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经济宣传有许多老主题。如何使老主题出新意,常常是通讯员们颇费斟酌的事。去冬今春,我采写的一组(三篇)水利方面的报道,每篇写稿前都围着“新”字打转儿思考,设法“画”出“新面孔”,见报后各方反映良好。善于反思抓“新题”  相似文献   

2.
高晓林 《新闻三昧》2005,(12):50-51
如何提高新闻稿件的“见报率”,进而如何把一般的新闻稿写成重点稿件或登上报纸的头条呢?这是有志新闻事业的通讯员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期发表了工人日报社科教周刊部主任高晓林的章《“小题大做”:通讯员必备的“技巧”》,希望大家认真读一读。通讯员写出上乘的新闻稿件,需要多方面的修养,而听一听编辑一线的指挥员、掌握着稿件“生杀大权”的部主任的忠告,是会大有裨益的。[编按]  相似文献   

3.
为了更好地为广大基层通讯员朋友提供一个锻炼的机会,激发大家写好稿、出精品的热情,本刊和郑州“金牛”集团决定从1997年第11期起到1998年第10期止,举办“金牛杯”通讯员征文比赛活动。  相似文献   

4.
期盼更多的“通讯员之友”据去年7月8日工人日报报道,该报在表彰优秀特约通讯员时,有12位编辑被推选为“通讯员之友”。很好!“通讯员之友”。笔者期盼,有更多新闻单位像工人日报社那样鼓励新闻工作者当“通讯员之友”,有更多新闻工作者自觉去当“通讯员之友”。...  相似文献   

5.
《新闻爱好者》是爱好新闻者的读物,而“通讯员园地”正好是业余通讯员畅所欲言的场所。虽然“通讯员园地”页面不多,篇幅有限,但栏中文章说得实实在在,道得真真切切。从中,我受益匪浅。我情不自禁地发出肺腑之言:千好万好不如“通讯员园地”栏目好,这栏那栏不如“通讯员园地”专栏。当然,“通讯员园地”并非十全十美。笔者还想给“通讯员园地”提一些建议:一、应增加页面,扩大该栏目的容量,为广大通讯员抒发情感创造更广阔的天地。其次,“通讯员园地”中的子栏,也不够全面,应该增添“通讯员论坛”、“小传”、“辨词”、“拆…  相似文献   

6.
近日,接连收到好几家新闻单位关于办理“通讯员证”、“特约通讯员证”、或“特约记者证”的通知。其内容无非是“你被聘为本报(刊、台)通讯员(特约通讯员、特约记者),为便于采访,现为你办理通讯员证(特约通讯员证、特约记者证),请速寄一寸免冠照片两张、人民币贰拾元(叁拾元、陆拾元)”等等。无可非议,报纸、刊物、电台等新闻单位发展壮大通讯员队伍,组建基层通讯员报道网,开展通联工作,是贯彻“全党办报”、“群众办报”方针的重要环节。过去在战争年代如此,在生产建设时期如此,如今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的历史  相似文献   

7.
本文上篇谈到基础性准备,首要的是建设“思想库”。现在来谈谈建设“资料库”。记者和通讯员写新闻报道,主要是靠现场采访,这是尽人皆知的道理,但是,在记者(通讯员)的队伍里却有“穷”与“富”之分。所谓“穷”记者(通讯员),是指“身无分文”。要新闻线索,两手空空;制定报道计划,只好“临时抱佛脚”;投入采访,更是“两眼漆黑”,对报道对象一无所知。“富”记者(通讯员)则不然,家底厚,储存的资料丰富。要新闻线索,伸手可取;采访时需要背景材料,呼之即出……。一个记者(通讯员)怎样才能由“穷”变  相似文献   

8.
今年四月上旬,我们盐城人民广播电台举办了一期通讯员培训班。在外聘部分教师讲授了新闻基础知识以后,我们别开生面地组织了一次本台记者、编辑和通讯员之间的业务对话活动。平时最善于采访别人的记者、编辑在和谐融洽的气氛中,接受了来自基层生活第一线的八十多名通讯员的集体“采访”,就新闻业务等方面回答了他们的提问,解决了他们的疑难,并在相互的交流中,加深了感情,增进了友谊。大家幽默地称这次对话活动为记者答“记者”问。  相似文献   

9.
在《工人日报》国内政治部召开的全国通讯员经验交流会上,一位年近半百的高大汉子,以纯正的京腔向大家娓娓动听地介绍了自己近30年的新闻写作经验。他那对新闻事业的执著,对企业通讯报道的钻研和孜孜不倦的写作精神,深深地感动了来自天南地北的通讯员,大家异口同声地称赞:“‘贵哥’好样的!”“贵哥”是谁?他就是铁道部北京二七车辆厂宣传部的专职对外报道员林贵。  相似文献   

10.
我的朋友有许多是报刊的特约通讯员或业余通讯员,在一起说话三句话不离本行,不时扯到通讯报道工作上来。讲具体的工作,大家都有许多话说,可是要给“通讯报道”下个定义,大家就语塞了。报道,就是把获悉的新闻通过新闻传播机构传布于世,这个比较容易回答。而要回答什么是“通讯”就要费一番口舌了。我们知道,作为一种新闻体裁,它与报刊上的消息、评论、特写有别。对于这种意义上的通讯,《辞海》解释说:是“一种比消息详细和生动地报道客观  相似文献   

