贡使从吃、喝、穿、住到看病、交易等方面给予照顾,以体现天朝大国“怀柔远人”,其目的是彼此相安。同有朝统治者也对海外诸国朝贡贸易作出了限制,采取封闭自守政策,从而刀碍了中国人对海外世界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庄国土 《历史学习》2005,(12):41-41
宋元时期中国私商网络遍及东亚和印度洋水域,印度以东水域的贸易基本上由中国海商主导。海外华人已有自己的集中聚居处,而且规模可观。中国海外殖民事业进入了贸易和移民并行和互动阶段。但是郑和下西洋后,情况发生根本转变。郑和下西洋大规模进行的朝贡贸易使中国海外私商贸易无利可图。朝贡贸易贯彻“厚往薄来”原则,使原来与华商做生意的海外各国纷纷加入朝贡行列。各国使臣商人不但能搭乘郑和舰队携带货物到中国,省却运费和漫长旅途中的浩大花费,而且能从朝廷馈赠中获得暴利。郑和舰队携带的中国货物数量足以满足海外各地对中国货物的需…  相似文献   

4.
明代建立了一套完备的朝贡贸易体系。隆庆元年,漳州月港的开放标志着朝贡贸易体系解体,朝贡贸易也随着衰败,其解体的经济原因主要是贡品对国内经济发展价值不大;朝贡贸易违背了等价交换原则;朝贡贸易程序复杂费用高,使明政府在贸易中得不偿失。  相似文献   

5.
南明前期中国延续了明朝中期以来的对日政策,断绝与日本的朝贡贸易,中日关系处于断交状态.随着清军南下的兵锋愈来愈强劲,南明武将跋扈控制朝廷和各个政权相互争夺正统地位的局面的出现,使得抗清形势变得愈来愈严竣.南明政权中不愿亡国的忠贞义士利用他们曾经与日本建立的各种关系,多次前往日本乞求军事援助,希望抗清力量得以扩充.日本态度犹豫不绝,历经曲折,虽然日本官方并未直接出兵对清作战,但却在历次的南明乞援行动中给予南明抗清势力诸多军事物资援助.这种以军事作战为需要的政治交往,同时带动着中日贸易和文化交往的展开.  相似文献   

6.
明朝前期在海外贸易方面推行的“朝贡贸易”是宋元以来海外贸易大发展的一个逆转,也是中国对外贸易史上的一种新形式。 这种贸易形式的出现,与当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冶的加强、皇权的提高,是有直接的关系。明朝建立后、朱元璋不仅调整国家机构、扩大皇帝权力,更有力地镇压农民;在经济方面也是进行严密的控制,如对海外贸易的独占与垄断,毫无疑问就是这种权力的强化在经济上最明显的一种表现。“朝贡贸易”的实行,对宋元以来繁荣的海外贸易是一次严重的破坏和摧残,对以后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更是起到了扼杀的作用,影响十分深远。现在具体研  相似文献   

7.
更深入地认识中国古代海外贸易政策的性质,需要克服“开放—封闭”二元判断的局限,揭示政策的历史逻辑。华夷观念和天下秩序的绝对原则决定了海外贸易政策首先是“御夷狄”的取向,也使中国古代王朝不可能与海外诸国发展出国家间的对等贸易关系。中国与海外诸国互补性经济需求使海外贸易政策又有“通财用”的取向,且不断增强,从以物品消费需求为主逐步发展到以财政需求为主。宋代以后,东南沿海地区海洋性地域特征日益显现,亚洲海洋贸易迅猛发展,成为内外动力,推动海洋贸易政策总体上不断走向开放、专门化和系统化。从汉唐到清朝前期,海外贸易政策始终是华夷理念和朝贡体制下的“御夷狄”和“通财用”,有量的增长而无质的变革。这一量的积累与船坚炮利的西方势力和不同国际关系规则的全球化浪潮交互作用,使清朝逐步改变既有轨道,被动接受新的体制和观念。  相似文献   

8.
《大连大学学报》2017,(2):14-21
鸦片战争之前的整个清前期,中日之间维持了相当规模的贸易往来,尽管这种贸易往来局限于民间,缺乏官方参与,但其能够产生并在较长时段内保持相当的规模必然有其存在的土壤即时代背景。而清代中日贸易的时代背景主要出自三方面的营造:其一是葡萄牙和荷兰殖民者对海外贸易的充分利用,尤其是其在中日贸易过程中通过居中转贩获取巨额利润的现实为当时中日两国商人从事贸易的动力和可以仿效的标尺;其二是日本官方的海外贸易政策。其政策经历了一个明显的变化,前期对贸易的鼓励态度刺激了日本对华贸易的发展,后期的锁国政策则有效的排除了葡萄牙殖民者的竞争,使得中国商人几乎处于一家独大的地位;其三是当时我国私人海外贸易经历了明代百余年的曲折发展后,已成为一只相当成熟的海上贸易力量。而这三方面共同构成了清代中日贸易复杂的时代背景。  相似文献   

