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痛苦与美丽,双生的姐妹 高洪波(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创联部主任)我看完这本书的第一感觉是在脑海里跳出了凡高的名画<向日葵>;第二个印象是曹文轩保持了他一贯的美学风格,虽然我们对儿童文学的观点不同,他强调快感,我推崇快乐,但是我们殊途同归,正如本书后记中所说:"痛苦和美丽是一对姐妹."  相似文献   

2.
我一直不大明白,我们老是沾沾自喜于自己优良的读书历史传统,却对始终不爱买书的这个历史传统只字不提。读研究生时的一位学长,三年下来,一本书也未曾买过,毕业时还把从家中带来的十几本书拎到校园的跳蚤市场廉价处理了个干净。我给他算过一笔账,光一个月的烟钱至少就够他买十本书的。看来,  相似文献   

3.
起先,是一位晚生代作家向我推荐这本书。接着,我先生逛书店时带回了这本书。他买这本书主要是因为它的独特的装帧。后来,他在为我的小说集设计装帧时借鉴了这本书的特点。再后来,我才看完了这本书。时间已是1999年春节前夕了。书和人一样,认识了不一定立即阅读,好书更常会这样。它挤在家中顶天  相似文献   

4.
我认识本书的作者差不多有15年的历史。他是一位多产的作家,涉及的领域很广,但多半跟经济学有关。在这本书中他自称为半个经济学家。大家也许会奇怪他另外半个是什么。我觉得他的另外半个可以称为杂家,既有政治,又有历史,还有各种新奇的想法——不好归类的想法。所以不得不称为杂家。  相似文献   

5.
今天,我来讲道家文化的兴起。首先我们要知道道家的创始人老子,如果不了解他,无从谈这个话题。在1910年的时候,有一位德国学者写了一本书叫《老子》,他在这本书的前言中这样说:“也许在老子的时代并没有人能够理解老子,而在我今天写书的时代也还没有真正认识老子,老子属于未来,将来会有人理解他的思想。”今天离他这本书已经将近一百年了,现在能不能说我们已经懂得老子、理解老子?我觉得我们正在向这个目标努力,当代道家文化的兴起,就是试图从新的时代去认识和理解老子。  相似文献   

6.
巴托·托马舍维奇是中国出版界的老朋友。他13岁参加南斯拉夫反法西斯战争,成为铁托游击队中的一员。他随军转战,经历生死战斗,战后进入南外交部,后又转到新闻出版部门工作。他最近写了一本书,书名为《生死巴尔干》。这本书回忆了他战斗的一生和叙述他对历史和现状的看法,表达了对中国人民和对出版界的深厚情谊。 我在工作中同托马舍维奇交往较深,他要我为他这本书的中文版作序。这本书已出版了英文版,他在书的前言中多次提到我。他说:原来许力以“跟我一样,  相似文献   

7.
在新闻圈里,新华社记者唐师曾有个流传甚广的绰号——“唐老鸭”。《我从战场上归来》和《我钻进了金字塔》两本书详细记述了他的传奇经历。和许许多多读过这两本书的人一样,我认为他是个不可多得的英雄记者。 踏着去年冬天的第一场雪,我如约到了“唐老鸭”的家。他一米八几的个头,背稍稍有些驼,架副眼镜,乐呵呵的,很是憨厚。我与他相距如此地近—— 这就是“唐老鸭”? 记者哲学——忘了卡帕是谁 进入“唐老鸭”的家,我就开始在能看见的空间里到处寻找卡帕的照片。  相似文献   

8.
什么是畅销书?我认为,一本书要畅销必须具备以下几个元素:有卖点、受众广、品相好、宣传到位。《人体使用手册》具备了上述的所有要素。这样的一本书稿其实已在网上流传三年了。2005年,当我们看到这本书稿时,真是莫名的兴奋,当即打印了下来,从读者的角度先睹为快。该书稿的作者是一位投资顾问,我们最终通过一位台湾朋友找到了他的电邮地址。他在谈合同的过程中提出了许多细节问题,如盗版、印数等,我们都认真对待,对于自己把握不准的就咨询律师和其他专业人士,我们的诚意和认真打动了作者,作者最终在多家出版社中选择了我们。虽然至今为止我…  相似文献   

9.
采访手记 2001年7月18至19日 一本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这个人和这本书之间的相遇,是一种缘分。 《成都商报》副总编辑杨力见到我的第一句话就是:何总是一本书。 我明白他的意思,他不是不知道该翻到这本书的第几章第几页,他是  相似文献   

10.
“知识就是力量”——胡愈老主编的《知识丛书》,每一本书的扉页上都印上培根这句箴言。那是在一九六一年,我们的人民和我们的国家正默默地吞嚼着“大跃进”孕育出的苦果。此刻我已记不得这句箴言是胡愈老自己提出要我加在每本书上的呢,还是我或者王城(文化部出版局一处处长)向他建议的;但无论如何,这个决定是胡愈老作出的。这也符合胡愈老当时的想法;甚至可以说,完全符合胡愈老从事新闻出版工作的愿望,是这位爱国爱民、忧国忧民的智者毕生最大的愿望。胡愈老不止一次跟我说过,我们搞出版的千万不要忘记我们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向最广大的群众传播知识。他特别叮嘱我,在发展学术著作的同时,不要忘记普及读物。在他掌管出版工作的两个时期(即在出版总署和文化部担任领导工作的两个时期),他跟我或跟我们几个人闲谈时,总是说,发展学术著作当然很重要,但是出版家在这个时候更要注意组织传播知识的普及性读物;他说,学术著作除了传播机关去组织之外,还有研究机关和高等学校去督促,可是普及读物却只能靠出版机关去组织。他还提出要鼓励专门家去写通俗性蚵普及作品。他说,已经获得一定知识的人,他就有义务去传播知识,普及知识;达到高水平的专门家,更加要把他所掌握的专门  相似文献   

