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侯磊 《军事记者》2012,(5):29-30
新闻故事化,在增强新闻文本的可读性、易读性方面显示出了很大优势,深受读者欢迎。尤其是近些年,随着业界的关注和讨论,故事化写作已从新闻生产的后期处理影响到新闻采集、报道策划等前端环节,越来越多的新闻人在报道中讲究如何讲故事.如何用故事吸弓1人。那么,新闻故事化真的就那么“必须”吗?我们需要对此作一些辩证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口述新闻在专题新闻报道中的优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苹 《传媒》2006,(7):52-53
近年来,“口述实录”这种记录个体情感故事的报道形式风靡武汉各传媒。“口述实录”这种报道形式已在广播、电视及报刊中广泛运用,而且采用“讲故事”方式报道新闻的做法也越来越多。有报纸更在做专题新闻策划时,借用口述实录的表达形式,采用口述新闻,使小版面上有了大容量,做足做活了新闻,赢得了读者好评。口述实录最佳的表现形式就是忠实记录,原汁原味地讲述故事本身。由此可见,“口述新闻”是一个再确切不过的好名字,因为它“讲”故事、“说”新闻,而不是通过记者的展示来呈现故事。口述新闻找到了一种恰当的方式,由“讲述人用语言把目击的新闻和发生过的故事讲出来,与读者共享。  相似文献   

3.
如何吸引受众的兴趣,是各家媒体竞争的主要战场,现场感、视觉化一度被受众视为报道是否成功的标准。在这种情况下,新闻报道的载体不断细化,故事化新闻应运而生。从最早的特写、长篇通讯,到现在的社会新闻、经济新闻,体育新闻等,故事化写法无孔不入。  相似文献   

4.
樊霞 《新闻爱好者》2006,(4S):22-22
在日趋激烈的报业竞争中,深度报道抢夺的目标不再仅仅是独家新闻资源。如何运用独特的手法去表现深度报道的主题,争取吸引更多读的眼球成了各家媒体努力创新的方向。在众多的表现方式中,新闻故事化的操作手法,在深度报道中的运用越来越多,成为平面媒体尤其是党报的优势所在,因此,研究新闻“故事化”的恰当运用就显得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5.
新闻故事化一方面使记者能突破传统模式化报道的窠臼努力发掘新闻中富有表现力的细节、情景,使报道更具可读性;另一方面也使记者、编辑在选择报道题材、报道角度、报道方式时陷入“找故事、说故事”的新窠臼,不仅模糊了新闻与故事的界限使假新闻有机可乘,而且影响记者编辑对新闻事件新闻价值的判断,为追求故事性而忽略了媒体的社会角色,更直接影响了新闻叙事结构的简洁性,使传统的新闻观念受到挑战。  相似文献   

6.
经济新闻是新近发生在经济生活中,群众关心的、重要的事实报道。经济新闻在采写上常存在思维陈旧、空话套话多、小题大作等误区,如何提高经济新闻报道的质量,笔者认为首先,要站在受众的角度选择材料和切入点,其次,从关注数字向关注故事、矛盾冲突和细节转变,三是以"用专业眼光看经济,以职业眼光看新闻"进行经济报道,遇事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这样,报道才会有思想、有深度。  相似文献   

7.
自从我国转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来,经济新闻图片在晚报上的位置越来越突出了。然而经济新闻的“硬”和晚报新闻的“软”是一对天生的矛盾。如何使经济新闻图片报道更具晚报味已成为晚报摄影记者共同关注的问题。一、透视经济活动背后的故事“新闻的面要广一些”,是我们晚报的老前辈赵超构先生一贯的办报思想。这一思想至今对于搞好晚报经济图片报道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广泛性和多样性是晚报新闻的固有特征,只有抓住了这一特征,使晚报的经济新闻既有天天不能离开的“柴米油盐酱醋茶”,又有导弹、卫星、宇宙飞船等高科技;既有老百姓关心…  相似文献   

8.
新闻故事化的发展脉络 新闻的故事化报道是一种形象化的报道方式,即以讲故事的形式报道新闻.新闻故事化报道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法国的杂文写作.  相似文献   

9.
沈铭玉 《视听界》2007,(5):81-81
在民生新闻占尽故事化优势的时候,其他电视新闻也在积极探索主题性报道如何生动好看。其实主题性报道同样需要讲故事,要想讲好故事,达到所要的宣传目的,需做到四点,即新闻故事化,故事人物化,人物细节化,细节冲突化。  相似文献   

10.
李振合 《新闻窗》2010,(3):39-40
概要地说,新闻娱乐化一是指在内容上偏向软新闻,注重报道名人趣事、带煽情性、刺激性的综艺新闻、体育新闻、花边新闻等;或者将硬新闻软化处理,寻找时政、经济、法律、国际新闻中故事性强的元素突出描写。二是指在表现形式上强调描述,通过描述新闻中有趣的故事、情节、细节,  相似文献   