9.
元王朝是依靠军事征服建立起来的空前统一的封建帝国,元帝国政治和军事的强大实力为海外贸易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元代的海外贸易在社会经济发展和开放政策的推动下,其涉及地区之广、贸易商品之多、规模之大都是空前的。海外贸易经营形式的多元化也有别于历代,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从元朝的海外贸易政策的角度来分析对元朝海外贸易的影响,可以加深对元朝海外贸易的全面了解。  相似文献   

10.
战后初期澳大利亚对日贸易政策是比较特殊的,它拒绝给予日本最惠国待遇,严格限制其商品进口,持续对日本维持了一种不平衡的贸易关系。澳大利亚对日贸易政策的出发点是维持并促进其商品出口,保护国内工业不被冲击,并鲜少受到美国对日政策的影响。两国之间贸易不平衡的加剧是澳大利亚调整对日贸易政策的主要原因,但这没有改变两国间贸易不平衡的事实。澳大利亚坚决维护其自身利益的做法对其它国家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明朝在初期与海外各国均建立了友好关系,并通过朝贡贸易方式确立海外诸国与明朝的藩属关系,与海外各国的联系空前密切,尤其是郑和七下西洋,推动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浙江作为明代初期重要的对外贸易基地,在中国与朝鲜和南洋诸国的交往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宋朝与交趾的朝贡贸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朝建立不久,交趾也获得独立。由于各自不同的利益和需要,两国之间的朝贡贸易建立起来,并不断发展变化。朝贡贸易具有极大的政治和经济意义,也产生了一些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3.
贸易立国战略是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重要法宝,对解决日本资源能源贫乏和国内市场狭小的问题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本文分析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日本贸易政策的演变,以及在国内外经济形势不断变化的背景下,日本出口、进口以及贸易差额的演变情况.  相似文献   

14.
在清朝前期严格限制海外贸易和中国人移民海外的背景下,中泰之间频繁的朝贡贸易和中泰大米贸易为华人移居泰国和往返中泰提供了方便。为发展中泰贸易,清政府对中国人移居泰国和华人参与中泰贸易网开一面。中泰贸易衰落后,清廷开始禁止华人为泰国服务并严格限制华人出入国。清廷的泰国华人政策本质上是以自身的利益为出发点,根据实际情况做出调整,与清政府对外贸易政策保持一致。  相似文献   

15.
温州自唐代作为浙东重要的海洋贸易口岸以来,在对外贸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明前期,政府并未沿袭宋、元在温州设置市舶司,但温州在明前期的朝贡贸易中依然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明中后期,尤其是嘉靖以后,随着朝贡贸易的衰落和私商势力的崛起,温州海上走私贸易盛极一时。  相似文献   

16.
明初,由于明朝延实行了积极主动的对外政策,尤其是在明成祖时期郑和下西洋的直接推动下,苏禄与中国建立了朝贡关系。虽然两国间的这种关系维系时间不长,但中国与苏禄的友好交往由此拉开了序幕。清代,中国安定下来,同时苏禄因外患积极寻求海外各国的支持,主动与中国建立起了朝贡关系。明清两代中国与苏禄的关系都是在中国强大的背景下建立起来的,官方正式朝贡关系维系时间都很短,然而不论是明代还是清代,贸易都是中国与苏禄的重要交往内容。  相似文献   

17.
贸易保护主义一直在世纪贸易中存在,尤其是2008年的金融危机以后,贸易保护主义发展的越来越严重.中国争美国之间的贸易摩擦频频发生,中美两国的贸易发展不平衡,美国的贸易出现了巨额的逆差,他们将这一问题的出现全部责任推给了中国,并对中国的出口产品实行反倾销,这严重的影响了中国的对外表贸易发展.目前人民币遭到炒作,要求升值.但是我国在对外贸易中,积极地利用WTO中的各项规则阻止美国对我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我国积极的扩大内需,改变贸易政策,从而改善中关两国贸易中的不平衡现象,积极的鼓励中国的企业到国外去投资,并且加强对美国贸易政策的研究和分析等措施,加强我国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从而减少贸易保护主义对我国的危害.  相似文献   

18.
文章重点论述了欧元的启动对中欧贸易关系的影响,运用最新文献资料从有利方面和不利方面进行了详细论述,并提出我因应对策。从而为我国外贸企业更充分地观察欧洲,更快地进入欧洲市场,更深入地与欧洲建立全面经济关系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9.
贸易立国战略是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重要法宝,对解决日本资源能源贫乏和国内市场狭小的问题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本文以贸易自由化为主线,分析了战后日本贸易政策的演变,以及在国内外经济形势不断变化的背景下,日本出口、进口以及贸易差额的演变情况.  相似文献   

20.
资本主义的崛起,与其在世界范围内的殖民密不可分。获取巨额利润始终是殖民者对外关系的终极目标与利益准则。殖民者的主观愿望和被殖民地的客观现实条件制约甚至决定着帝国主义的侵略方式与特性。以英国对清代中国的殖民贸易为例,由于中国在东亚朝贡体系中的地位和影响,以及清政府对外贸易政策的调整,英国对中国的殖民与侵略经历了"被动适应——积极调适——武力征服"的历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