11.
我进图书馆工作的那天,许多人都对我说:“你真幸运,进了图书馆等于进了“安乐院”。这工作又简单、又轻松……”我自己也认为是这样。进馆不久,我跟老馆员何老师到新华书店去买书,只见他两手灵活,动作轻快,一会儿就从堆积如山的书里选出了几十本书,我也选得不少,但经何老师一检验,他却说:“这是复本,这是受藏书比例限制的,这是不适合本地区工农业生产和读者需要的,这是不成套的……我们不能见书就买。”他这样一挑,我选的百来本书,连一本都没有选上,  相似文献   

12.
对热点问题向来敏感的媒体,最近与赵忠祥先生叫上了板。其原因盖由老赵的两本书——《岁月随想》和《岁月情缘》引起。我和老赵熟识。在十多年前社会上盛传他是中央电视台副台长时,我们曾有过一段愉快而难忘的合作。不久,他拿出了自己的业务自传与我商量,能否在《青年文摘》杂志上摘登。大约是五年前的春节后不久,他又突然给我打了一个电话,说:“我想在自己业务自传的基础上,扩写成一本书,主要讲讲自己成长过程中的人和事以及相关随想,中青  相似文献   

13.
《距离寂寞还有几米》由博采雅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出版,是我第一本向几米致敬的书。我一直喜欢几米,喜欢他对都市人群心理的募写和接近心灵的方式。终于有一个机会可以策划一本书来向几米致敬,我感到无比荣幸。这本书并不华丽,但是我相信我们每个人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  相似文献   

14.
《距离寂寞还有几米》由博采雅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出版,是我第一本向几米致敬的书。我一直喜欢几米,喜欢他对都市人群心理的募写和接近心灵的方式。终于有一个机会可以策划一本书来向几米致敬,我感到无比荣幸。这本书并不华丽,但是我相信我们每个人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  相似文献   

15.
如果以二十年为一代,出生于1935年的胡伯威先生比我大了二十岁,恰恰长我一辈,但读他的《青春·北大》我却备感亲切,丝毫没有所谓的“代沟”。因为他在书中详细回忆的上世纪50年代初期“火红的青春”,许多方面其实也是我们这一代的记忆。例如,他提到的那么多前苏联歌曲我几乎全都会唱,那种单纯的思想也如出一辙。我们两代人的青春记忆,确有相当程度的重叠。但这并不是我认为本书前半部更重要、更有意义的理由。我之所以认为本书前半部可以担得上“弥足珍贵”四字,因为后半部作者在北大求学、被打成右派的经历,虽然也非常重要非常有意义,但毕…  相似文献   

16.
魔法解读     
一次朋友聚会时,我手边恰好有一本关于感情和命运的格言书。一个有趣的朋友提议玩一个游戏:他像个预言家一样,拿起一本书,让我们随口说出一个页码,再选出第几行,要选定的,就是对于你人生的预言和警示。被他的神秘和笃定所蛊惑,我们都选了,心里惴惴不安。  相似文献   

17.
这篇小文章,两年前就想写,标题打算叫做《我也“左”了一回》。一想,这个标题不大好,因此放下了。这两天注意到一个新情况,很高兴,便又来了劲头,并且改用现在这个题目。是怎么回事呢?请让我往下说。两年前,一家出版社出我的一本书,我要求看清样。责任编辑是老朋友,表示求之不得,十分感谢。又千里迢迢打电话来,简直是用恳求的语气说:“请你老人家一定要注意数目字。”我很奇怪何以他这样郑重实事,过去似乎没有这么严重。他说,他们去年有一本书,被查出来两百多个错。他说绝对不可能,那本书统共才十多万字,哪能错那么多?自…  相似文献   

18.
李辉的现代文学研究孙郁李辉和我是同龄人,从事的专业亦相似。他的许多书我都读过,印象很深。我以为他是个勤奋、热忱、机智的报人。现为报纸副刊的编辑,像他那样注重学术,不是很多的。正因为这一点,他的报业生涯,便显出了特色来。他在一本书的后记中说:十多年来,...  相似文献   

19.
我现在所能做的,就是在做每一本书时,首先想到的是这本书我会不会拿给我的孩子去看?他看了对他的成长是不是有帮助?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就算了吧!  相似文献   

20.
许嘉璐 《出版史料》2008,(1):63-64,I0001,I0002,65
转眼间,至善老离我们而去已经将近两年了。把他生前好友所写的纪念他的文字结集出版,将让更多的人再次回想起,进而让读了这本书的人知道并永远记住这位在编辑岗位上淡泊名利、默默耕耘了一生的老人,是很有意义的,特别是在今日之中国,人们正在渴望着中华传统美德回到生活中来,尤为必要。出版社和家属要我为本书写一篇序,我自认为义不容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