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数字经济发展加剧个人信息保护风险,诱发政策制度失灵、信息过度分析与数据跨境泄露,敏捷治理所具备的高灵活度与多元主体协作双重优势有助于个人信息保护风险的弥合。文章搭建“信息保护风险的敏捷治理”分析框架,剖析荷兰信息保护与风险防控模式的运作机制。研究发现:敏捷治理消除了个人信息保护工作中的制度建构、数据滥用与监管不足等风险,其中包含复杂的驱动机制,即重构个人信息保护目标与制度,推动政府、市场与公众等多元利益主体协作,以及执行个人信息保护措施,并建构多元监管模式。  相似文献   

2.
我国公民个人信息在社会活动中时常被非法泄露,并严重威胁公民的人身、财产安全和个人隐私。如果个人信息泄露得不到有效遏制,其将成为我国个人信息保护和发展的重大障碍。基于个人信息的法律界定、学历界定和国家档案馆披露风险视角,文章从界定馆藏个人信息范围、建构档案信息安全体系和个人信息档案安全内控机制三个方面提出国家档案馆个人信息保护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3.
个人信息被泄露事件一波接一波,防不胜防。央视曝光中移动“甩卖”用户个人信息事件后,近日又爆出“全国老板手机号码”、“身份证复印件1元1张”等个人信息被泄露事件。在国内最著名的搜索引擎里,输入“老板手机号码”,相关链接甚至比“色情”等低俗字眼的链接信息还多,可见个人信息安全情况。  相似文献   

4.
保护读者个人信息是公共图书馆提升服务质量与治理效率的基础,也是图书馆治理法治化的内在要求。而今,读者个人信息仍存泄露、滥用风险。此与信息安全意识不足、信息安全技术落后、风险防控系统缺位、内外监督机制薄弱关联甚大。为此,公共图书馆应坚持事前预防为中心、事中控制为基础、事后救济为补充的保护范式,在遵守《个人信息保护法》信息处理五项原则的前提下,致力于增强信息安全意识、推动安全技术革新、健全风险防控系统、强化内外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5.
随着《个人信息保护法》的出台,个人信息保护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文以档案工作中的个人信息保护为主要内容,介绍了个人信息概念,分析了档案工作中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来源并提出了保护个人信息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现实困境个人信息被"违法式"泄露。互联网技术给用户的生活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但却使公民越来越成为一个"透明人",个人信息泄露事件频频发生。档案机构正当收集档案用户信息,以便更好地推进档案传播利用工作,为用户提供个性化信息需求,这无疑是档案工作的重大进步。但是收集到的用户个人信息一旦以各种方式流转出去用作非法途径,便是对用户个人信息权的侵害。个人信息被"默认式"采集。  相似文献   

7.
包括个人生物识别信息在内的个人信息权益,是一种新型综合性民事权益,其叠加了人身安全、财产和诸多精神要素。与欧美国家对此类权益的定性、定位及具体制度设计相比,我国将其定性为精神性人格权益,未作为个人敏感信息,目前又不能适用退出制集团诉讼,不利于其特殊保护和权利救济。对此,可在《民法典·总则编》有关信息权益的规定中设转引条款,即相关规定参照未来的《个人信息保护法》——但该法需设置关于个人生物识别信息的专节,明确以“禁止处理”“明示同意”“法定必要”为原则的处理规范,规定可对过错和损害进行推定,或规定法定赔偿金额,并适用退出制集团诉讼。  相似文献   

8.
一、网络时代对个人信息的威胁 (一)个人信息泄露现状 1.个人信息泄漏途径 (1)网站用户信息被“内部人”贩卖.注册会员时,用户所填写的大量个人信息,一些网站以及网站的内部人员会将贩卖会员信息作为公司的一项重要收入. (2)网站服务器被侵入或账号被破解.社会上的一些黑客和黑客组织经常通过各种方式攻入网站服务器,或通过手工或利用专门的软件破解特定用户的网站用户名和密码,盗取用户信息并贩卖或用作其它用途.  相似文献   

9.
图书馆作为读者个人信息的信息控制人在不得滥用读者信息的同时,有职责采取措施防止读者在利用图书馆资源过程中个人信息泄露或被第三方非法利用。读者个人信息权益保护有赖于国家立法和图书馆行业自律共同完成。图书馆应制定读者个人信息保护的内部管理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和责任规避制度。  相似文献   

10.
行踪轨迹信息是十分重要的敏感个人信息,科学界定其范围能为其司法保护提供切实可行的依据。考察我国现行制度,《个人信息保护法》未界定“行踪轨迹信息”,《网络安全标准实践指南——网络数据分类分级指引》《汽车采集数据处理安全指南》虽分别对“行踪轨迹”“位置轨迹”进行界定,但适用范围和对象受限,使得司法机关在行踪轨迹信息保护范围认定、义务主体进行合规时面临困境。考察欧盟、英国、美国和韩国立法例发现,“定义+列举+排除”的界定方式,以及“时间”“物理位置”“技术手段”“直接识别”四要素对我国界定行踪轨迹信息具有可鉴性。建议我国尽快出台有关“行踪轨迹信息”的司法解释,以“四要素”为核心界定行踪轨迹信息,以技术手段为分类依据进行列举,排除需结合其他信息才能识别个人位置的信息。  相似文献   