11.
搞好经济报道,是党报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全党大局服务的要求。因此。它与时政新闻等并称为“硬新闻”,是媒体报道的重头戏。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日新月异,各种经济现象日趋活跃,公众对经济报道的关注度大大提高。可是,传统经济报道中“概念+数字”的乏味形式又使读望而却步,读经常反映的是:经济新闻不如社会新闻鲜活、吸引人。怎样才能增强经济新闻的可读性,激发读的阅读兴趣呢?笔在长期的新闻实践中,发现经济类报道可适当借鉴社会新闻、娱新闻等“软新闻”的报道方式,对其进行“软化”,以赢得读。  相似文献   

12.
【摘要】新闻与故事的含义各不相同,然而二者并不是相互排斥的,相反其中的某些手法在两者身上皆可行,于是新闻故事化的报道手法应运而生,但是新闻故事化带来的问题也不容小觑。本文主要从新闻与故事的界定,新闻故事化的发展,新闻故事化的传媒实践及新闻故事化存在的主要问题四个方面论述新闻故事化。  相似文献   

13.
邱江 《记者摇篮》2006,(7):26-26
新闻故事化,这几乎成了现在所有媒体的新闻报道中所经常采用的手法。曾经枯燥的成就报道变得津津有味了,曾经模式化的事件报道变得个性十足,各大媒体对同一事件报道容易千篇一律的旧貌也由此换了新颜。把新闻事实包装成跌宕起伏的故事来讲述,它给读者带来了全新阅读和观看的快感,但同时也使一些应该遵循的新闻要素受到挑战。随着发行量和收视率的倍受重视,新闻故事化也出现了严重被误读的倾向。误读一:新闻故事化就是找一个人当例子美国普利策新闻奖得主富兰克林曾经对新闻故事化这样注解:“采用对话、描写和场景设置等,细致入微地展现事件…  相似文献   

14.
平凡 《新闻采编》2006,(1):28-28
什么是新闻故事?新闻故事在新闻类作品中不是一个独立的门类,新闻教科书中也没有新闻故事这个门类。新闻故事既是新闻,又是故事。所以,我觉得它和消息、人物通讯有相类似的特征。尽管在新闻教科书没有新闻故事这一类体裁,但在新闻报刊上,新闻故事还是经常存在的。新闻故事的特点是什么?新闻故事由“两个”词组成:一是新闻,二是故事。首先是新闻,其次是故事,新闻有新闻的特点,故事有故事的特点,合起来就是新闻故事的特点。作为新闻,特点就是“新”“真”,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比如说,每年3月全国召开“两会”,这“两会”会内会外有很多新闻…  相似文献   

15.
崔吉本 《青年记者》2007,(18):81-81
"新闻故事化",是记者在新闻采写中运用得越来越多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的最大特点,就是增强了新闻报道的客观性与可读性,使新闻报道充满了趣味性和人情味。用故事化的形式写新闻,尽显语言魅力我见过一篇报道,这是一篇包括标点符号在内不到300个字的很短的新闻,它刊载在《中国海洋报》上,忘记了发表的具体时间。标题是《海上对话》。  相似文献   

16.
沈浴晖 《视听界》2007,(3):91-92
打开地方台的电视新闻,特别是市、县级的电视新闻,一个久冶不愈、久论无效的通病就是“三多三少”:会议新闻多、领导活动报道多、空洞的无新闻由头的成就性报道多;新闻事件、新闻故事少、基层的典型报道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新闻少。“三多三少”使得不少市、县台的电视新闻成了彻头彻尾的“电视政闻”,新闻节目成了名副其实的宣传节目。  相似文献   

17.
国民经济持续的高增长,使得经济新闻理所当然地成了各类新闻中最为热门的新闻。那么如何让经济报道充满生活气息、让观众有认同感喜闻乐见呢?笔者认为当前媒体在经济报道中渗透越来越多的人文化趋势,不失为一个好的路径。  相似文献   

18.
随着市场的发育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经济领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丰富多彩的经济生活,呼唤着经济新闻报道质量的提高。要求我们新闻工作要从经济新闻的报道主旨、报道内容以及思维方式、表现手法上,都要突破传统的经济新闻的旧模式,让经济新闻活起来,把企业报办成企业经济发展的导向报,搭起企业通向市场的桥梁。怎样活起来?——  相似文献   

19.
故事化叙事是当前新闻报道中一个普遍的现象,其突出的特点是形象化的描述多,写作中善于捕捉生动的细节:通过形象化的描写事件发生的现场和事件中的人物来表现新闻的主旨,这样更容易激起读的阅读兴趣,唤起人们的注意力,它给新闻报道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即新闻叙事要追求细节化与视觉化—这种思路不仅在特稿和通讯中被广为运用。近年来,消息报道中也开始大量使用,主要体现在:封面加强导读、标题浓缩新闻事件、报道增加梭心提示、内容故事化等。  相似文献   

20.
姜兵 《青年记者》2007,(8):57-57
“民生新闻”近年来大量涌现并广受欢迎。民生新闻不是作为一种新的新闻类型而出现的,它不是时政新闻、社会新闻之外的新的新闻体裁,其报道范围并不仅仅限于社会新闻领域,已拓展至时政、经济:等多个新闻领域。民生新闻是作为一种全新的新闻观念而出现的,并已形成为一种思潮,成为一种全新的新闻实践方式,对传统的新闻观念产生了全面的冲击。[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