11.
驻马店报办的通讯员培训班上,我同王元良坐在最后排。老师让大家向前坐,都挪动了。我拉元良向前移,他硬是不动。原来他没交学费,怕老师认出来。一位“眼镜老头”过来坐在元良旁边详细询问了原委,接着说:带有稿子吗?王元良在兜里摸了好一阵,才掏出几张皱巴巴的纸,“眼镜老头”把纸摊开,看后走了。第二天开课前,讲课老师宣布:现在副总编李云鹤同志给大家讲几句话。走上台的竟是“眼镜老头”、副总编!王元良头上有点冒汗。副总编激动地说:咱们培训班来了位编外通讯员。这位通讯员在县广播站发稿20多篇,本报两篇。这次主动跑来学习,由于没钱,卖了50公斤小麦、15公斤绿豆,刚够车价和饭费,白天学习,晚上还要到西郊亲戚家住宿。他,就是泌阳县场家集乡沔阳郭村农民王元良。  相似文献   

12.
有位通讯员呼吁:请记者不要给通讯员出“难题”。这个“难题”,不是指记者交给通讯员的难度较大的采写、调查任务,而是指利用与通讯员之间的工作关系,为个人办私事。这位通讯员是在一个市级局办公室当秘书的,他身兼数家新闻单位的通讯员,与不少记者、编辑较熟,近些年来遇到这类“难题”不少,多是有关记者、编辑亲朋的人事调动和安排之类的事。不办吧,情面难却,也怕影响工作关系;办吧,又实在为难,非力所能及且不  相似文献   

13.
“题材少,写稿难,见报更难”,这是大多数通讯员尤其是初学新闻写作者所面临的问题。作为一名由基层通讯员成长起来的新闻工作者,笔者在总结个人和众多通讯员在“浅水”中抓“鱼”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针对以上问题粗浅地谈以下三点体会。  相似文献   

14.
有句俗语:“宁吃鲜桃一口,不吃烂杏一筐”。大凡从事新闻写作的专业或业余作者,无不希望自己所写的每篇稿子,在主题、体裁、内容及语言等方面,能给人以耳目一新,甘若食饴的“鲜味”。为此,大家都殚精竭虑,孜孜以求。日前,与一位基层通讯员闲聊,当谈及怎样才能使新闻有“鲜味”的问题时,他说:“我是个初学写作者,每次采写报道时,总想抓条‘活鱼’,烹出‘鲜味’,可都不能如愿,不是题材雷同,就是内容陈旧,老脱不出跟在别人后面跑的窠臼。”问我有无医治此“症”的妙方。  相似文献   

15.
《中国青年报》今年的通讯员工作会议在兰州举行。这次会议,让与会的通讯员真正走到台前唱主角,演活了一出“好戏”。以往的通讯员会议,几乎每次都是一个模式,即分管“老总”莅临讲话——当地领导致辞欢迎——部门主任通报报道设想——各路“名记”介绍采写经验。通讯员只需带着耳朵就行,顶多再有几个人谈点体会、建议之类。今年的通讯员会议,大部分时间和活动都由通讯员自己支配,具体做法是:把与会的全体通讯员分为10个采访小组,分别派往事先联系好的10个部门和单位进行采访,要求通讯员在规定时间内捕捉现场新  相似文献   

16.
目前,在广播电台播发的新闻稿件中,除非作者是本台记者和通讯员,一般写稿者的姓名多用“本台消息”四个字来代替。我认为这样做有些不妥,能否改一改!其理由:一,按新闻通讯报道来说,除本台记者外,不管是有通讯员证的写稿者,还是没有通讯员证的写稿者,只要电台采用了稿子都应将作者视为通讯员。如果只称受聘的通讯员为“本台通讯员×××报道”,而把其他写稿者的姓名用“本台消息”取而代之,这不尽公道。当然,写批  相似文献   

17.
目前,在广播电台播发的新闻稿件中,除非作者是本台记者和通讯员,一般写稿者的姓名多用“本台消息”四个字来代替。我认为这样做有些不妥,能否改一改?其理由:一,按新闻通讯报道来说,除本台记者外,不管是有通讯员证的写稿者,还是没有通讯员证的写稿者,只要电台采用了稿子都应将作者视为通讯员。如果只称受聘的通讯员为“本台通讯员×××报道”,而把其他写稿者的姓名用“本台消息”取而代之,这不尽公道。当然,写批  相似文献   

18.
基层通讯员队伍中有一大部分是农民通讯员或业余通讯员,文章写的是与农民息息相关的事,因而被称为“土记者”。 我做为一名基层文化工作者,业余时间写稿已有7个年头。一直把自己当作“土记者”来看待,每年写稿近200篇,在市级以上用稿100多篇,稿件命中率达98%。别人总认为我和报社编辑有关系,发的是“关系稿”。其实,我写稿不离“土记者”身份,每篇稿件具有二种“土味”。一是文章  相似文献   

19.
这里集中发表了几篇通讯员同志的来稿,其中谈到的一些经验、体会,提出的一些问题,很值得注意,特别是关于如何克服通讯工作的“自流”现象,如何确保新闻报道真实无误,以及有关党委领导和新闻单位如何更好地支持和帮助通讯员等等问题,都很切合实际。希望大家都来关心通讯工作,把这方面的经验、意见和想法随时写来,本刊将陆续刊载。  相似文献   

20.
作为通讯员通常都有一种感觉:写稿难、发稿难。为什么?我的感悟,关键问题是在采访上存在“三怕”情绪。我觉得,在实践中要克服“三怕”、把握“三点”、运用“三法”,是做好通讯员工作的重要因素,不妨一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