11.
个人信息安全已经成为当前国内最受关注的公共议题之一,存有大量用户个人信息的社交媒体信息泄露问题也引起关注.基于各主流社交媒体平台的功能和特点,结合近年来发生的个人信息安全事件,通过个案分析、经验观察与总结,探析了目前社交媒体用户面临的个人信息安全现状,分析社交媒体上易泄露的个人信息类别及其收集方式,总结常见的用户信息泄露路径,并提出了多层面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2.
邢弘昊 《新闻世界》2023,(11):33-35
数字经济大幅提升了个人身份信息的使用频次,需要通过有效数据治理,降低个人数据风险,保护个人隐私。数据治理对个人信息保护具有重要意义,能够降低隐私泄露、数字鸿沟风险,避免敏感信息遭受窃取等。确定数据主体权属,有利于促进数字交易和数字贸易繁荣,改善海量数据与存储、流通、人力投入需要高额付出之间的矛盾。应建立有效的个人信息保护机制,借助大数据分析辅助精准决策,完善相应法律法规,制定跨境数据标准,引入数字监管机制,提高行业监管水平和网络安全人才素质,有序释放数据潜能。  相似文献   

13.
大数据应用在提升政府工作效率的同时,也增加了个人隐私泄露的风险。本文考察了数据防疫中政府收集与公开个人信息出现的问题,以此分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隐私泄露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  相似文献   

14.
应用于智能图书馆的生物识别技术可为读者提供优质阅读服务,实现图书馆有序管理,亦使读者生物信息刑事风险客观化,亟需探索刑法规避风险的保护模式。从读者生物信息保护现状来看,在立法体系层面,专门性规定欠缺;在司法适用层面,区分性保护阙如。在读者生物信息的类型确立上,读者生物信息相对独立性的塑造是分类理论的前提,对“同心圆理论”反向的吸收是分类理论的基础,分类后形成的读者“隐私性”“识别性”“行为性”等3类生物信息体现的法益分别为隐私权、个人信息利益和数据权。文章以3种不同的法益类型作为刑法保护模式的分类标准,予以具体探讨。  相似文献   

15.
2010年1月,一场以"公民个人信息泄露"为主题的舆论监督报道在深圳乃至全国产生巨大影响.深圳商报独家系列报道<神秘女子游走深圳买卖业主资料>详细披露在"信息即商机"的资讯时代,公民个人信息泄露是普遍存在的现象.  相似文献   

16.
孟凡骞  王仲羊 《传媒》2024,(3):51-54
在ChatGPT深刻改变人类生产生活的背景下,需要正视其引发的个人信息保护风险,促进技术与法律的融合。ChatGPT的广泛应用可能冲击个人信息保护原则,侵犯个人信息权益,引发个人信息的泄露风险。对此,通过检视、反思既有的法律规范与规制手段,需要在理念与制度两方面展开治理。在理念层面,不应盲目禁止ChatGPT,而应积极应对个中风险,促进个人信息保护与处理的平衡,实现个人信息的场景化保护;在制度层面,应实现ChatGPT的综合治理,打造基础性立法与专门性立法相结合的规范治理体系,形成覆盖研发者、运营者、使用者的全流程产业治理体系,以及政府监督与行业监督联通的监管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17.
移动APP用户隐私信息泄露风险评价指标及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意义] 针对移动APP用户隐私信息泄露日益严重的现象,分析评价隐私信息泄露风险,有利于保护移动APP用户隐私,促进信息平台健康发展。[方法/过程] 分析移动APP用户隐私信息泄露风险,构建用户隐私信息泄露风险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网络分析法(ANP)与熵权法综合确定指标组合权重,应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移动社交APP进行实证分析。[结果/结论] 所构建的移动APP用户隐私信息泄露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与实用性,指标体系中APP平台原因造成隐私泄露的风险最高,用户原因造成隐私的泄露其次。整体上用户隐私泄露风险派派最高,微信最低,但都接近中等风险。为降低移动社交APP用户隐私信息泄露风险,移动用户、APP平台以及监管部门各方应当针对不同APP的不同情况,有侧重地采取措施。  相似文献   

18.
融媒体时代新闻标题偏误的表现 在融媒体时代,网站、客户端、微信公众号、朋友圈等新媒体和自媒体平台,成为信息和舆论生产、传播、发酵的主场,而其内容良莠不齐,难于监管和疏于监管,成为新闻标题胡编乱造的重灾区. 1.标题和内容完全相反 出现这种情况,如果只是偶然粗心大意出错倒不可怕,可怕的是故意危言耸听,制造虚假事实.比如,标题是“山东一男子银行卡没丢密码没泄露17万存款不翼而飞”,但内文中清楚地写明“民警通过后来的调查了解到,原来,嫌疑人获取了赵某的一些个人信息和身份信息,以及银行卡号和银行卡号密码之类的信息”.①事主的卡号、密码泄露了,可能只是他自己不知道而已,但网络编辑为什么要写成“密码没泄露”呢?  相似文献   

19.
[目的/意义]网络信息服务平台在为社会公众生产生活提供极大便利的同时,平台用户个人信息泄露问题也日渐严重,探析其中风险并有效治理是增强网络空间治理能力和推进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抓手.[方法/过程]通过对117个样本App平台隐私政策内容的聚类分析,梳理出用户个人信息安全的潜在风险类型.[结果/结论]网络信息服务过程中第...  相似文献   

20.
欧阳爱辉  胡嘉禾 《档案》2023,(6):4-8+13
纸质档案中蕴含着丰富的个人信息权。纸质档案数字化对个人信息权保护造成了巨大冲击,包括档案信息传播风险增加、信息可处理性改变和信息保护面临数据安全问题。从个人信息权保护出发,明确了必要原则和目的原则为纸质档案数字化范围划定的基本指导原则,并将纸质档案数字化具体范围确定为隐私信息、敏感非隐私信息和普通信息三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